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1 21:56 | 来源:新华网 2022 05/20 19:12:27 | 查看:410次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题:营养不均、超重肥胖……改善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如何发力?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今年的主题是“知营养 会运动 防肥胖 促健康”。当下正值全民营养周,专家表示,改善儿童青少年膳食质量,需加强孩子食育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建健康食物环境。
我国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有待持续改善
《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指导指南(20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总体膳食质量有所改善,蔬菜、水果、蛋类、奶类及制品、大豆及制品摄入不足,烹调油盐摄入量高于膳食指南推荐。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外食、外卖越发普遍,油炸、肉类、高辣高盐食品大比例占据互联网餐饮,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量相对全人群偏高。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于冬梅介绍,最近一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6至11岁儿童在外就餐率为69.7%,比2010-2013年增加了15.8个百分点;12至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率为84.6%,比2010-2013年增加了15.1个百分点。6至17岁儿童青少年喝饮料达每天1次及以上的比例为15.5%。
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的同时,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普遍不足,不利于保持健康体重、预防疾病。数据显示,我国6至17岁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不足率高达86.0%,超重肥胖率达19%。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宫国强说,一方面,我国学龄儿童营养不足问题依然存在,钙、铁、维生素A等营养素摄入不足还十分常见;另一方面,超重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增长趋势明显,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低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培养孩子从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今年全民营养周期间,一间特别的“知食小卖部”陆续在几座城市“开业”。这里的奶茶货架没有价格标签,却用显眼的字体写着:“一杯奶茶下肚,需要连续打扫2间教室、每间扫上30分钟才有希望消耗完。”
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中国营养学会等单位开展的“‘知食’就是力量”活动中的一环。小卖部里的“商品”不对外出售,而是通过趣味性的互动体验,让孩子学会识别日常生活中高油高盐或高糖的加工食品,了解常吃此类食品对身体的危害,促进健康膳食和行为改变。
5月1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青少年宫(九里堤活动中心),儿童们参观“知食小卖部”展览。新华社记者 童芳 摄
有研究发现,学龄儿童的膳食营养摄入与其营养素养密切相关。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张倩说,学龄儿童时期不仅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饮食行为形成和固化的关键时期。引导儿童青少年学习营养知识,有利于培养良好饮食行为习惯,促进终身健康。
最新发布的《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在2016年版指南的基础上,就突出强调了学龄儿童食育教育,即营养素养、健康饮食行为培养。
指南提出了具体、操作性强的营养建议,如怎样吃好早餐,合理选择清洁卫生、营养丰富的零食;天天喝奶,足量饮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每日进行60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身体活动、3次抗阻力活动和骨质增强型活动等。
家、校、社会共助少年儿童营养素养培育
“儿童食物选择受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的影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营养专家常素英说,食物的供应、定价、促销和营销,以及相关的食物规范等都影响着儿童的食物选择。
从《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从《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到《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对学生合理膳食、营养健康作出部署。教育部日前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学生参与烹饪劳动,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建立健康饮食观念。
5月19日,合肥市翡翠学校厨师向学生们讲解食物营养搭配知识。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切实的改变正在发生。节假日,更多父母选择带娃到“亲子农场”采摘新鲜果蔬;“烹饪课堂”进校园,让孩子们放学后变身“小厨神”;健康指导货架落地各大商超,减糖、减盐、减油食品一目了然;相关部门、机构和专业团体倡导推动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体系开发实施,帮助消费者更直观地选择健康食品……家庭、学校和社会正积极开展饮食教育,合力为孩子们营造健康食物环境。
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刘培俊表示,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促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专家以及社会组织共同努力,携手为儿童青少年健康学习、健康成长作出更大贡献。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