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古城: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2-09-12 17:01 | 来源:新华网 2022 09/12 09:19:19 | 查看:651次

新华社南京9月12日电 题:姑苏古城: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

  新华社记者杨绍功

  姑苏古城北,步入一条小巷,在粉墙黛瓦间,人们抬眼就能看到那座与苏州人历久相伴的北寺塔。这条小巷名为塔影弄。傍晚,路灯亮起,将北寺塔的剪影映在小巷墙上,以“塔影”为元素的互动装置引得行人驻足体验。

  “塔影入弄”的回归是姑苏古城“微更新”中的一幕。

  “街巷更新前,弄里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都觉得小巷名不符实,‘塔影入弄’没处看,只有老旧、破乱的巷子。”住在附近的老人徐文英说。

  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北寺塔高70多米,是姑苏古城区的地标之一,稍微开阔一点的地方抬头不难看到塔影,但要让塔影入弄却不容易。

  近10年来,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积极探索创新实施古城保护,以“微更新”推进老旧街巷改造,便利市民生活,盘活文物古建,引入创业创新,让这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不断彰显青春活力。塔影弄这样的小巷再度名符其实。

  姑苏区32号街坊是江南文化传统风貌的典型代表区域。60多岁的居民荣幼竹,在32号街坊一处上百年小院落里,与十多户邻居挤住了几十年。老房子维修不断,影响生活。住小院,少阳光,衣服总发霉,连上厕所都不方便。

  古城改造中,政府把选择权交给居民,愿意迁居的可以住上楼房,选择留下的由政府提供资金改善公共环境。荣幼竹家搬到了几公里外,生活品质明显提升。“现在住90多平方米的楼房,房子宽敞了,心也宽敞了。”荣幼竹说。

  32号街坊改造时,有老街坊提到,小时候家门口有一排樱花树。改造后,门口真种回了一排樱花树,一些老街坊感动得泪眼婆娑。

  “‘微更新’,是要从细节出发,下‘绣花功夫’。”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吴嘉立说。与这片古城里许多从事城市更新工作的人一样,“80后”的吴嘉立也有一份古城情结——这里寄托了人们对小桥流水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好想象。

  修复城市肌理,活化文化想象,还有大量细节工作要做。近半个世纪前,中张家巷河被填平盖房。历时十多年的努力,在2020年,这条600多米的小河重新通水,连接姑苏城墙内外。当地也陆续实施王天井河、校场河、菉葭巷河等历史河道恢复工程,千年水城格局得以延续。

  水流动起来了,水巷风貌也要焕新。有关部门为居民制定“一户一策”的整体提升方案,清理违章搭建,修缮老旧楼房,让背街水巷面貌一新。

  现在,姑苏古城区有35条河流,总长53公里,划船可以游览五六个小时。当地提升改造的5条河道实现滨河绿化,成为生态河道,22条背街水巷绿化更新,江南水巷风情不断凸显。

  随着古城“微更新”推进,文创热也悄然展开。几个年轻创业者对记者表示,他们对古吴语非常感兴趣,正在开发一个古吴语的文化传播项目。不少古城建筑被辟为创业园区,许多青年创业者在这里交流碰撞,衍生出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咖啡馆、潮玩店、手工坊……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原住民,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认为,对古城进行以有机更新为内涵的“微更新”和以人为本的“活态保护”,印证着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面向未来,城市建设要统筹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有情怀风貌,也要有人间烟火,赋予古城不断自我更新发展的活力。

  姑苏古城的新变化是江苏古城保护工作的缩影。江苏持续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积极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新增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前共保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传承历史文脉、激扬创新活力、打造宜居环境,股股崭新的力量正在江南大地蓬勃生长。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姑苏古城: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