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28 10:12 | 来源:河北文明网 2022-08 | 查看:585次
张立伟,男,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蠡县人大退休干部。他出生在革命家庭,自幼耳濡目染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蠡县的红色文化有着深厚的认识和感情。他利用工作之余对蠡县许多战争年代老革命的珍贵史迹、烈士碑文等进行挖掘整理收集成册,其中部分更是宝贵的原始资料,打造具有蠡县特色的“本土红色党史教育”实践课堂,对蠡县的红色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张立伟数十年如一日,栉风沐雨,不辞辛劳,心怀浓浓的家国情怀,为蠡县的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保护、发掘、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寻找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2002年以来,张立伟怀着浓浓的爱党爱国情,利用工作之余收集了县域内的历史资料数十万字,部分写进了《蠡县志》第二部。2013年7月他参与了蠡县博物馆的筹建并留任“研究员”。2014年4月开馆后,在为视察、参观者进行了汇报讲解过程中,觉察出还有许多战争年代老革命的史迹未被发掘披露。为尽量保存下这些宝贵财富,张立伟利用各种渠道辗转追寻,直至2016年下半年,张立伟收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字资料已有数百万字。为了传承红色文化,他决定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书,传给后人,以教育年轻一代“每饮甘泉、当念掘井人”,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为祖国和人民多做贡献。
2016年10月起,张立伟便着手对收集到的资料和物品进行系统化整理,部分原始资料因年久破损,整理工作异常艰难,为保证资料的原始准确性,张立伟同志自费通过各种渠道与供稿人进行沟通校对反复确认。2020年10月,83万字的《红色记忆》(战争年代蠡县人物资料)三卷出版发行,书中记载了108位革命先辈的战斗历程,成为了蠡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为更好的展现党走过的光辉历程,用红色档案讲好党史故事,张立伟征集散存在民间的红色档案并无偿捐献给了蠡县档案馆,共计56卷、243件。这些照片和档案文献资料记录了不同时期蠡县党组织发展史,重要党史人物、革命烈士、老红军、老八路的生平事迹、传记、笔记、著作、手稿、书信函件等;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的当事人、见证人或其亲属子女提供的口述资料或回忆文章等原件。一件件红色档案是弘扬革命理想、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发展动力的宝贵革命传统资源,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党诞生、成长、奋斗、光辉历程的真实见证。这些红色档案为档案工作和史志研究提供了原始凭证和第一手材料,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提供生动素材。
搜寻整理碑刻,传承传统文化
张立伟对蠡县自古至今现存的有价值的石碑都进行了整理研究。他处处留心寻找石碑,先是在县城及周边找到了城隍庙碑、重修蠡吾城池碑、韩春墓志铭、韩老师墓表等数通明清碑刻,既而又到东北寺、郑村、潘营等数村多处搜寻。他带上相机,走村串巷,四处询问,发现石碑,或抄录或拍照。到处寻找各种墓碑,制作拓片。为了开阔视野增大知识面,他还跑到高阳、博野等邻县拓碑。一张拓片往往得跑好几趟才能完成。他经常带上干粮中午不回家,抢在阳光强的时段做完。最危险的一次是去高阳拓碑,碑身大半被埋在土里,需要掏挖,正当他站在坑底刨挖,石碑突然塌下来,险些被砸住……拓片上的碑文需逐字抄下来,还要在电脑上打印。一些残损墓碑字迹拓印不清的,他会毫不犹豫的再回去辨认,从来都是一丝不苟。2004年,他到西曹佐拓李恕谷的墓碑,碑文详尽的记述了李恕谷及老师颜习斋(颜元)的生平事迹,颜、李的思想观点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决心追根溯源,他到博野县北杨村颜家祠堂学习考察,既而又通过老乡关系,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借阅颜李学说有关文献,用相机拍了一千多张图片,带回来逐字逐句学习。书中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和精神激励着张立伟,用了近三年的时间他才基本读完资料,然后着手写作。
为了便于修改和交流,他也学年轻人用电脑写。此前从未打过字,故非常吃力,耗时费力,每次在电脑前一趴就是两三个小时,直到头昏脑涨,脖子酸痛才停手。
讲好红色故事 传播红色文化
张立伟多年致力于红色革命精神的宣传教育,多次到全县各中小学校、农村、社区开展红色革命故事宣讲,曾受邀向河北大学中文系部分师生讲述蠡县革命历史,还利用各种机会给同学们进行宣讲,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年轻一代。
2021年,张立伟先后受邀到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读书会、县区举办了题为“战争年代的蠡县”讲堂,弘扬了战争年代的蠡县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2021年8月,河北电视台制作高蠡暴动专题片,由张立伟主讲战斗经过,并在河北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人民日报客户端以《红色记忆》为主题也对张立伟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张立伟表示:为弘扬老区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做好党史学习教育,他将一如既往,继续做出积极的贡献。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