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1-04 08:00 | 来源:《人民日报》 | 查看:2073次
北川中学教师 不顾自身安危把学生推向生路
本报记者 赵亚辉摄
5月12日下午,山摇地动。
40个北川中学老师,他们的讲台离门口最近,本可以逃得最快,但是,生死一线间,他们把学生推向“生”路,自己选择了“死”门。
语文老师曾长友最后的一推,让初三(2)班的唐云飞逃出来,“门都摇得变形了!我绊倒了,又被倒下的课桌压住。曾老师一把推开课桌,把我拎起来,用力推出教室。我耳后风声呼呼的,楼板已经砸下来了……”
物理老师张家春,用双肩死死扛住门框,一个又一个学生从他的臂下穿过。最后关头,他一手推出一个男生,一脚又踢出一个女生。张家春再也没有走出废墟,但教室门外,站着得救的46个孩子……
和几个学生一起被压在水泥板下的老师李佳萍,忍着剧痛与孩子们拉家常,讲笑话。在她的鼓励下,孩子们努力自救。她的学生全部获救,而她,永远离开了……
幸存的老师在灾难降临时,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先救学生,哪怕亲生骨肉就近在咫尺。仅凭一双双手,在救援部队没赶到前,他们扒出了200多名活着的学生!
校长刘亚春,在震后几分钟立即组织人员抢救,妻子和埋在废墟下的儿子双双遇难。
副校长张定文,压在废墟下的妻子声声唤着他。他答应了一声,就回过头去继续扒学生。
校团委书记蹇绍琪在拼命扒废墟时,上高一的女儿蹇韵埋在下面,声声地叫着爸妈……7小时后,女儿被挖出来,已无呼吸。
物理老师程玉宝在挖学生时,女儿在废墟下离去……
学校唯一的司机王少春,地震后火速从绵阳赶回学校。他没有先去扒废墟下的女儿,而是立即开始运送受伤学生,从北川到绵阳救援点,一共走了29个来回。然而,他最终没能拉上自己心爱的女儿。
教师宋波,妻子和孩子不幸遇难。为什么没跑回去救家人?他淡淡地说,“老师保护学生,是天赋的责任。不救学生,我会内疚一辈子”。
武警成都支队政委李丕金
3名亲属遇难
820多名群众获救
本报记者 曹红涛
5月23日,已经复课的北川中学高三(1)班学生在临时校舍学习。
5月16日,武警成都支队政委李丕金(中)在汶川县映秀镇参加抗震救灾。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哀悼日,面对记者,武警成都支队政委李丕金的声音有些哽咽,“对武警战士而言,争分夺秒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悼念!”
李丕金老家在北川。震灾发生以后,他有3名亲属遇难,10名亲属失踪。但他带领官兵先后转战都江堰、汶川映秀镇等地震重灾区,抢救出820多名受困群众,至今没有回家一趟。
5月12日地震发生后,李丕金当即奉命带领官兵奔赴灾情严重的都江堰新建小学展开救援。震后的新建小学一片废墟,到处是残垣断壁。李丕金带头用 手扒掉瓦砾砖块,组织搬抬水泥板。手指磨破了,指甲抠掉了,他却浑然不觉。经过5个多小时的奋战,官兵们共抢救出103名被困师生。
就在李丕金全力救灾时,北川老家的姐姐打来电话:兄妹五家的亲人都被压埋在废墟里,让李丕金赶快想办法抢救。
姐姐的电话让他一时间百感交集:一边是众多亲人生死未卜,一边是倒塌房屋下呼救的群众。他强忍悲痛安慰姐姐:“我正在都江堰救人,你们不要着急,党和政府马上会派人抢救的。”说完又投入了抢救被困群众的战斗。
身边战友得知他的亲属受灾情况,劝他派几个战士前去寻找。李丕金却坚定地说:“受困群众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走!”他迅速带领1500余名官兵向映秀镇开进。
映秀镇四周的道路全部被震灾中滚落的巨石和泥石流阻塞,几乎无路可行。李丕金带领官兵顶着大雨,徒步强行开进,每一步都要手脚并用。50多公里 的路,他们经过13个多小时的摸爬滚打才到达。救援随之展开,李丕金和官兵们在映秀镇漩口中学等18个地点展开抢救,共营救出190多名被困群众。
阿坝州工商局局长斯卫平
为救生命
用双手刨开瓦砾
本报记者 王 科 鲍 丹
5月16日,阿坝铝厂旁边的临时登陆口,阿坝州抗震救灾指挥部正在组织群众有序转移,斯卫平是指挥部成员之一。
新华社记者 陈 凯摄
百孔千疮的震区,她是盛开的红花。
她叫斯卫平,藏族,47岁,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
5月12日中午,斯卫平刚从成都开完会,驱车赶回阿坝州。14时28分,突然,地动山摇、天崩地裂,地震发生了!
