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9-13 23:01 | 来源:新华网 2009年9月13日 | 查看:7039次
姐妹俩儿时的照片
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乌兰夫同志亲笔题词,号召全区各族青少年向她们学习。
乌兰夫同志的题词
当时,内蒙古日报发表的长篇通讯《草原英雄小姊妹》。随之,《人民日报》等首都各大报刊相继报道。
龙梅在东河区政协的办公室
玉荣现为内蒙古残联副理事长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电 38年前,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击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大草原。
这天清晨,大自然以温文尔雅的假象欺骗了善良的当地牧民,而后突然变脸,狂怒地撕裂着大地的一切。
严寒、狂风、暴雪铺天盖地,呼啸着要吞没广袤草原上两名女牧童和384只绵羊。
这场撕心裂肺的搏斗持续了一个昼夜。
这场搏斗之后的余波,震撼和激励了整整两代中国人!
敢与大自然的淫威作殊死抗争的这两名年幼的姑娘,一个名叫龙梅,一个名叫玉荣。
38年过去了,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那些动人心魄的真实故事已从一些人的记忆中淡出。
38年后的今天,我们引领着龙梅、玉荣的同龄人及其下一代的小朋友们,沿着时间隧道,回到那次弱小生命与凶悍自然抗争的那个日夜。
七十里路暴风雪 英雄姐妹护羊群
1964年2月9日,春节前夕,11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姐妹俩赶着羊群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放牧。
草原上的天气变化剧烈,喜怒无常。
中午时分,天空突然变暗,西北风大作,呼啸怒吼,席卷着飞扬的鹅毛大雪。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聚然降临在乌兰察布大草原上。
瞬间,羊群惊恐四散。
须臾之间,气温降至零下37度。
西北风越来越猛烈。羊群开始顺风狂奔。
现在,只有拢住羊群,人随羊跑,才能避免它们不被暴风雪吞噬。
于是,姐妹俩前遮后拦,拼命聚拢左冲右突、四散逃命的羊群。
其实,她俩完全有机会、有时间丢下羊群逃命;她俩也能够暂时撇下羊群跑回去找阿爸(父亲)前来援助。
然而,龙梅和玉荣牢牢记得阿爸平日里严肃的教诲:“羊是集体的财产,是集体的命根子,一只也不能丢!”
她们放弃了逃生的念头;也没有回去找阿爸,因为她们怕丢失任何一只羊。就这样,她俩一前一后,不停地奔跑、拦挡。
此刻,狂风更加猛烈,暴雪更加猛烈,羊群也奔逃得更加猛烈。
龙梅对玉荣大声喊道:“快回去叫阿爸,帮咱们拦羊!”
玉荣听了姐姐的话,顶着风掉头往回跑。可是,没跑多远,她透过迷蒙的风雪,看到姐姐龙梅一手持羊铲,一手挥舞着脱下来的皮袄,艰难地左右拦挡。
她不能丢下姐姐一个人,她又返身跑了回来,与姐姐一道,在厚厚的积雪中艰难挣扎、追赶。
姐妹俩早晨只在家中喝了一碗伴着炒米的奶茶。
天,渐渐黑了下来。积雪已近一尺厚。
极度的疲劳,一天的饥渴,近40度的严寒,折磨着两个年幼的姑娘。汗水和雪水在颈项四周和胸部、背部结成了厚厚的冰甲,脚下越来越沉重,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
羊群没有停下滚动的脚步,龙梅和玉荣也不能停下。
东方渐发白,天亮了。
寒风依旧猛烈,积雪已深达一尺。小姐妹已经跋涉30多公里,来到了白云鄂博车站附近。
突然,龙梅惊呆了,她喘息着问玉荣:“你的毡靴子呢?”
