17年西藏任教,40载爱心助学!这位八旬退休老师的故事感动无数人(组图)

发布时间:2023-06-20 18:07 | 来源:浙江文明网 2023-06-19 10:56:22 | 查看:20989次

天气微热,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下来,地上印满铜钱般大小的光斑。

  彝族小伙郎基尼不惹打开手机,给许天箴编发了一条微信,兴奋地向她报喜:“许老师,我现在工作了,也成家了!”

  而在距离西藏3041公里的嘉兴经开区嘉北街道的家中,许天箴摇着蒲扇,看着她那“叮咚叮咚”响个不停的手机:微信里不断跳出的新消息,让她忍不住红了眼眶。

  一个曾在贡嘎山辍学打工的少年,2011年结识了许老师。在她的资助下,郎基尼不惹从初中到职业高中完成了学业,如今凭借一手电工技术在拉萨工作,家境也有了好转。得知了最新近况,许天箴颇感欣慰。

  一年到头,她经常被这样暖暖的消息包围着。

  前两天,许天箴的脸上挂着一丝担忧:资助的学生扎西措姆没有收款,500元的转账因为没有及时接收而显示过期,打去几个电话也是没有接听。

  “许老师,我在山上挖虫草!这边信号不好,才看到您消息!您老可安好?”见扎西措姆回了消息,许天箴才长舒一口气,赶忙回复:“转账请收!去电信局信号也许好些!”

  17年在西藏任教,40载爱心助学,捐献金额达100多万元,这是许天箴用爱心不断刷新的数字。今年86岁的她是嘉兴市秀洲区嘉北街道阳光社区居民,也是一位在西藏昌都任教了17年的退休教师。40年里,西藏、四川、浙江等地的40余名困难学子,因为她伸出的援手,得以完成学业、改变命运。

  许天箴还被评为第七届浙江省道德模范。

  “既然来了,就不后悔、不放弃!”

  “我的想法很简单,喜欢学生。”当问及为什么选择去西藏教书时,许天箴的理由就和她的笑容一样纯粹,她觉得,老师就要爱学生、关心学生。

  许天箴早年曾在嘉兴中山路中心小学任教,自她的丈夫李小眉1965年调去西藏工作后,她就萌生了去西藏任教的念头。

  1983年,大儿子考上大学后,她便决定听从西藏昌都地区组织的要求,调去西藏工作。

  “太辛苦了!”一想到的边疆艰苦的生活环境,许天箴的家人便强烈反对,甚至一路追到上海,但这依然没能拦住已经下定决心的许天箴。

  最终,她在西藏干起了“老本行”,成为西藏昌都地区实验小学的一名老师。

  “刚到西藏的时候,真的苦啊。”回想起那些经历,许天箴充满感慨。“一个是气候不适应,缺氧让人喘不过气来,走路、说话都得慢动作。特别困难的是语言不通,藏族学生名字很长,我要教2个藏族班共80多号人,名字都搞不清楚,名单我都看得头昏了。”

  原来,在边疆壮丽的景色之下,是温差极大的气候和高原反应。在许天箴的记忆里,每天都是气喘吁吁,头晕乎乎。伙食主要是牦牛肉,想吃蔬菜都很困难。因此每年支教队伍中都有“未等行李落地、人已原路折返”的事发生。

  “既然来了,就不后悔、不放弃!”许天箴暗下决心。

  学生名字记不住就睡前多看几遍,喘不上气就原地坐会儿。没有蔬菜吃,许天箴还买种子从四川运来,自己开垦了一块地。西藏气候寒冷,不适宜种植,冬天的土地硬得像石头。只有每年7-9月天气稍温和时,可以把水灌入地里,土地慢慢解冻,才可以种上一些白菜、芹菜。

  3800米的海拔,700多名学生,作为国家在西藏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学校,西藏昌都地区实验小学一度承载着让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由于带着责任和情怀,也绝不是一次理想的浪漫之旅。