危急时刻,斯卫平保持着冷静:“到离这里最近的映秀工商所去看看!”她让司机把车开到附近的道班,在那里躲避,自己一个人徒步赶往震中映秀镇。 一路上,她几乎一直与飞石、滑坡、泥石流为伍,终于在5月13日下午3时30分赶到了震中映秀镇。仅仅20公里的距离,她整整走了25个小时。
映秀的惨状令斯卫平惊呆了。这个昔日美丽的岷江江滨小镇完全沦为一片废墟。加上流动人口上万人的小镇,幸存不足3000人。和其他重灾区一样, 映秀山断、水断、路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全部中断。斯卫平随即与正途经映秀的几名阿坝州州府和职能部门的同志组成阿坝州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迅速组织劫后 余生的幸存者抢救掩埋在废墟中的群众。最初的救援缺人、缺工具。斯卫平和指挥部的同志一起,用双手刨开瓦砾,救出一条又一条生命。
到5月14日,斯卫平已经两天没有合眼了,可一得知直升机要来空降,她不顾已经磨破的手指,又带头抢修停机坪。当大批的救灾物资进入映秀后,斯卫平又主动承担起分发救灾物资和给救援官兵送水的任务。
5月22日,四川省工商局局长李柏云,穿越刚刚打通的都汶路,赶到汶川县映秀镇,在一片瓦砾废墟上见到斯卫平时,几乎认不出她了。原本清秀的面容憔悴不堪,身着迷彩服,手持对讲机,斯卫平仍在紧张调度当地的部队官兵抢险救灾。
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张泮林
77岁奋战手术台前
为救伤员休克1分钟
本报记者 侯露露
5月23日,张泮林所在的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人员正在进行一次特殊的党日活动。
郭金满摄
“大概是在凌晨3点的时候,我看着张老摇摇晃晃走出手术室,满头大汗,脸色惨白,忽然倒在椅子上。我跑过去一摸,心跳已经停了,人休克了。”回想起5月13日凌晨的那一幕,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曾祥武仍心有余悸。
他口中的张老叫张泮林,今年77岁,是一名有着46年党龄的川大华西医院退休教授、什邡二院的客座教授。
地震发生时,张泮林正在医院宿舍里休息,突如其来的巨大晃动使他立刻意识到发生了地震,叫上隔壁的另外两个老教授,三位老人跌跌撞撞走出宿舍楼。“我想这么严重的地震,病人肯定少不了。”他稳了稳就往外科大楼走去。
第一批病人在地震后半小时由救护车一路警笛地送到,张泮林的战斗开始了。
全都是重病人,从下午3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张泮林没有吃饭没有休息,直到他开始觉得心闷,“我有冠心病病史,知道可能身体受不了了,就赶紧要 了两片药吃。”之后,张泮林摇摇晃晃地走回手术室,又做了两台手术,“虽然身体不舒服,但我想着坚持做手术,病人就还有一线希望。”坚持了两个小时后,“ 我开始觉得头痛,恶心,我想可能真是不好了,急忙往外走,再往后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
“他就是典型的由饥饿、疲劳、过度紧张引起的心绞痛,当时太危险了,休克了1分钟,我们抢救了3个半小时才把张老救过来”,曾祥武说,“这样的病原则上休息期至少要一个月”。
可病后不到一天半,张泮林又回到了手术室。“当时他们过来说来了个十二指肠穿孔的重病号,问我能不能去会诊,我说能!”被几个大夫搀着,张泮林见到了这个重病号陈雨秋。
尽管难度很大,陈雨秋的手术还是非常成功。术后张泮林有空就去看她,每天给她定食谱、监督她按点进食喝水。“现在可以98%确定,这孩子活得下来了。”说起陈雨秋,张泮林很欣慰。
