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湿地,赋能美好生活——来自国内小微湿地的一线观察(组图)

发布时间:2023-02-02 22:19 | 来源:新华网 2023 02/02 20:46:59 | 查看:4006次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题:湿地,赋能美好生活——来自国内小微湿地的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

  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湿地修复”。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不仅与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密切相连,而且广泛分布在河沟、水库、农田、池塘等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近10年,中国大力保护修复湿地生态和水环境,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13个城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星罗棋布的小微湿地正化身城市的“毛细血管”,生机搏动,赋能美好生活。

  诗意城市,浪漫栖居

  2日一早,武汉市东湖一角的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渐渐苏醒。湖面泛起阵阵涟漪,水草摇曳生姿,岸边树林里不时传来数声鸟鸣,绿道骑行的追风少年,凉亭吹奏的退休老人,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风光图。

  “早上晨练,晚上散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东湖是我们武汉人的后花园。”市民邹涵是东湖的常客,她在手机相册里记录下了东湖四时美景的变化,春赏樱、夏赏荷、秋赏桂、冬赏梅,四季花开不断。

  人在湖畔,湖在城中。从岳家嘴立交桥往东一公里,或者武汉站东广场往南500米,就能从车水马龙的都市,切换到绿意盎然的湖边,享受湖光山色的美景。

武汉东湖一景。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东湖既拥有湿地,也是重要的城市生态空间。要让城市与湿地相融,将东湖打造为人民乐园,为市民和游客营造更美好的‘诗和远方’。”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工委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刘栿堂说。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因地制宜,见缝插绿,2022年底武汉的小微湿地已达32处,未来3年将在市民身边建成50处小微湿地,湿地生态服务范围由传统的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向城市中心区域不断辐射。

  科技赋能,守护绿色

  木桨拨水,雨击湖面,风吹竹叶,鸟儿啁啾……漫步杭州西溪湿地,大自然的音符伴着翠色在眼前奏乐。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2003年以来,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伴随技术迭代,西溪湿地依托杭州城市大脑,建设了“智慧西溪”系统,依托物联网传感、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湿地大脑”,整合分析各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资源,构建生态“驾驶舱”。

汉服爱好者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乘坐摇橹船赏梅。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西溪湿地动植物增加了800余种,不少珍稀“明星鸟”飞来落户,引种的珍稀濒危植物也“适彼乐土”,近在市民游客身边的城市湿地重焕新生。

  “我很喜欢拍青山江滩,这里景色特别好。”71岁退休职工赵志刚的相机取景框里,岸上草木葱茏,长江奔涌而去,远处高楼和二七长江大桥隐约可见。

  “以前这里拖运砂石、钢材的车辆很多,路特别坑洼不平,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赵志刚说。

  2013年,武青堤堤防江滩综合整治工程动工。通过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防洪功能与城市景观自然融合,还江于民。

武汉青山江滩公园。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不仅美了颜值,还丰富了内涵。”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熊颖介绍,通过运用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有效消减了雨水径流速度和污染负荷,让青山江滩成为天然氧吧和“雨水花园”。

  秀丽山水,因景而兴

  入夜,数万名市民来到重庆市汉丰湖畔,或在明亮的滨湖广场载歌载舞,或在绿树围绕的环湖步道上散步、骑行,或带着孩子在湖边的沙池中嬉戏。

  “曾经的汉丰湖到处是干涸而死的鱼虾和水生植物。”重庆市开州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主任黄亚洲回忆。多年来,开州区在重庆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持续实施水质净化、景观美化、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提升等工程。死气沉沉的“汉丰沟”逐渐变成了鸟声婉转的“越冬天堂”。

  “坐在汉丰湖边吹吹风、喝喝茶,惬意得很。”开州区市民周波在汉丰湖边开起一家农家乐,观光季每天可接纳100多人。

重庆开州区汉丰湖畔,城、湖相融的迷人夜景。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依托生态优势,汉丰湖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享湖经济”。湖畔马拉松、国际摩托艇公开赛、城市钓鱼对抗赛……一系列大型赛事每年轮番上演,游客在这里可登文峰古塔、游风雨廊桥,也可观珍稀水鸟、品特色美食。据统计,2022年汉丰湖景区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

  在2022年11月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提交的《加强小微湿地保护和管理》决议草案获得通过。随着中国方案获得全球共识,小微湿地作为湿地保护的“新兴”领域,正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能量。

  如今,在寸土寸金的杭州市主城区,约11.5平方公里的西溪湿地周边,已形成一批高教密集区、休闲旅游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打响了“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品牌。湿地保护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城市绿肺”成了吸引人才和资金的聚宝盆。

  竹海摇曳,绿荫环抱;溪水叮咚,鱼游虾嬉……一幅清丽生动、因景而兴的绿色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熊琦、熊翔鹤、郑梦雨、李晓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