“这不是在脚上吗。”
不,那已经不是两只毡靴,而是两个大冰砣子。玉荣的毡靴早已在跋涉中被厚厚的积雪拽丢了。
龙梅看了看妹妹,妹妹瞅了瞅姐姐。
姐妹俩的脸部、耳部和手部已被冻得变了模样,肿如面包。
龙梅坚持着要把自己的毡靴脱给妹妹。但是,她的十个手指早已不听使唤,而且,她的毡靴已经和脚结结实实地冻在了一起。
小姐妹相互搀扶着,支撑着,赶着羊群,一步步挪向铁路……
小玉荣耗尽了最后一点点体力,软软地晕倒在雪地上。
龙梅把妹妹拖到一处避风的大石头旁,聚拢羊群,向车站走去。此刻,她两眼发黑,步履踉跄。
……
前来白云鄂博车站送朋友的哈斯朝鲁及其长子娜仁满都拉最先发现了步履蹒跚的龙梅,而后与几位铁路工人一道抢救了英雄小姐妹。1964年2月10日下午,龙梅和玉荣被送入了包钢白云鄂博铁矿医院。
记者在当年抢救龙梅、玉荣的铁矿医院的工作总结上,看到这样两组文字记录:
“患儿龙梅,入院时表情淡漠,不能言语,手指手背肿胀明显,触之冰凉而坚硬,无明显压痛;两脚尚在毡靴内,与鞋冻在一起无法脱下。”初步诊断为:全身冻僵、冻伤休克及肾功能障碍。
“患儿玉荣,入院时呈昏迷状态。双耳肿胀,有水泡形成;眼睑浮肿,瞳孔对光反应迟钝;两小腿自膝关节以下皮肤呈紫色,踝关节以下呈暗黑色,表面有冰层附着,足背两侧动脉消失。初步诊断为:全身冻僵,上下肢冻伤面积28.5%;冻伤休克及肾功能障碍。”
作为记者,当我们的采访进行到这里,当我们看到这段历史记载的时刻,我们震惊了,我们的双眼早已被泪水模糊,我们被38年前令人难以置信而又实实在在体现在两名幼女身上的集体主义精神所震撼。
我们为我们共和国有这样的好女儿骄傲;我们为一个普通牧民家庭有这样的好女儿而自豪!
当年的白云鄂博铁矿医院的医护人员,克服了技术力量差、经验少、设备不足等众多不利因素,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攻克了解冻关、休克关和感染关,挽救了龙梅、玉荣的生命。
由于冻伤严重,龙梅失去左脚拇趾;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造成终身残疾。
英雄小姐妹放牧的384只羊,仅有3只被冻死,其余安然无恙。
1964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暴风雪中一昼夜》。
1964年3月14日,内蒙古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草原英雄小姐妹》。
1964年3月13日,时任内蒙古政府主席的乌兰夫亲笔题词:
“龙梅、玉荣小姊妹是牧区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革命接班人。我区各族青少年努力学习她们的模范行为和高贵品质!”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授予她们“草原英雄小姐妹”光荣称号。
很快,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动人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电台都开始派出记者一批批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白云鄂博。
很快,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动人事迹相继拍成电影、话剧、京剧,还被编入小学课本,成为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好典型,鼓舞教育和激励了中国一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龙梅、玉荣还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李先念、乌兰夫、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历史的镜头在这里聚焦、定格。龙梅、玉荣的动人事迹,可贵的集体主义精神,将永载共和国的史册。
今天,带着对草原英雄小姐妹昔日壮举的崇敬和感慨,还有那个时代恍如昨日的影像,我们又走进了她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英雄小姐妹精神依旧
迎着内蒙古高原山区凛冽的寒风,我们行驶在呼——包高速公路上。采访车时速已达120公里,山风呼呼作响,顽强地从车窗外钻了进来,给我们带来阵阵寒意。
我们采访的第一位主人公是英雄小姐妹的姐姐——龙梅。
