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16 20:46 | 来源:浙江文明网 2023-03-31 10:03:56 | 查看:345次
望潮客户端 记者 郑红
“同学们,这里就是污水处理厂,今天工作人员会带领你们来一场‘污水变身’之旅。”3月25日,王金熙领着一群来自椒江区实验小学的学生,来到黄岩北控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江口污水处理厂)开展研学探索——看臭烘烘的污水如何“大变身”,达到准Ⅳ类排放标准。
王金熙是一名全职社工,也是黄岩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时间超26万小时,获评全国百名优秀环保志愿者、省优秀志愿者、省“春泥计划”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发起“守护河道一公里”行动
“还记得1999年,我和父亲一起路过黄岩永丰河,他感慨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这河水干净得都能洗澡,你们这代人没有这个乐趣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王金熙忽然感悟到“身边的污染逐渐多了起来”。
王金熙对着父亲说:“我以后要守护这条河。”父亲以为这只是儿子一时的有感而发,令他没想到的是,长大后的儿子真的成了一名环保志愿者。
2009年,王金熙建立了黄岩环保志愿者协会。这些年里,他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身边的人,激发环保正能量,让更多的人自愿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协会目前拥有会员886人。
刚成立的那几年,王金熙一有空便会沿着河道捡垃圾。他的手机相册,曾有许多受污染河道的照片。“照片攒得多了,冲击力就很大。”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对黄岩的河流状况进行追踪。
“我们发动志愿者以及身边的朋友,如果发现污染严重的河流,立马展开观察。”王金熙发起“守护河道一公里”行动,每次收到志愿者关于河流污染的照片,他都会先去实地查看,然后再与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建议。
“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河流的水质越来越好。”王金熙说,如今他的相册里,出现污染河流的机会越来越少,通过环保志愿者的积极宣传引导,沿河居民的环保意识日渐提高。
初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项目
捡垃圾、清河道、发传单……随着各种活动的开展,王金熙渐渐意识到,光靠志愿者协会的力量去守护环境,永远只是杯水车薪。“要让更多的人自发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发地投身进保护环境的行动中,这才是一种大的成功。”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黄岩一家环保设施企业参观,发现这些企业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颇有建树,但普通市民对于这些企业的了解太少。回来后,他便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企业更好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从而有效地打通企业与公众的“最后一公里”。“在保障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又能增进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实现公众支持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同向共行。”
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生态环境部送来了一场“及时雨”——要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行实施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他积极与台州市生态环境局黄岩分局沟通协调,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将浙江绿保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黄岩环境监测站、江口污水处理厂、院桥污水处理厂、黄岩区废弃物生态填埋场等5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单位作为典型环保设施开放单位进行重点培育,指导其改造参观通道、美化厂区,培训长期性的志愿讲解员,不断夯实开放条件。
探索“研学+”全面提升开放质量
随着公众参与大幅度提升,王金熙又开始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如何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项目继续走深、走实,让公众能更好地从游览式参观向探究式体验转变?
经过多轮探索和多次实地调研,他将重点锁定在学生群体。通过将学校的化学“第二课堂”搬进开放单位等方式,将传统游览式参观升级为探究式体验,探索“研学+”环保设施开放活动模式,让参与公众在环保设施开放单位不仅看,更有目的性地探究学习,打破传统开放活动的瓶颈。
“将研学结合到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中,是对开放深度延伸的一种全新探索。”王金熙说,在多方支持下,他精心编制《环境保护监测站向公众开放研学手册》《污水处理厂向公众开放研学手册》,通过开设模拟实验室全面提升活动的体验感和趣味性,吸引了不少的“回头客”。
现在,隔三差五他就能接到家委会的研学申请,服务的学生群体也从黄岩扩展到整个台州。甚至还有省外学校的老师慕名“取经”,向他请教如何制定研学手册。
线下开放活动有人数限制,王金熙又闪现了一个新想法,借力数字化的力量,以直播的方式,让无法到达现场的公众通过远程就能全方位了解企业的生态环境状况。前两年受疫情影响,线下参观活动暂停,他又精心策划了“云参观”活动,结合防疫工作要求,以老百姓每天丢弃的口罩为切入点,延伸至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直播医疗废物处置企业的处置情况。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项目连续两年得到“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NGO基金”的专项资助支持,并获得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授予的“十佳公众参与案例”荣誉,为全省唯一。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