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7 21:56 | 来源:新华网 2023 02/05 22:22:38 | 查看:2864次
新华社拉萨2月5日电 题: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玉麦乡跨越半个世纪的深情守护
新华社记者
眼神,清澈且坚定;笑容,温暖又亲切;双手,粗糙而有力。
“七一勋章”“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虽有众多荣誉傍身,但今年62岁的卓嘎,看起来仍如西藏千千万万的牧民一样——勤劳、淳朴、善良。
新春时节,连续几天,我们在西藏边境玉麦乡与卓嘎在一起,看她喂牛,找她攀谈,听她宣讲,同她巡边,寻找心中的答案:
是什么样的信仰,让卓嘎和父亲、妹妹一起,作为玉麦乡仅有的居民顽强生活几十年,守卫祖国的领土?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来自北京的关怀,精准滴灌在祖国边陲的玉麦,让天堑变通途,把“三人乡”变为小康乡?
是什么样的精神,鼓舞高原上的人们“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在这个世界屋脊的边陲小山村,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为了祖国安宁 数十年顽强守望
新春时节的清晨,当天安门广场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距离北京四千公里之遥的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央宗和村民们一起,穿戴整齐,也在雪山下庄严地升国旗。
玉麦和北京,始终心连心。
晨曦中,伴随着雄壮的国歌,五星红旗缓缓上升,卓嘎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见到五星红旗的情景。
那天,父亲桑杰曲巴拿着从外面买回来的红布和黄布,又裁又剪。
看着父亲穿针引线,将黄布剪裁成“像花又不是花的图形”,并精心地将它们缝制在长方形的红布上,姐妹俩不禁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
父亲笑着说:“这是中国最宝贵的东西。”
那一天,在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边陲的小山村,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这面国旗,就是父亲用手缝制的国旗。
为什么对于这片土地来说,升国旗会如此重要?
很多年后,卓嘎和央宗姐妹俩才慢慢明白:国旗就代表着国家,国家就是脚下的土地。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2023年1月7日拍摄的玉麦。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玉麦,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因为长年只有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三人,曾经这里被称为“三人乡”。
翻阅历史,玉麦规模最大时有20多户300多人。随着人们陆续迁出重山阻隔、交通闭塞的玉麦,比半个上海市面积还大的玉麦乡,唯余桑杰曲巴一户人家。
卓嘎准备喂牛(2023年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就连牦牛都知道要去水草丰美的地方生活,更何况是人?
卓嘎和央宗哀求父亲,“咱们也搬走吧。”
但桑杰曲巴很倔强,“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就没人了!”
“玉麦是中国的领土,有土地就得有人,即便再孤独、再艰苦,也得为这块土地留下来。”
于是,三个人组成的小家,牢牢地守在祖国的边境线上;三个人组成的“人口最少乡”,锚定了一个国家的坐标。
卓嘎在编织竹篮(2023年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父女三人坚守,等来了玉麦的“蝶变”。1996年,政府选派的干部、医生为玉麦注入“新鲜血液”,同年两户新居民搬进玉麦,当地居民增至18人。
如今,曾经的“三人乡”已经发展到67户200多人。
风雪边关写忠诚,家国情深展担当。一家三口人的信仰,变为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守望——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
玉麦乡的清晨,是从清脆的玉麦河水声和屋顶的炊烟中苏醒过来的。赶上好天气,天空格外湛蓝,阳光泼洒在扎西孜巴山顶,恰如五年多前的那一天。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俩回信。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
“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
“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
卓嘎说,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到边远山区看望慰问群众,就萌生了告诉总书记我们生活很好的念头,“没想到总书记真的给我们回信了。”
