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已存在了万千年 ——读典籍里的中国工匠(4图)

发布时间:2022-05-02 20:52 |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02日 07版 | 查看:482次

《中国工匠》 詹船海 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图片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提供

中国工匠用失蜡法铸造的曾侯乙尊盘 图片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提供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搭建 图片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提供 图片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提供

东汉制车轮画像石拓片 图片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提供

  【读书者说】

  中国酿酒业的最高奖项为什么是“仪狄奖”?我国历史上因发明而封侯的人是谁?中国的汽车行业之祖是?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典籍里的中国工匠》一书里找到答案。近来笔者反复研读此书,认为该书可说道之处颇多。

“工匠”:古老而专注

  全书按主题分为《姓氏百工》《攻木绝活》《乐陶记忆》《铜铁时代》《布衣锦绣》《青史留纸》《活字毕生》《水利匠人》《时珍本草》《酒话连篇》十一章,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对古代中国工匠进行了或个体或群体的精心刻画。

  从书中可获悉诸多古老工匠的故事——炎黄二帝,并称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他们也可称为中华技术发明之祖;在德国奔驰集团的汽车展览馆里,供有4000多年前的夏“车正”奚仲的塑像,他当年发明了马车,因此被视为世界车祖;庄子给后人留下“运斤成风”“鬼斧神工”“庖丁解牛”等成语,这些成语其实是中国工匠的生动再现;墨子是从工匠阶层诞生的机械专家、军事防御专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科学家;鲁班是著名的发明家,除了锯子,木匠所用的全套家伙什如墨斗、刨子、钻子、凿子、曲尺等相传都是他发明的,而且鲁班成了木匠业的保护神,如今中国建筑行业的最高奖项“鲁班奖”,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书中还有一些别有意趣的故事——从三国时姜维的《蒲元别传》中可知,蒲元不但会造神刀,还是一位传奇的木匠。他是木牛流马的制作者之一,而诸葛亮所起的作用是肯定以蒲元为主的工匠们的大胆创意,并给予大力支持;在我国古代知名科学家中,黄道婆是唯一一位女性,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她在纺织机具上作出了革新性的贡献,还在整经和织布方面有着重大贡献;李冰当官当成了科学家,真是一个传奇。除此之外,作者在此书中还描述了酿酒大师仪狄、杜康,铸剑大师干将、镆铘等,还有陶瓷、冶炼工人的群体形象。

  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工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也离不开工匠。向古老的历史追溯工匠之魂,弘扬工匠精神,是《典籍里的中国工匠》一书撰写的初衷。

技艺:精深且绵长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被中断的国家。《典籍里的中国工匠》的书写,既是为工匠立传,也是为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溯源。

  书中,有如下论述:《考工记》,问世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最早的手工艺专著,书中有关弓矢的记载,开了人类认知空气动力学的先河。《墨经》,一共有8条几何光学知识的记载,这比古希腊大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光学记载要早百余年。李诫的《营造法式》,出版于1103年,是北宋颁布的一部关于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也是当时世界一流的建筑学著作。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我国最早的药学经典,是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后来又有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唐朝苏敬的《新修本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堪称中国第一部集大成药典性著作。

  除了溯源典籍之外,书中对诸多技术的梳理也颇为扎实。

  我国古代工匠的工艺制作水平,可以从远古时代制陶开始说起。“仰韶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小屯文化”的白陶,都是其中灿烂杰出的代表,也成为相关文化的代名词。至于瓷器,最迟出现在商代中期。宋代是制瓷业全面发展时期,有了“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瓷器,代表中国日用制造的最高技术和工艺水平,是中国制造出口最多的产品,也是中国工匠智慧面向世界的最高级、最普遍的呈现。康雍乾三朝,中国制瓷工艺水平和产量达历史最高峰。

  至于营造工艺,我国工匠在秦汉时就已经掌握了“拱形技术”,他们将坟墓的墓顶砌成拱圈形式。“拱形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桥。赵州桥,建成于隋朝大业年间,距今已经1400多年。它为什么要“拱”起来?因为符合力的耗散原理。赵州桥的设计创新首先体现在它的拱是圆弧形而不是半圆形,尽最大可能使桥变得低平,使车马能够轻松通过。它的第二个设计创新,就是单拱。这种桥不假桥墩,像彩虹一样凌空而起,凌驾南北,是桥梁史上大胆空前的创造。赵州桥在大拱的左右两肩,又各开两道小拱,即敞肩式拱桥,这是赵州桥的第三个设计创新,是力学和美学相得益彰的完美结合。

  从这一点可得,《典籍里的中国工匠》是一部简明的中国科技史。

成就:卓著又辉煌

  2021年,央视推出了一档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通过时空对话的形式,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而詹船海所著的这部《典籍里的中国工匠》,让人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例如以下数例。

  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要的青铜礼器。距今3200多年,堪称“镇国之宝”。

  纸张,是我国贡献给世界的礼物。公元105年,被科技史专家称为史上的“有纸元年”。1983年3月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在报道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时就说:“中国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传到欧洲,令人震动,可和现在把人送上月球的探索相提并论。”

  素纱禪衣,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重仅48克,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支撑起“世界最轻”的,是我国利用胰酶练丝的技术,西方国家直到1931年才开始使用此法,比中国至少晚了1200年。

  都江堰,是全世界修建时间最久,纯为造福百姓,一直利用至今的水利工程。

  灵渠的陡门,与长江葛洲坝原理相同,是世界上最早运用的运河船闸技术,堪称“船闸之父”。

  《本草纲目》,最早对植物药(草部)进行科学分类,比植物分类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一书要早160多年而又远比后者完善。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本草纲目》的序言中对该书高度评价:“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典籍里的中国工匠》这是一部坚定“文化自信”的好书。

结 语

  在读此书时,笔者还能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积蕴。

  作者说,此书含有自己儿时的学习生活记忆和当下的生产生活经验。谈到酿酒与女性结缘的时候,作者说:“我们的家酿美酒,其酿造者不正是我们的母亲吗?而广东梅州客家人酿的美酒,就叫‘客家娘酒’。”可见书中所写,是来自于他的生活。

  谈到陶与瓷的区别时,他说:“陶器更接地气,瓷器更接天光。陶器大众,瓷器高雅。陶器朴实,瓷器绚烂。陶器更讲实用,瓷器更重审美。瓷器烧造比陶器烧造具有更高的科技水平和匠心。但是,瓷器是在陶器基础上的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这样的见解书中比比皆是。

  《典籍的中国工匠》一书对大国工匠、中华文明充满了敬仰之情。不过作者没有盲目崇拜,而是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比如,对《本草纲目》中一些令今人诟病的地方,他是这样看待的——那些匪夷所思的“医治文本”,见证了医巫不分的远古时代,以及医学从巫术中发展出来的脚印,可供我们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各个角度进行研究。作者的论点是客观理性的。

  此书虽属科技史,但阅读起来趣味盎然。詹船海先生在自序中说,他想“打通文理分隔,融科普于文史,见技更见人,是知识介绍,也是力求更具美感的散文作品”。通读此书数遍以后,笔者深深感到这个目标实现了。

  (作者:陈南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