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1 21:31 |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2-10-11 06:00 | 查看:9473次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馆一年多来,已成为学习传承党的光辉历史的重要载体,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殿堂。图为观众在展厅内参观。(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引领百年大党不断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贯穿着对党的历史的深刻总结、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把握、对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自觉自信。如何把握历史思维内涵?如何以历史眼光看问题?本网就此推出访谈——
历史是支撑中国文化的必要架构、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必由途径、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必然选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走近历史,重视历史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但没有历史眼光,没有长远眼光,也干不好当下的事情。为何历史眼光如此重要?
王学斌: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它不需要用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呓语特意把人们维系在一起。”李大钊说:“把人类社会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历史是支撑中国文化的必要架构、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必由途径、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必然选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走近历史,重视历史。尤其是身处各级领导岗位的党员干部,对历史的了解,不能仅停留于熟悉古史典故、人物轶事的程度,而是须通过对古代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思考,汲取历史经验,提高历史见识,增强历史意识。
所谓历史眼光,就是将事物和现象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有没有历史思维、历史眼光,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大不一样。它往往显示了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特别是认识事物、分析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以五四运动为例,我们必须将其置于悠长深厚的文明演进与历史变迁的脉络中,由文明转型、道路选择、思潮交融与精神传承等维度去追根溯源、多方比较,才可能明白为什么进入近代,中国渐趋落后,才可能明白为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改革、革命事件都先后失败了。最终促使领导干部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讲清楚为什么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具有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讲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讲清楚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完善发展”。没有历史思维,就无法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缺少历史思维,也就难以理解历史大势必将浩荡前行。只有胸怀过去、放眼未来,于古今交汇中才能超越眼前的锱铢必较、一时的成败得失,以历史为定位,把我们的工作刻入时间深处。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10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思维体现为对历史的重视与敬畏,体现为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体现为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与担当
记者:历史思维如何体现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实践中?
王学斌: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谙熟历史规律,并内化为自身思考问题、研判局势、筹谋决策、政治实践的习惯、能力、自信和担当,这就是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一种习惯,体现为对历史的重视与敬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清醒剂,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魂”“基因”“血脉”,“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对历史的客观性、连续性、逻辑性有着清醒的认识,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强调要树立历史思维,汲取历史教训,获得历史智慧,并要深入学习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史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把握党和国家的光明前景。他强调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要求领导干部“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
历史思维是一种能力,体现为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智慧来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历史的中国和现实的中国深入贯通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融为一体。例如,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可以读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可以读出“革故鼎新”“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等传统智慧;从“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的改革谋划中,可以读出“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格局与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客观地、科学地、实践地、辩证地看待历史发展,在历史中探索治国理政的经验,不仅为推进新时代伟大复兴事业注入强大思想力量,也为破解全球性问题、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了历史思维、综合决策、驾驭全局等各方面能力。
历史思维是一种自信,体现为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建党百年之际,党中央提出“历史自信”,可谓对“四个自信”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惟有历经百年的光阴,方能将这种自信孕育而成,也惟有贯穿百年的求索,方能将这种自信和盘托出。历史自信,是对过去成就的自信,亦是对未来的自信,对创造新的更加辉煌的历史的充分自信。10年来,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挑战如何严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保持定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不懈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源于自身历史最纵深处的对既有文明进程、百年奋斗历程、伟大复兴征程与人类发展前程的深厚高远且持久坚实的信仰、信念与信心。
历史思维是一种担当,体现为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10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党中央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例如,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又如,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谋大局、谋长远、谋未来,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胸怀、“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担当。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要在读史中见其真、见其全、见其大、见其远、见其深,在读通、读透中培养良好的历史感
记者: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应当如何切实提高掌握和运用历史思维的能力?
王学斌:掌握运用历史思维,首先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善于从百年党史中深刻认识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找准历史坐标、把握历史方位、心怀“国之大者”,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由勤于读史、惯于读史达致乐于读史、善于读史。要在读史中见其真、见其全、见其大、见其远、见其深,在读通、读透中培养良好的历史感。见其真,即要把握历史真相,要求领导干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准确把握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见其全,即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现其主峰所指,主脉所在,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细节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见其大,如南宋朱熹所言“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即紧扣大事件,扩展胸中之格局与见识;见其远,即从具体案例中研判大趋势,形成一种长远眼光;见其深,即思索蕴含在史籍背后的德行和传统。
要切实把握历史思维的属性与特点。要牢牢坚持人民是历史主体。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共产党的100多年历史是党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历史的前进永远体现着人民的意志,昭示着人民的力量,蕴含着人民的愿望和希冀,因此,把握历史只有站在人民史观的立场上,才会有更充分、更深入、更真切的理解和认识,才会拥有实现历史主动的坚实根基。要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开启新征程,我们要始终抓住“人类社会就是在旧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新的矛盾又出现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一历史规律,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和伟大斗争精神,正确处理、有效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要精准洞察历史方位。运用历史思维,要贯通过去、现在、未来,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当前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只有正确把握变与不变,我们才能既顺势而为,又保持定力。要深谙历史的空间属性。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想真正参透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就必须具备长时段、跨文明比较的视野,从人类文明的整体视角审视,中国道路是建基于人类文明进步与现代化变迁的历史必然。以文明探索、文明选择、文明延续、文明超越为线索,中国道路在传承中华文明、遵循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前提下,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超越资本逻辑与工具理性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道路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走向,也通过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与重构,展现出全面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要将历史思维与其他几大重要思维方式融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其中,历史思维为其他五大思维提供了深厚的支撑、无穷的史例。例如,战略思维贵在既能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又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而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古往今来的无数古语与案例启示领导干部,在日常决策时不要仅盯着一城一池的眼前得失,一定要放眼全局,通盘考察。六种思维能力是一个整体,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应将其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 对话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