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4 16:58 | 来源:安徽文明网 2022-08-03 17:24 | 查看:4142次
说话慢声细语,热心志愿服务,出生于2003年的张锐洋今年6月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成为了蜀山区西园街道邮电新村小区“红十字爱心社”最小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邮电新村小区“红十字爱心社”的志愿者也从去年的30多名发展到了现在的88名。
7月27日下午,记者在邮电新村党群服务站见到了19岁的张锐洋,瘦瘦高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张锐洋说,他是在2019年的时候有了这个想法。“当时看到了一个新闻,一个6岁的小朋友因车祸离世,父母把他的器官捐给了有需要的患者,挽救了几条生命。”张锐洋说,当时他正在读高中,看了新闻后很难过也很受触动。
后来,看到同住的小区里一些老人签署了遗体捐赠志愿书,张锐洋又一次有了捐献的想法,“今年初,我的一个朋友,比我大两岁,他加入了中国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的活动,这件事又把我往前推动了一大步。”
于是,张锐洋开始在中国红十字网站登记个人信息,并联系了邮电新村小区红十字爱心社的负责人吴荣坤表达了想法。“他非常支持我这样做,但是建议我要与父母沟通好。”
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后,张锐洋的母亲不理解也不同意,“她肯定了我的好意,但是觉得我太小了,这个时候讨论生死不太合适,希望等我再大一点考虑好再做决定。”
但是一直热心公益的张锐洋没有放弃,“我妈妈、奶奶、外婆都曾是老师,自小对我的教育就是乐于助人。”张锐洋说,他还记得自己读小学、初中的时候,妈妈经常带他参与社会实践,上大学后,他登记成为蜀山区的志愿者,寒暑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4月份疫情,我在学校一直做线上的志愿服务,比如联系密接者、告知转运信息等。暑假以来,社区的每一轮核酸检测志愿工作我都积极参与了,真的很希望身体力行地做一些事。”
张锐洋时不时地给母亲发一些遗体捐献的新闻,默默地告诉她遗体捐献的作用。渐渐地,妈妈不再反对了,还帮着他一起去做爷爷、奶奶、爸爸的思想工作。终于在今年的6月8日,张锐洋签署了志愿书,成为了邮电新村红十字爱心社的一分子。
心愿达成了,张锐洋很平静,想到未来能为医学和科研做出一些贡献,他又忍不住开心,“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在有限的生命结束之后,再做一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推动医学的进步,让后人能享受到更高超的医疗技术,我觉得这样很有意义。”
同时,张锐洋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遗体捐献者队伍,“我知道,虽然近些年遗体捐献者在逐渐增加,但是对于医学教学和科研来说依然有限。”(记者 张琳琳 文/摄 通讯员 孙雨静 高桂莲)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