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根荣:德之高处善为峰(图)

发布时间:2010-12-30 00:13 | 来源:公益时报网 2010年12月14日 00:17 | 查看:2195次

黑龙江慈善总会会长 沈根荣

  ■ 本报记者 张雪弢

  《公益时报》:怎样看待中国近年的慈善事业发展?

  沈根荣: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补充作用,党和政府重视,社会呼唤,群众期盼。为此,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转变思想,探索“政府倡导、社会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近二十年来,我国社会对于慈善事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型。在党和国家确定了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后,尤其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的发生,促使公众慈善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并形成一定社会影响。

  《公益时报》:政府部门在黑龙江慈善事业的倡导推动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沈根荣:2007年,为解决慈善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充足等问题,我们深入全省各地作调研,总结全国典型经验,分析制约我省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提出发展对策,形成了《黑龙江省慈善事业现状和发展对策调研报告》上报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非常重视,作出专题批示。

  我们以此为契机,乘势而为,对全国各省市慈善总会机构设置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结合我省慈善事业发展需要,提出成立省社会捐赠管理中心的意见,栗战书省长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在政府机构面临改革的情况下批示同意,并于2008年初由省编办正式批准成立捐赠中心,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5人,无论是机构性质还是编制数量,在全国都是非常超前的。今年5月,为顺利推进总会换届改选,我们筹备召开了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省四大班子领导受邀出席会议并担任总会相应职务,省长栗战书、中华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李本公还向大会致以慰问电、贺辞并为大会亲笔题词,极大地提升了慈善事业的社会号召力。

  《公益时报》:用什么方法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的热情?

  沈根荣:为鼓励广大民众、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踊跃投身慈善事业,我们借助民政部和中华慈善总会各类评比表彰活动开展的有利契机,将代表性强、贡献突出的机构、个人、项目予以推荐,并于2007年联合《生活报》推出了“情系黑土、恩怀龙江”慈善晚会,评选出我省十大慈善人物和十佳公益企业,通过选树典型,鼓励倡导乐善好施的慈善义举,营造了“人人可慈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时,我省各有关部门也积极为慈善事业补助工作经费,省财政厅每年全额下拨省社会捐赠管理中心办公费和人头经费,不动用善款及其增值部分,使有限的资金全部用到社会救助事业上;省福彩公益金每年支付50万元用于设立“苯丙酮尿症患儿救助基金”,对1—6岁的贫困苯丙酮尿症患儿实施长期救助,现已落实资金200万元,救助患儿122名,确保了慈善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另外,我们还对外积极争取资金,来推动我省的慈善事业发展。今年8月,黑龙江省慈善总会与上海增爱基金会战略合作公益项目“增爱护苗行动”——救助冰城贫困先心病患儿。作为两地战略合作启动的标志,上海增爱基金会向哈尔滨市慈善会捐赠100万元用于救助黑龙江省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公益时报》:黑龙江省慈善募捐的情况怎样?

  沈根荣:在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全省人民积极行动,我会共接收捐款4.52亿元,是历年来我省参与捐赠人数最多、捐赠范围最广、捐赠数额最高的一次。此后,在台湾“莫拉克”风灾、海地地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等专项捐赠活动中,我们陆续接收来自社会各界捐款5000余万元,充分展现了龙江人民心系灾民、扶危济困的高尚美德。今年年初,为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慈善一日捐”运作模式,我们赴吉林省实地考察调研,并与省直机关工委合作在省本级启动了“慈善一日捐”活动,动员号召广大省直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踊跃参与,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筹集善款805万元,为下步开展特困职工救助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从2004年起,“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已经成为我会开展经常性捐赠工作的一个主要形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纷纷响应。我会还逐步建立了426个“慈善超市”和2000个经常性捐助站点,推动了经常性捐助活动的开展。同时,我们与省书画艺术品协会、省民族书画院携手推出了“慈善解困助学”书画义捐义卖活动,与哈夏组委会等单位联合承办了“北方哈博”爱心直通车——著名书画家作品义拍活动,现场拍卖作品百余幅,通过灵活多样的募捐活动,调动公众捐赠热情。各地市也积极组织募捐,牡丹江市成立了志愿爱心帮扶协会并开展爱心帮扶募捐活动,筹集善款2246万元,对城乡特困家庭给予救助;绥化市慈善会启动了敬老院助困、爱心送光明、慈善助困和农村扶贫安居等活动,筹集款物3000多万元,对7.3万人实施了救助;大庆市通过开展光明使者、复明工程、贫困学生救助等项目,募集款物500多万元,救助2万余名困难群众。