  “原以为这里只是管理和理念与嘉兴有差距,没想到问题远不止这些。”刚到西藏昌都地区实验小学,许天箴面对的便是险滩硬茬:语数英三门主课对藏族孩子来说很难学,师资力量匮乏,家长更不重视。

  在课堂上,许天箴发现很多学生甚至连笔都没有;在家访中,发现有些家庭孩子家里十分贫困,靠国家救济资助勉强解决温饱,随时有辍学的可能……

  “教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才能使学生得到‘一杯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许天箴决定在“冰层”上凿开一道缝,即从孩子父母入手,改变落后的家庭观念。于是,许天箴走出学校,走进每一个学生家里,一家一家做思想工作。

  虽然孩子们的家坐落在不同的山头,有时为了探访一个学生家庭,光爬山就得花整整半天时间,但她决不放弃。对此,家长们总是发出相似的惊叹:“从来没有老师来过家里!您真是高原圣洁的雪莲花。”

  由于深受感动,从此家长们更加配合许天箴的工作,慢慢转变观念,他们甚至觉得,把孩子交给许老师,家庭才看得到希望。

  解决了家庭教育的问题,许天箴的关注点又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由于师资的匮乏,当地不少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甚至从教几十年,没参加过像样培训。

  “这在嘉兴简直难以想象!”在了解整体情况后,许天箴组织开展教师研讨会,将自己在嘉兴的先进教学经验传授给藏族老师,详细讲解如何备课、如何找到备课要看的资料,并组织相互听课,相互交流备课听课笔记。

  不仅如此,她还自掏腰包,到新华书店为老师们订教学资料书,以身作则告诉老师们,自己也要看书、学习。“教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才能使学生得到‘一杯水’。她认为。

  在许天箴的努力下,改变在悄悄发生——

  学校里有了少先队基本组织制度,少先队大、中、小集体一应俱全,也有了自己的活动;

  课堂间响起了眼保健操、广播体操的悦耳音乐;

  还有了每年可以开展运动会。

  大刀阔斧改革下,学校精气神为之一变——学生和老师告别了过去“野蛮生长”的状态,在各项有效制度的推动下,“慢一拍”的学校开始咬合“齿轮”,正向转动。

  短短六七年,昌都地区实验小学实现了“脱胎换骨”,每个班平均能有四五个学生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深造,从此改写命运,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成绩。

  “如能换来孩子们美好的前途,

  我不但要做,还要坚持做到老”

  “5月28日:买芒果2只,15.18元;豆制品,4.5元;配钥匙2个,12元……”这是许天箴其中一天的开销记账。

  提到记账,许天箴脱口而出:“怎么能不记呢?日常开销么自己心里肯定要有个数的呀。”

  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的生活节俭到有些“苛刻”的人,资助的钱款却从来不记,就连微信转账记录,也会顺手删掉。

  然而每每谈到自己的爱心故事,许天箴都会摆摆手说:“我做的真不算什么!”多年来,她不图回报,不向受助者透露自己住址,也多次婉拒受助者登门道谢的请求。“孩子要来看我,肯定要买东西,家里本来就困难,好好学习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了。”许天箴说。

  1983年至今,许天箴从未停下资助学生的脚步。40年时间里,她已连“教”带“捐”,培养了700余名藏族孩子,累计金额达上百万元。她是很多孩子口中的“许妈妈”,也是众多孩子父母心中的恩人。

  有一次,许天箴由于连续工作,劳累后突发高烧。“那天我没到学校去上课,班长就带全班同学到我家里来,调皮的、不调皮的都来了,坐了一屋子,我真的很感动。”

