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俊龙:奔波万里送"金菌银菇" 助力脱贫攻坚(3图)

发布时间:2022-10-04 21:17 | 来源:山西文明网 2021-02-03 | 查看:2646次

孟俊龙,男,汉族,1977年8月出生,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食用菌产业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黄土高原食用菌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中心核心成员,首批全省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兼任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中国食用菌协会香菇产业分会副会长、山西省食用菌协会秘书长、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山西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致力于食用菌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始终聚焦食用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把学术论文写在三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先后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工作者”、“山西省科技传播先进个人一等奖”、“2020年度山西敬业奉献好人”,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一等功一次。

  多年来,为了推动科技扶贫,他经常深入生产一线,潜心研究和不懈探索。先后发表论文80多篇,参编全国统编教材3部;培育灵芝和猴头新品种2个;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主持制订技术标准5项,参与完成技术标准14项,建立了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其中“香菇工厂化发菌周年出菇技术规程”2020年1月荣获山西省首届标准贡献奖。主持完成的“三位一体香菇周年化高效生产技术”成果,自主创新了香菇工厂化养菌、智能化转色、标准化出菇核心技术,创造了香菇工厂化周年高效生产标准化技术体系,为我国香菇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2016年经省科技厅组织鉴定,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已在我省吕梁、晋城、大同、临汾、运城、长治和阳泉7市65个县(市、区)、200多家香菇生产企业、合作社转化应用。仅在临县和11个代表性企业、合作社,累计生产香菇菌棒1亿多袋,利用农业废弃物15.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87亿元,助推山西形成了临县、交口、广灵、万荣和高平5个产值过亿的香菇基地县,对推动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双带头人”,他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2012年,山西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创食用菌方向专业人才本科教育,为进一步推动我省乃至我国食用菌产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20年3月,他和团队申报的“食用菌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食用菌本科专业,开创了中国食用菌科学大学教育的先河,为此,他和团队努力了9年,奋斗了9年。为了培养食用菌方向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他积极联系省内外食用菌龙头企业,组织学生们到这些企业参观学习。每年暑假期间,带领大二的学生到食用菌龙头企业驻厂实习,和学生们同吃同住,让学生接受全方位的实战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6年来,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积极投身我省脱贫攻坚战,把成果转化推广与科技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先后深入临县、交口、广灵、汾西、武乡、岢岚、和顺、昔阳、陵川、万荣等40个贫困县开展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帮助地方发展食用菌产业、培育特色品牌,培养乡土人才、进行技术指导、创办专业合作社、带动乡村脱贫致富。他的科技扶贫先进事迹作为山西高校唯一代表入选2018年科技部《凝聚创新精神汇聚创业英才—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扶贫典型事例汇编》。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他又在团队首席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常明昌教授的带领下,克服疫情影响,奔波在太行山和吕梁山13个贫困县,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44次,全年下乡服务101天,行程近3万公里。特别是在指导吕梁中阳县发展食用菌产业,被聘请为“山西省中阳县食用菌产业顾问”,从4月至11月, 19次往返于中阳县木耳基地,在省委统战部的帮扶下,建成了年产1600万袋的山西最大的现代化黑木耳产业基地,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带动当地贫困人口5000余人,创立了黄土高原夏栽木耳新模式,并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木耳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小木耳、大产业”学习研讨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山西电视台、山西日报等国家级省级各类媒体报道转载9000余次,百度搜索词条3万余条,很好地宣传了山西食用菌品牌。 

   善不为名而为,功不为利所动。他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技成果为支撑、以强农兴农为已任,一如既往,用小蘑菇撑起大产业,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再立新功!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