  《公益时报》:各界热情这么高,通过哪几方面的宣传来营造全社会良好的慈善氛围?

  沈根荣:一是抓活动促宣传。2008年,结合跨省营救长春产妇尹小娇事件,我们主动争取,成立了省内第一家由媒体倡导发起的“黑龙江省慈善总会龙广爱心基金”,为推动基金快速运作,举办了基金启动晚会,在全省13个市地举行了“爱在春天”系列慈善歌会,共筹款2282.4万元,为救助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借项目助宣传。今年年初我们与《生活报》“王帮办”栏目组合作推出了连续十五期的宣传报道,社会反响异常热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对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三是以公示带宣传。我们借助网络专栏、报纸专版、电台滚动字幕、捐赠快报简报等多种形式公布捐赠款物的来源、数目、种类和去向。

  《公益时报》:在社会救助方面独特之处在哪里?

  沈根荣:我会贯彻“面向社会,以社会救助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慈善为怀”的社会互助精神,着力打造助医赠药、助学助教等品牌救助项目。一是助医赠药项目惠及龙江患者。我们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主动同国内外企业和慈善组织建立联系,引进了“格列卫”、“易瑞沙”、“多吉美”、“万他维”、“拜科奇”等9个助医赠药项目落户我省,累计争取资金1.17亿元,救助患者6300余人。二是助学助教项目惠及莘莘学子。“爱心车票”开展4年来,已成为我省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慈善品牌项目,累计募集善款50多万元,为3100名在哈就读的贫困大学生购买了春节返乡的车票,帮助这些寒门学子实现了回家过年的团圆梦。

  2009年,为加大我省助学帮困工作力度,我们积极引进省内外、境内外资源,与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玛克威实业集团、英国联合食品集团合作,设立了“夜航助学基金”、“玛克威助学基金”和“英联教育基金”,募集善款250万元,建立起专项助学资助平台,每年帮扶贫困学子百余名。同时,针对边远地区教学质量落后的问题,我们自2006年起实施瑞典“希望之星”教师培训项目,共投入资金165万元,为520名贫困地区教师提供了免费接受高水平培训的机会。

  《公益时报》:用什么方法来推动黑龙江慈善事业更好的发展?

  沈根荣:要推动我省慈善事业跨越式发展,一方面需要发挥培育职能,积极扶持各级慈善组织建设,形成多层次的慈善工作网络;另一方面需要发挥监管职能,引导各级慈善组织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2009年,我会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指导和规范管理基层慈善活动的意见》,要求各地市民政局进一步加快慈善组织机构建设步伐,在市(地)、县(市、区)一级建立慈善协会,乡(镇、街道)一级建立慈善工作站,逐步建立以省级慈善机构为龙头,以市、县慈善机构为主体,以乡(镇、街道)慈善机构为依托的慈善组织网络。2008年,我们以省委、省政府两办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慈善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社会捐赠的管理部门,捐赠款物接收、管理和发放等问题,进一步规范了全省捐赠秩序。同时,注重加强对市、县级慈善组织的业务指导,对下属基金会和主要项目承办方进行专项财务审计,提高了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监管效率,树立了慈善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

(责任编辑:祁建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