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12 20:55 | 来源:河北文明网 2021-08 | 查看:256次
孙凤娥,女,1923年出生,中共党员。抗战时期曾任高阳县南龙村妇救会副主任,建国后随爱人迁居永清,曾在永清县一区妇救会工作,为永清县妇女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孙凤娥对子女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一个是要求他们好好地做人,认真地工作,特别是在政治上,对他们有很高的期许和要求,积极地鼓励他们加入党组织,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现在,他们家三代子孙一共有十一名党员。她为家人树立了红色榜样,她的子孙也会将这红色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孙凤娥入党那年,正好是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敌来我往特别的残酷,迫于时势,入党程序一切从简,吸收青年党员的过程也都是秘密进行的。一张表、几行字,简单的手续赋予了她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入党后,她在村里担任妇救会会长,任务就是向群众宣传抗日战争期间党的有关政策,在地下党组织召开会议的时候站岗放哨,因物资缺乏她会带领女党员连夜做军鞋,战争时期粮食极为短缺,为了能让八路军战士吃上几口热乎饭,她时常东奔西走的去收集粮食为他们解决温饱。更主要的任务是掩护八路军的重伤员,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炮火连天的夜里,孙凤娥和其他女同志用门板把伤病员接到家里,当时伤病员的血侵入了整个门板,伤口处结了厚厚的痂,她那时年龄还小真的是被吓到了。还有一次日本人突然进村,在紧急情况下,她没有慌乱,有秩序地带领将近一百二十个百姓,从地道掩体转移到安全地带,没有一人伤亡。遇到日本人,往地道里放毒气,她都会带领村民用隔板、被子巧妙的化解。那时候真的是很艰苦,但孙凤娥始终将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她一心向党,有勇有谋,心系群众的事迹经常被百姓们交口称赞。
孙凤娥与爱人都是老党员,其爱人于1943年入党被分配到永清,她就随爱人定居到这里,在永清开始了革命工作,解放初期,她经常下乡,宣传一些党的政策,做一些群众性工作,遇上大旱大涝的年景,她就号召村党支部干部和村民,在所有的农田里修水渠,并重修了村前的水库。可以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水渠和水库修好后,第二年村里的粮食产量就增加了一倍,基本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孙凤娥是个热心肠,不管谁家有不顺心的事,村里有矛盾纠纷都会有她的影子。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们从未忘记过她的真心付出,至今和乡亲们如亲戚一样走动。孙凤娥工资收入并不高,但这些年,不管自己的经济生活上有多么拮据,从未忘记参加组织生活,不会忘记交纳党费。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她始终心系前线,并亲手将一千元钱交到女儿手里转交党组织,不住念叨说国家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期间也是日夜关注汶川人民与政府的动态,当知道汶川人民安全度过难关心里才踏实。新冠疫情期间,她又主动捐款二百元,拿着中组部给的捐款收据孙凤娥激动地说:“是党给了我生命,在党的带领下才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国家有难,我义不容辞”。
好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对于后代来说更是无形的精神财富。孙凤娥的一生始终就没停止过学习,无论是退休前的自我修炼,还是退休后的不断提升,她都坚持每天听广播、看电视、到老干部活动室看书。上了年纪后眼睛慢慢花了,就拉着子女读书念报给她听,常常和子女念叨人只有与时俱进,不断了解国家大事及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才能体悟党的最新政策和精神。历经了艰苦岁月,她最怕浪费也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家里,平常洗脸洗菜的水不是立刻倒掉,而是倒进一个专门的桶里储存起来,用于冲厕所。这个习惯,至今保持着。也常常教育子孙要勤俭节约。她的这些行为,都为子女们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孙凤娥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一个是要求他们好好地做人,认真地工作,特别是在政治上,对他们有很高的期许和要求,积极地鼓励他们加入党组织,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现在,他们家三代子孙一共有十一名党员。她为家人树立了红色榜样,她的子孙也会将这红色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孙凤娥这位百岁老党员就是群众中一面鲜红的旗帜,她身上有诉说不完的故事,听不完的感动。一张张证书,一笔笔党费,一本本书籍,初心和担当早已经融入她的生命,镌刻在了她的心上。看似平凡的老人一直努力书写着自己的不平凡,不断追逐信仰的她,仍散发着无限光芒,也照亮着每一位后辈前行的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