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2-02 00:11 | 来源:苏州志愿者网 2010-11-17 9:17:23 | 查看:6270次
“吴书记,暖冬行动有没有开始?我先捐上500元。”昨天一大早,沧浪区吴门桥街道盘溪第二社区就来了一位老人,为社区暖冬行动捐上了第一笔款项。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位老人从1996年最早帮助苏州大学两名学生完成本科学业到现在,资助的贫困学生已经有129人,累积捐助金额达到30多万元。
爱心从苏城涌向四川
这位老人叫杨自中,今年80岁,出生在苏州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49年,苏州解放。杨自中一腔热血,投身革命,参加了解放军西南服务团,随军至四川宜宾开展接管、剿匪、征粮等工作。1982年,杨自中到苏州造船厂工作。因身体原因,1985年6月他提前从苏州交通局离休。
杨自中离休以后,空余时间多了,主动请缨到各中小学去宣讲,还带领学生到车站、码头、社会福利院等地开展社会服务,利用署假带领学生骨干到驻军某部开展军训、夏令营活动。同时,他为青少年提供自费购买的优秀阅读刊物,又不辞劳苦地走访学生家庭1000多人次。每次,他看到苏州本地的贫困学生,总是主动拿出积蓄资助他们上学。
渐渐地,杨自中资助贫困学生的事情被他在四川的战友知道了。“我们四川也有很多贫困学生,你也可以来看看。”一次聚会中,战友的提醒让杨自中回想到了当时自己战斗过、奉献过青春的那片土地。随即,他提笔给四川宜宾市委负责人写信,寄上1000元钱,提出想资助一两个贫困学生。很快,他收到宜宾市委的回函。从此,他续上了与四川的不解之缘。
为让四川的贫困学子专心读书,他甚至在青川买了房子,配备各项家具,免费供学子们住。20多年来,杨自中全身心地投入在资助学子的事业中,他还自费辗转江苏、云南、贵州、重庆、四川等地,行程10万余里,资助各地的贫困学生。仅从1996年最早帮助苏州大学两名学生完成本科学业到现在,资助的贫困学生已经有129人,累积捐助金额达到30多万元。
受助学生接下爱心棒
资助一个,全程跟踪,直至成才,这已经成了杨自中老人坚定的信念。受资助者中,现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有近50人,有30多人入党。其中有不少人都自觉地像杨自中那样热情地资助培育下一代。
平江新城实验小学的数学老师曹美玲是最早得到杨自中捐助的学生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曹美玲一家下放苏北回来后,父亲被安排在油墨厂工作,母亲在家料理家务。当时,杨自中是曹美玲学校的辅导员。有一天,杨自中在家中吃早饭,忽然一个同学跑到他家中报信,曹美玲父亲脑中风去世了。“我当时一听,就觉得很伤心呐,兜里翻出来50元钱,叫同学先送到曹家去。”想想曹美玲母亲没有工作,他主动来到了油墨厂,帮助曹美玲争取一份补贴,让母亲和姐姐也在油墨厂谋得一份工作。随后,他更关心、帮助曹美玲,让她安心学习。
1993年,曹美玲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教师。在领到第一笔工资后,她也学着杨自中,开始资助起了贫困学生。十多年来,她先后资助了10多个远在四川、重庆的贫困孩子,捐资2万余元,不但使几个面临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其中两名还考上了大学。曹美玲动情地说:“我读书的时候家境不好,能有今天,必须要感谢杨自中老师。当年正是杨老师一直不断给我资助,给我鼓励,我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我相信爱是可以传递的,能帮助贫困学生完成他们的学业,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感到心安和快乐。”
他和资助学生“捉迷藏”
今年4月,杨自中在沧浪区吴门桥街道盘溪新村买了房。由于身体原因,他经常住在医院里,不怎么回家居住。在人口普查中,社区才发现了这位老人的爱心故事。得知老人常年在医院,社区便带着水果和鲜花去探望,社区的年轻工作者也爱听他讲爱心故事,陪他聊聊天,说说话。
在聊天过程中,社区党委副书记吴洁发现,老人虽然捐助了那么多学子,但涉及到学子的联系方式时,他总是一带而过
“我只要知道他们学习生活怎么样,至于我自己的情况,我不希望让他们知道。”杨自中怕劳烦学生,即便搬家也没告诉任何人。
“我真的很生气,他连搬家都不告诉我。我找了他整整半年啊!”11月10日,在医院的病房中再次找到杨自中老人,曹美玲又开心又生气。老人搬家后,她去老人的旧家找了很多次。可生气归生气,见到老人后,曹美玲还是主动地帮老人收拾衣物,擦拭桌柜,亲昵得就像一对父女。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吴洁受到的感染也越来越强烈。“一个老人都能如此无私大爱,作为社区工作者的我们,做得应该更多。”她和老人商定,由社区的“金拇指”志愿者服务团队来一起加入到老人的爱心事业中。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