2018年2月,西藏开始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将边民脱贫致富和守边固边相结合,聚焦“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社会保障)”十项提升工程,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边境地区发展。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卓嘎(中)在“代表通道”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同年3月,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卓嘎,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满怀欣喜和感激,她在全国两会上,向大家展示玉麦乡的蓝图——小康新玉麦。
山南市社保工作人员在央宗家中为她补充登记社保信息,并介绍社保政策(2018年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从2018年开始,玉麦乡开展边境小康村及配套设施建设,轻钢龙骨架构民居及排水、通讯、学校、中心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拔地而起。2019年,国家投资超5亿元、总里程50公里的曲玉柏油公路改建工程全面完工,解除了玉麦每年大雪封山的困扰;同时,国家电网将10千伏的输电线路接入玉麦,玉麦人用上了安全稳定的常明电。
如今,蓝图已变现实,玉麦已建成小康乡,2022年全乡人均年收入近4.4万元,人均居住面积达40平方米。不少村民用自家房屋开起了家庭旅馆、小卖部、快递站等……
玉麦乡邮递员在搬运刚刚抵达玉麦的快递包裹(2023年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走进村民索朗次仁家,客厅内炉火正旺,藏茶飘香。楼上的2间客房布置温馨,干净整洁。
“我们是2019年从隆子县热荣乡搬来的,最近在忙家庭旅馆装修的事。”索朗次仁说,夏天游客多,客房供不应求。“我在外跑运输,妻子在家经营客栈,儿子刚刚考上了大学,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
蔬菜基地的大棚里,黄瓜、青椒、大白菜等十余种蔬菜长势喜人、绿意盎然;几十头藏香猪在山上悠闲觅食,养殖基地建成后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
正如卓嘎所说,“即使相隔万里,玉麦离首都北京也很‘近’,总书记跟我们心连心。”
神圣国土的守护者 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挤完牛奶,吃过早饭,卓嘎穿戴整齐,早早来到乡政府会议室。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卓嘎要在这里为全乡干部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卓嘎用藏语向干部群众边宣讲边解释,“我们要爱护家乡的山山水水,守好国家的一草一木。”
精神的传承,从不曾间断。
2018年,作为玉麦乡第一位大学生,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成为玉麦乡政府的干部;2019年,卓嘎的大女儿巴桑卓嘎大学毕业,回到玉麦乡纽林塘村,成为一名乡村振兴专干。
央宗和儿子索朗顿珠在一起(2017年10月29日摄)。索朗顿珠是玉麦乡第一位大学生。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我愿意跟外公、妈妈、姨妈一样,坚守这片土地,推动家乡发展。”巴桑卓嘎说。
受到卓嘎、央宗姐妹爱国守边精神的感召,得益于玉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越来越多的群众搬到这里。
新迁入玉麦乡的居民代表与卓嘎、央宗等合影(2019年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扎西江村一家4口人于2019年搬到玉麦乡。面对新环境,他们很快适应了新生活。
“我们每月参加2次巡边任务,每次来回10天左右,需要自带帐篷、炊具和食物等。”扎西江村说,虽然路上或有危险,可每次巡边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卓嘎姐妹就是我们的榜样,要为国家守护好这里的山山水水。”
巡山时,不少陡坡在70度以上,上山时要借助绑在树上的绳索,下山时只能屁股着地一点点前挪。巡山时,队员带上饼子、糌粑和风干牛肉,在离河较近的宿营点休整。
经常带领大家巡边的玉麦乡党委书记胡为民说,如今玉麦乡人口越来越多,生产生活半径越来越大,这片国土守得越来越好。
漫步玉麦乡,一座座藏式小楼掩映在苍松之间,干净整洁的村道通向人家,宛如一幅冬日里的水墨画卷。
这里的人们,巡山放牧,笑语欢歌,用心守护家园,用双手努力让家园变得更美好。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会守好玉麦的一草一木,守护好国家的每一寸领土。”这是记者在玉麦听到的最真挚的声音。
没有人生而伟大,但总有人在平凡中创造伟大。恰如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乍看弱不禁风,却能经风雪、耐严寒,即使在寒风中也会沐浴阳光,顽强挺立。(记者沈虹冰、翟永冠、陈尚才、范帆)
视频记者:洛登 洛卓嘉措 晋美多吉
海报设计:赵丹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