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嵩:接力捐献,托起生命的希望

发布时间:2022-12-13 15:18 | 来源:安徽文明网 2022-09-14 10:12 | 查看:4049次

“我要和之前捐献的校友一样,把爱心传递下去。”9月13日,安徽理工大学毕业生、捐献者娄嵩说。8年多来,安徽理工大学先后有14位大学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上演了一幕幕生命接力的感人故事,成为全省大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最多的高校。

  “作为安理工学生,虽然已离开校园,但我不会忘记当年许下的诺言。我要和之前已捐献的校友一样,把爱心传递下去。”9月13日,在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娄嵩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安徽理工大学第1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颗“生命的种子”将输入患者体内,让生命之花绽放。

  “为了救人,肯定要捐”

  “淮南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2004年启动,安徽理工大学当时就是最积极响应的单位之一。”9月9日,淮南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陈玉琴告诉记者。就在当天,她为娄嵩办理了入院手续。

  2004年5月16日,在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组织下,安徽理工大学爱心社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在校园里拉起横幅,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活动,只用了半天时间便完成了100份造血干细胞采样。10多年来,安理工的大学生留样比例占该市的80%。

  2014年1月,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国防生黄海松接到通知:他1年前留下的血样与一名21岁的河南小伙的血样配型成功。“我学医就是为了救人,肯定要捐!”面对电话中的询问,黄海松没有丝毫犹豫。

  当年7月9日正午,黄海松身着军装,双臂扎着针管,始终保持着准军人的姿态,躺在捐献室里一动不动,成功捐献了220毫升造血干细胞,实现了救人的心愿,成为东部战区首例国防生捐献者、安徽省首例国防生捐献者、淮南市第一位大学生捐献者。

  尽管自己家里生活拮据,但得知患者家境十分困难后,黄海松二话不说,将中华骨髓库给予的5000元慰问金委托医生捎给了患者,并带去了他的祝福和问候:“生活条件可以改变,但生命只有一次,希望你早日康复,越来越好!”

  其实,黄海松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受到淮南小伙张宝的影响。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韩国时点赞了张宝为韩国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迹。淮南市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学张宝”活动。该市红十字会在全市城乡、街头广场、各行各业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宣传活动。安徽理工大学的学生们踊跃报名,留下血样,纷纷申请加入捐献队伍。

  每年春季开学,安徽理工大学的红十字志愿者都会在校园开展由淮南市红十字会发起的“爱在春天志愿服务季”活动。在“捐献生命的种子——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的现场,总是出现排队献血的场景。

  “好,没问题,我父母对捐献情况不了解,不要告诉他们了,我自己一个人可以。看到黄海松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后,我一直等着愿望成真这一天呢!”2015年10月29日,马晃晃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安徽理工大学第2棒“生命火炬手”。

  马晃晃来自亳州一个贫寒农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和妹妹从小一直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从“留守儿童”到“救人英雄”,马晃晃捐献后积极参加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活动,每逢有新的捐献者启程,他总是赶来为捐献者打气加油。马晃晃也获得了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奉献奖以及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安徽好人等荣誉。

  “亲爱的哥哥,是您给了我两次生命”

  这是安徽省“生命速递”首份特加急。从接到通知到成功捐献仅有20余天,创造了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奇迹!

  2018年12月17日,淮南市红十字会接到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发来的一份十万火急的特加急捐献通知:安徽理工大学学生葛宏港的血样与外省一名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女孩的血样配型成功。那名12岁的小女孩病情危急,需要葛宏港在短时间内完成捐献。

  这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面对患者的翘首企盼,葛宏港没有半点迟疑,在不到24小时内,干净利落地配合医生完成了再动员、采集高分辨配型血样、体检三个步骤的工作。可捐献时间正值期末考试,一向支持此项工作的学校给他开启“绿灯”:救人要紧,办理缓考。

  2019年1月14日,当捐献的那袋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生命种子”被装进保温箱,去挽救千里之外那即将凋谢的生命之花时,躺在采血床上的葛宏港才如释重负:“大家都说那位小妹妹是幸运的,但能救人一命,我也是幸运的!”

  “这次捐献在安徽造血干细胞捐献史上用时最短,更为难得的是此后葛宏港的二次捐献。”陈玉琴告诉记者,2021年3月,小患者病情复发,需要葛宏港再次捐献。

  在“5·20”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葛宏港再次躺在采集室里。经过5个小时的采集,他第二次捐献的“生命种子”,飞驰河北,让那朵即将枯萎的花蕾再度绽放。

  “亲爱的哥哥,是您给了我两次生命,我真不知道怎么感谢您。长大后我要做个像您一样的好人。”采集结束,当小患者的亲笔信被转到葛宏港面前时,葛宏港热泪盈眶,满含深情地回信:“亲爱的小妹妹,哥哥一直挂念你,希望你尽快好起来,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2019年秋,从部队退役回到安徽理工大学继续就读的谢明明接到配型成功通知,当即表示:“救人一命,天大的好事,我肯定愿意!”高分辨采样配型、体检,一切准备就绪,却碰到了新冠肺炎疫情。

  这一等就是几个月。2020年3月中旬,疫情得到控制,中华骨髓库重启捐献计划。用时7个小时、采集396毫升造血干细胞(离400毫升的捐献上限仅差4毫升),谢明明成为安徽省单次捐献量最多的志愿者。

  “安徽理工大学一直对不断涌现出的爱心社团和志愿者团队给予支持和鼓励。如今,学校已经有7个学院成立了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学校团委书记程秀霞告诉记者。

  多年来,安徽理工大学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和首批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安徽省无偿献血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如今,包括安徽理工大学志愿者队伍在内,淮南市红十字会共培养了20多支志愿服务队,常年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动员等活动。

  击掌相庆,分享捐献的喜悦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我来说仅仅是捐出一些可以再生的热血,而患者却是获得宝贵的二次生命。”2022年8月31日,安理工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陈晓明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淮南市第50例、安徽理工大学第1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22年6月,正在积极准备考研的陈晓明接到配型成功通知。

  一边是考研前的冲刺复习,一边是捐献前的准备。面对患者的病情,陈晓明毅然决定如期捐献:“挽救生命,比什么都重要!”8月31日,经过近4个小时的采集,陈晓明捐献的270毫升“生命种子”,为千里之外的患者重启了生命的航程。

  “真巧,我的同学陈晓明上周刚捐献,我就接过这个捐献的接力棒了。我俩同龄,都是大四学生,快毕业离开母校了,能让爱的种子发芽开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9月9日,刚刚捐献完造血干细胞的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瞿耀告诉记者。

  瞿耀帮助的患者在今年高考前查出有白血病。化疗让这个18岁的大男孩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瞿耀捐献了360毫升“生命种子”,并附上一封亲笔信:“你要鼓足勇气战胜病魔,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美丽的人生画卷等着你去书写……”

  9月9日,瞿耀走出省立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与刚入院准备在13日捐献的校友娄嵩击掌相庆,分享着捐献的喜悦。

  一年又一年,一位又一位学长讲述着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感人故事;一名又一名大学生加入到捐献的队伍中。他们让生命的种子发芽,用爱的土壤滋养生命之花绽放。(记者 柏松 见习记者 张彩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