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悍华:八旬老人的17年坚守

发布时间:2013-12-17 08:52 |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2-03-23 09:18:18 | 查看:2184次

  初见张悍华,一件烟灰色大衣,时尚的鸭舌帽,身子骨硬朗,怎么看都不像82岁的高龄老人。而对17年来为长眠陵园的革命烈士扫坟、守墓,老人看得平淡:“我是一名党员,又是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老教师,自己这点苦、这点累,比起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又算得了什么呢?”

  打开尘封的记忆——71年前,张悍华亲眼目睹了那场激烈、残酷的战斗,又与父辈们一起,悄悄在村旁埋葬了牺牲的战士。

  “那是1941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五,八路军黄河支队特务连在张堤口村遭到日军围攻。战士们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奋力抵抗,最终突围出去48人,其余72人全部壮烈牺牲。”张悍华说,当时自个儿虽说只有11岁,透过指缝,还是看到老百姓痛哭的场景,“现在,一闭上眼睛,那个战斗场面还时常浮现在眼前。”

  1967年,沛县鸳楼革命烈士陵园建成,那场战斗中牺牲的烈士遗骨迁至陵园。也就是从那一年起,无论身在何地,每年的清明节,张悍华都要早早来到烈士墓前,向烈士纪念碑三鞠躬,对烈士们说一句“我来看你们了”,然后,久久地站立在碑前。

  与烈士陵园真正结缘,是在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退休在家的张悍华得知烈士陵园缺人管理,就主动请缨,愿意义务守护英灵——自己的家,距陵园2里多路,每天来看看烈士们,清理杂草、看护陵园“不是多大多累的事,而是自己希望做的事”。

  17年来,他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8点之前赶到烈士陵园,打扫卫生,管理花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扩建前的烈士陵园,地势低洼。每年雨季,烈士陵园内常有大量积水排不出去,园内许多花草植被就会遭到破坏,张悍华总是从家里带东西来修补。上世纪90年代,每个月只拿200多元退休工资,可是他一年要为陵园花去近千元。他说,“我爱这里,一来到这里,心情就会出奇地平静。”

  采访时,张悍华带记者来到陵园最高点。向周边望去,一条长约60米的青石坡道直通烈士纪念碑,两侧松柏掩映,西面紧邻着一所中学。

  “1958年,我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到张寨中学任教,从那以后就没离开教师岗位,直到退休。”张悍华说,搞了一辈子的教育工作,最放心不下两件事,一个是教育,一个就是在这里长眠的烈士们。“有许多人表示不理解,我的孩子们也说,一个体体面面的退休校长,为啥去给人家看陵? ”对他人的异样眼光从不辩解,他始终觉得,“这些事情,我自己愿意去做,做了,心里觉得踏实。”在采访中,老人也反复地这么说。

(责任编辑:杨晓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