成都军区总医院康复科女医师柏玲
亲人没有音讯
抢救病人一刻未停
本报记者 江 山
5月19日,柏玲所在的成都军区总医院的医生正在为伤员做手术。
孔令占摄
她不穿军服,不带军衔。面对突发的灾难,她将失去亲人的苦痛深埋,用军人的勇敢,军人的意志,军人的坚强,守护着身边一个个身心俱损的病人。
她的名字叫柏玲,一个从大山沟里走出的27岁羌族女孩。
“5·12”,对于这个来自汶川县城的女孩子,是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日子。那一天,午休之后,她和往常一样,匆匆忙忙赶去上班。
走到住院部内科楼前时,突然觉得有些站不稳。“地震、地震、地震……”身边的人们呼喊着,脚步急促。
没有更多的反应,她迅速向内科楼七楼冲去:那是她所在的康复科,那里有很多截瘫、偏瘫的重病员。
此时,楼梯间、病区门口的大厅里满是慌乱的病员、家属和医务工作者,个个都惊慌失措。
她一口气直奔七楼进入病区。病区里除了康复科,还有中医科和皮肤科。
管不了那么多,只要是病人,她就帮忙往楼下转移。走路不方便的,她搀扶着;走不了路的,她就帮着家属往下抬床。上上下下,来来回回,记不得有多少趟,当所有病人全部转移之后,她也累得瘫倒在地上。
当得知地震震中在汶川时,她惊呆了。那里是她的家乡,她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在那里。
她不停地往汶川家里打电话,直到深夜,也没有打通一个电话。她的心悬在了嗓子眼儿。
没有任何人的消息,在汶川的父母亲朋,都生死未卜。
亲人没有音讯,但是,不能影响工作,还有那么多的病人在等着她。
第二天一大早,她就挨个帐篷去看病人,给那些地震中受伤的病员做康复治疗。
她把对亲人的挂念,埋在心底,在心里默默地在为他们祈祷。用忙碌的工作,冲淡焦虑和无助。
彭州市磁峰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董晓珊
亲人遇难
母女忍痛坚守一线
本报记者 梁小琴
5月22日,在成都市疾控中心专家指导下,董晓珊所在的磁峰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开展防疫工作。
新华社记者 陈春园摄
在彭州市磁峰镇河滩边,两顶救灾帐篷,一把遮阳伞,用塑料布围成的简易场所,一块黑底白字的“彭州市磁峰镇卫生院”招牌伫立在竹竿上。在这个简易卫生院里,医护人员正在不知疲倦地救治着受伤群众。
院党支部书记董晓珊和护士王娟正在忙碌地搭建着救灾帐篷。她们是母女俩。“5·12”特大地震发生之后,她们默默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回想起5月12日地震来临时的情景,董晓珊心有余悸。“两点多钟,就听到一阵轰轰的声音过后,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董晓珊立即从办公室里冲了出来,跑到卫生院的操场上。
“不好,住院部还有病人。”董晓珊突然发现3楼、4楼住院部还有十几位病人没有出来。房子还在晃动、瓦片不断掉落,有的地方已经明显裂缝了,董晓珊顾不得多想,带着一个小伙子冲上了4楼。“不知道为什么,我平时力气很小,但当时却一下子抬起了一个壮汉。”
与此同时,董晓珊的女儿、卫生院护理组长王娟也在忙着转移病人,母女俩擦肩而过,根本来不及打个招呼。
稍稍平息后,董晓珊马上和卫生院院长组织医护人员到镇上抢救受伤的居民。下午4点,两人正忙着抢救病人,一个邻居跑 来说:“你奶奶家房子垮了,奶奶被砸死了。”一时间董晓珊整个人都懵了。王娟哭着说,我想回去看看奶奶……回过神来的董晓珊果断地说:“不行!赶快救 人!”说着跳上急救车就出发了。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个小时,全院30多名医护人员救治转移了200个重伤病人。一有空,疲惫的董晓珊就指挥医护人员搭建救灾帐篷。“多搭几个帐篷,就可以多收治几个病人。”董晓珊说。