  这中浓浓的师生情,深深触动了许天箴的心。也正是从那一天开始,许天箴决定加大资助学生的脚步。

  “如果这一点钱,能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经济困难,能换来孩子们美好的前途,我不但要做,还要坚持做到老。”她说到做到,已是86岁高龄的她,每个月退休工资的三分之一都用于资助学生。目前资助着的6个孩子,包括5名汉族学生,1名藏族学生。其中5个是从小学开始资助,每个月给他们500元,现在1个正在读高中,3个已经读大学,还有1个刚考上了研究生。其中一个孩子是许天箴去丽水避暑时认识的,在和当地人聊天时,她得知这个孩子刚考上大学,但是家里困难,读不起。许天箴毅然决定资助他到大学毕业。每逢过年过节和夏天,许天箴还会多给捐献孩子们一些。“夏天热,希望他们别舍不得开空调。”而说着这句话的许天箴,此时额头正冒着汗珠,温暖地笑着,摇着蒲扇。

  “你都退休了,怎么还操心学生呢?”刚开始,家人不理解她的做法。但许天箴却说:“我虽然退休了,可孩子们的人生还要向前啊!他们读了书以后有知识,有本领了就能去工作,当医生当老师,以后能够建设自己的家乡。”

  值得一提的是,在援藏期间,许天箴遇到了当时15岁的辍学男孩倪仕涛,得知他是因为家里穷才出来给游客当轿夫(抬滑竿),许天箴便联系上他的父母,表示要承担孩子的全部学习费用,让他继续读书。资助了倪仕6年后,又资助了他妹妹倪美,直到兄妹俩都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

  在泽吉拉姆心中,许天箴是她一辈子的“许妈妈”。

  泽吉拉姆家里条件不好,但她读书十分努力,获得了外出求学的机会,可家里连生活费都承担不起。许天箴得知后,赶到泽吉拉姆家里,拍着胸脯保证,“尽管让孩子去读书,生活费都由我负担。”学成归来,泽吉拉姆选择接过许天箴传递的接力棒,回到昌都市实验小学当老师。

  “您的邮政快递。”一个电话突然打断了许天箴的回忆。“我没有买什么呀。”许天箴疑惑地拆开包裹,原来是扎西措姆挖完虫草下山了,给她寄来了一盒。“这孩子,说了不用惦记我,寄这么一盒给我得好多钱呢,哎呀。”许天箴喃喃自语,语气里,既是幸福,又是心疼。

  40年爱心助学,许天箴把自己跟贫困孩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看到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她就觉得所有受过的苦和累都值得。在西藏的任教和爱心助学是她一辈子无悔的选择,“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还是会这样做。”

  教育是一个长久性、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点点星火,可以燎原。

  许天箴做到了,她为西藏教育环境和师资力量改善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她做到了,因为她坚毅的品格。当许天箴决定去往西藏支教,就没有过任何退缩的想法。去支教,家人都不支持,父母追到上海火车站阻拦;丈夫软磨,“家里我一个人吃苦就够了”;硬泡“你来了我也不管你”。许天箴也坚决地说:“你放心,我不会拖你后退的。”这一去就是17年,直到她60岁,楼梯都爬得吃力了,才退休回到嘉兴。

  她做到了,因为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初到西藏,藏族学生,基础弱、成绩差,汉语基本沟通都困难,但她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和爱心,就一定可以改变现状。

  她做到了,用言传身教影响了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学生们的人生有了更好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机会将爱传递下去。大儿子在她的教导下读到了研究生毕业。小儿子因为适应不了西藏的气候,从小只能独自在嘉兴学习生活。自己走路上下学,放学自己生煤炉做菜,看到小儿子干活干得黢黑的手,许天箴坦言:“心里真的很难受,但我顾不上了。”尽管工作辛苦,但小儿子跟许天箴一样有着坚毅的品格,从未想过退缩,在现如今的工作中,是单位的先进分子。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就像许天箴一样,她在与这些孩子相处时,发现了他们的赤诚、认真,还有面对贫困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这些会深深地引发自己对于眼前生活,乃至整个世界的思考。而许天箴的思考,可能就是穷其一生,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竭尽全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