1964年的那场暴风雪中,龙梅除左脚拇趾被冻掉外,其余九趾也严重冻伤,现在已经萎缩,基本上是平脚走路。由于末梢神经损伤,一到阴雨天,她就失眠烦燥,全身不适,后颈部血流不畅,颜色发暗。在采访中,我们注意到龙梅双手不停地互相按摩,她这是为了解除后遗症的折磨。
1965年,龙梅经过辗转治疗后,回到了家乡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边上学边治疗。1969年,16岁的龙梅如愿以偿、光荣入伍,在二五三医院做护士工作,后又进包头市医专、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学习。1982年,龙梅调包头市东河区工作,1988年任东河区政协主席至今。
英雄也是血肉之躯。“我们要过普通人的生活。”龙梅如是说。
龙梅的恋爱颇具传奇色彩,她的苦恋竟达八年之久,被戏称为八年抗战。
1970年,龙梅出席北京军区的一个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她对一名骑兵团汉族卫生员张平产生了爱慕之情。便开始了猛烈的爱情攻势。
当时,龙梅是全国著名的英雄,而张平只是普通一兵,所以张平只是采取回避态度,然而不久之后,他被龙梅的坦诚和炽热的爱情所感动,他们暗暗地相爱了。
出乎意料的是,他俩的恋爱遭到很大阻力,理由便是,一个是全国著名的英雄,一个只是普通战士,根本不般配。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使他们两人难以招架。
就这样,他们在相爱的道路上挣扎了八年。1977年,龙梅和张平终于结为伉俪,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后来,张平成为部队某医院的一名医生,由于治疗癫痫病颇有造诣,在全国医学界已有相当知名度。
如今,龙梅的一儿一女都已长大成人,女儿晓花在包头市电视台工作,儿子晓冬在部队服役。儿子曾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别获得内蒙古少年拳击比赛亚军和广东省少年拳击比赛冠军。
天有不测风云。1999年的一天,突发的心脏病夺去了张平的生命。
龙梅悲痛欲绝。与张平几十年的相濡以沫,恩恩爱爱,宛如昨日,历历在目。她擦干泪水,把对张平深深的爱铭刻心间,把对丈夫的爱转化为对公婆无微不至的孝敬之中。
龙梅工作繁忙,儿子在部队服役,女儿陪侍张平年迈的父母。失去丈夫的精神打击,病痛频频的侵袭,工作又丝毫不能懈怠,惟独受损的是自己的身体和生活,龙梅常常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家中,形单影只,匆匆吃几口饭菜,孤灯而眠。
善良的人们没有忘记龙梅。为了关照龙梅今后的生活,为了解除她后遗症带来的病痛,好心的人们说,英雄已经流过血,不能让英雄再流泪。龙梅应当再组成一个家庭,应当有一个人在身边陪伴她,她应当有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懂事的儿女们同样理解自己的母亲。
于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与龙梅在2001年5月组成了新的家庭。这名老工人姓张,我们称他为张师傅。他语言质朴无华、性格爽朗,对我们说,结婚以后,他每天为龙梅准时做好饭菜,以使她全身心投入工作;每天晚饭后为龙梅按摩。好在张师傅懂一些医学。张师傅还说,结婚以后,龙梅对张平的父母更加体贴孝敬,她不能让已经失去儿子的两位老人在生活上再有任何缺憾。
有两件小事使我们对龙梅的人格魅力和艰苦朴素的本色油生敬意:
其一,龙梅乘坐我们的采访车通过包头市一处闹市街口时,正逢正月十四日,闹红火的市民人头攒动,行车受阻。一名疏导车辆的交通警一眼瞅见车内的龙梅,什么话也没有说,跑上前来,用最快的速度疏通了道路,而后消失在车水人流之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中国有培育英雄的沃土!
其二,那天我们在呼和浩特给包头的龙梅打传呼约定采访日期。龙梅回呼了,第一句话是让我们给她打过去。当时我们颇感纳闷。后来才知道,龙梅的手机是自费。
我们在解开了小小的疑问之后,又增添了更多的感慨。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人的头脑变得异常灵动,他们善于利用名人效应为自己开拓经济利益的疆土。
有人想借助龙梅的知名度为自己的产品拍广告;有人想利用龙梅的名字合作办实体 ,龙梅也拒绝了。她不愿让金钱味玷污了自己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她只想实实在在为包头市人民做些实事。她饱含着深情对我们说:“包头东河区的人们,人情味很浓,我舍不得离开他们!”