直到15日上午,她和女儿回去参加了亲人的葬礼,不到两小时,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卫生院。
四川消防总队警务处处长李大军
趟出通往震中生命通道
本报记者 王赐江 柴哲彬
图为李大军在查看汶川县漩口中学危房。
杨 正摄
5月22日下午,38岁的四川省消防总队警务处处长李大军,接到了领导的“死命令”,必须立即从汶川县映秀镇返回成都休整。至此,自5月13日上午主动请命向震中挺进以来,李大军已在映秀镇忙碌了200多个小时。
大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要求,务必在13日晚24时打通通往震中的道路!公安消防部队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决定立即向映秀方向派出侦察组,危难时刻,李大军当即请命:“我去!”
5月13日上午7时,李大军带领侦察组成员、成都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大队长牟良全,特勤二中队中队长齐春生一行3人向震中开进。观察雨情水势后,李大军决定,首先乘冲锋舟从紫坪铺水库大坝下水,沿岷江逆流而上,再徒步前往汶川。
上午11时许,冲锋舟行驶了两个小时后到达水库上流末端。此处为水库与岷江连接处,水流湍急,不时有大块落石从山上 滚滚而下。艰难行驶到位于都江堰与映秀镇中间的阿坝铝厂附近时,冲锋舟的一支螺旋桨突然被暗礁撞断,熄火后在急流险滩间团团打转,情况万分危急!李大军当 机立断,三个人喊着号子用头盔逆流划水,行进数米后,冲锋舟终于停靠在一处淤泥滩边。李大军决定:让操作手将冲锋舟开回,大家弃船上岸,步行前进!这意味 着,如果前进受阻,他们将没有任何退路。
暴雨一直在下,余震不断。道路一侧,不断有石块从高处落下。道路泥泞不堪,常常是一脚踩下去,就陷到了膝盖。李大军 他们不得不手脚并用,稍有不慎就可能跌落深渊。随行的地方同志渐渐体力不支,侦察组前进的速度变得缓慢,常常是一个小时才能前移几百米。“我们不是没有想 过放弃,但一想到废墟下的群众,他们在急等着我们救援呢,身上就又有劲了。”李大军回忆说。
13日晚6时30分,经过近11个小时的跋涉,几近虚脱的他们终于到达汶川县映秀镇。他们探出的这条路,是震中群众的第一条生命通道,后来大部分救援队伍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进入映秀的。
进入映秀后,李大军了解到,这个有1万来人的小镇,只有2000多人生还,其中1000余人伤势严重,急需部队以最快速度前来救援。他大声鼓励大家:“千万要挺住!党和政府正在组织力量营救你们,消防官兵很快就会到达。”
一小时后,阿坝州委书记侍俊和解放军某集团军军长也冒险步行到达。侍俊连夜组织紧急会议,决定尽快将灾区情况报告上级总指挥部,请求急调消防部队进入映秀。
5月14日早上,一架直升机抵达映秀,李大军立即搭乘直升机返回都江堰市,向公安消防部队前线指挥部总指挥郭铁男报 告了震中灾情,郭铁男及时向国务院前线指挥部做了汇报,建议速派直升机运送消防特勤队员携带救援器材进入映秀。随后,3架直升机运送30名消防特勤队员和 9吨专业器材飞往映秀,李大军随机同行参与救援工作;同时,公安消防部队派出700名消防特勤人员,连夜徒步向映秀开进。
(责任编辑:贺慧)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