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0 17:2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2-04-27 | 查看:3704次
他专注戏曲,把濒临消失的广昌孟戏传承发扬;
他排除万难,创作编排了富有本土特色的创新剧;
他坚守初心,发扬壮大剧团,在孩子心里播撒了戏曲的种子。
他是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旴源孟戏剧团副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昌孟戏)代表性传承人李安平。
李安平练习吊嗓子。
广昌孟戏起源于明初,以孟姜女故事为题材,流行于广昌县境内,俗称孟戏,又名“旴河戏”。经专家考证,其唱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
作为广昌孟戏的代表性传承人,李安平与孟戏的结缘还要从他少年时说起。
李安平正在化妆。
李安平的父亲是当地剧团老生及净角演员,在父亲的熏陶下,李安平从小就是个“孟戏迷”。1984年,16岁的李安平初中一毕业就加入了业余爱好者剧团,跟着老艺人学戏。
学戏不仅要有一定的天赋,还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常常要反复揣摩成百上千次才能像模像样。李安平像着了魔般,每读到剧本中的生僻字词,就不厌其烦地翻阅词典,追根问底,直到弄懂为止。最难的还是唱腔,由于每一句旋律都不同,那时的李安平一年只能唱好一句词,两三年都未必能唱好一段词。
李安平准备登台表演。
为了学好孟戏,李安平全身心地投入,无论是拿着镰刀还是捧着饭碗,嘴里总是反复练习师傅教他的唱词,每天坚持吊嗓子、练唱腔、走台步。学戏虽难,可李安平偏偏越唱越喜欢,他说:“只要唱起孟戏,感觉一切烦恼都没有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李安平刻苦训练,功底越来越扎实,终于在1995年正式上台演出,此时距他开始学孟戏已有10年。之后他更加勤学苦练,逐渐掌握了唱、演、编、排等各项技能。从配角到主角,李安平脱颖而出,接过了师傅的“接力棒”,成为了剧团的男一号、“台柱子”。
李安平与搭档排练。
后来,剧团里的不少年轻人先后外出务工,剧团的排练一度搁置。李安平也曾犹豫是否应该外出务工挣钱,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但师傅的一句话让他醍醐灌顶:“如果你走了,广昌孟戏就再也没有希望了!你难道要让它断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吗?”最终,发自内心的那份热爱与不舍,让李安平决定选择坚守,努力延续孟戏的“星星火光”。
凭着对孟戏的满腔执着和坚定初心,37年来,李安平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将剧团发展壮大。目前剧团已有近30个固定成员,并争取到上级资金重新修缮了剧团演出场所,添置了一批灯光音响设备,大大改善了演出条件。
李安平带领团员排练。
如何让古老的孟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李安平认为,时代在发展,孟戏要与时俱进,要在贴近生活、服务群众中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于是,他将100余支孟戏曲牌精心整理成册,将孟戏列入各种送文化下乡活动,提升孟戏影响力。他还和团员们坚持从“写当地、演当地”做起,把非遗传承与“民族的”和“现代的”相结合,创作编排创新剧目。
李安平教学生们唱孟戏。
“别以为孟戏只是老一辈人喜欢的东西,现在喜欢孟戏的孩子也不少,有几个大学生还追到我家来学习呢!”李安平欣慰地说。2018年起,孟戏走进中小学的特色文化课堂,并聘请李安平作为技术指导老师。
如今,广昌孟戏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帮扶下,已经走出广昌、走向全国,多次参加省、市、县里的重要演出活动。李安平说,有了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他对孟戏的传承和发展更有信心了。
2021年12月
李安平入选“中国好人榜”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