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我们离开了龙梅和她的丈夫张师傅。我们每个人都在心中为龙梅祝福。
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残联,我们见到了草原小姐妹中的妹妹——玉荣。玉荣现任内蒙古残联副理事长。从她明显迟缓的步履中,我们仿佛依晰看到了三十几年前那个暴风雪之夜,一个叱咤风云的小姑娘的身影。
玉荣身材不算高,圆脸庞映出健康的红光,言语文静,举手投足间透出知识女性的从容。
当年伤愈出院后,玉荣与姐姐龙梅一道返回家乡。中学毕业后,她被保送到内蒙古师范学院学习,两年后回到乌兰察布盟教育局任副局长。1988年内蒙古自治区残联成立,她调任副理事长。十几年来,她拖着一双假肢,为内蒙古90万残疾人的事业做了大量工作。
玉荣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朝克也是蒙古族人,现在在内蒙古电台工作。他们的两个千金都在中学读书,大女儿乐乐,小女儿朵朵,都已非常懂事。
我们发现,玉荣在家中还是一名好厨师。小女儿朵朵说,最爱吃妈妈做的手扒肉、肉粥,还爱吃她做的“过油肉”,妈妈怕费油,平日里很少吃。在玉荣家中,主人给我们斟满热气腾腾的奶茶,端上各式奶食品;还送上来一大盘她一位新疆朋友从遥远的地方寄来的当地特产。
我们一眼便可看出,玉荣的丈夫朝克绝对是一名模范丈夫,质朴、热情、真诚。我们说,玉荣选夫独具慧眼,一家人开怀大笑。
正月十五中午,我们如约来到呼和浩特市毛纺小区玉荣父母的家中。
在这个济济一堂的大家庭里,除龙梅一家外,这天都在这里共度元宵节。
主人盛邀我们共进午餐。由于采访时间紧迫,我们婉言谢绝,只每人领到一大盅朝克敬上来的烈性白酒。
玉荣在家中排行老三,除姐姐龙梅外,还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们都没有因龙梅、玉荣的“发达”而“发迹”。
在这个非常简朴,以至有些简陋的家中,我们采访了玉荣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名叫吴添喜,年已八旬。母亲呼达古拉,今年70岁。
吴老年事已高,身体多病,已经难以进行完整的语言表述,但耳朵不聋,大脑也很清晰,对往事记忆犹新。
我们问吴老,您的两个女儿在那样危险的时候,为什么能做出勇敢的选择?老人沉默了片刻说,当年全国都在学雷锋,我平日里家教严格,常常告诫孩子们,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爱护集体的财产。
我们随之又问道:“当您的两个女儿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终身致残,您后悔吗?”
吴老忽然沉默了,好一阵低头无语。继而,两行热泪从眼角滚落下来。
就在我们陷入沉思的时候,老人泪水顿作倾盆雨。呼达古拉,这位和蔼可亲的蒙古族老太太,一边用手不停地抹眼泪,一边劝慰老伴。
“您真的后悔了吗?”我们低声问道。
也许,吴添喜老人思绪又回到了昔日那个噩梦般的夜晚。
是哪,天下父母心,哪一个父母,当看到自己的骨肉在严寒的折磨下濒临死亡的那一刻,能不痛断肝肠。
然而,我们的猜测错了。
吴添喜老人哽咽着,断断续续说道:“不——不——如果在旧社会——龙梅——玉荣——早死了。”
哦……
置身在这样的家庭当中,站在这样的老人面前,我们的心灵又一次被震撼,我们的心灵又一次得到净化。
在一大帮大大小小的孩子当中,我们注意到,其中一个大男孩一直保持着沉默。
大男孩名叫热西,取藏语吉祥之意,他是玉荣弟弟惟一的孩子,也是吴家惟一的孙子。热西高中毕业后,一直想当兵,但由于身高差标准2厘米而未能如愿,已经在家呆了一年,他最近正在闹情绪。他嗔怪当姑姑的玉荣不给他想办法。就是找一个工作也行呀。
我们把询问的目光对准了玉荣。
玉荣说,党和人民已经给了我那么多的荣誉,我不能再向领导和组织开口,有违原则的事更不能做!
玉荣说毕,轻轻拍了拍热西的肩膀。就在这一瞬间,我们看到玉荣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晶莹的泪花,也许,这就是作为姑姑的玉荣,对侄儿歉意的全部。
热西小兄弟,英雄难当,活着的英雄更难当,这一点你可知道?你应当理解姑姑!你明白吗?
随着数码相机咔嚓之声响起,我们结束了对玉荣和两位老人的寻访。
我们带着沉甸甸的心情离开了这个哺育出两位英雄女儿的家庭,但更多的是敬意。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记者 贺建业)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