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好人朱自明(图)

发布时间:2013-12-09 15:58 | 来源:长沙文明网 2011-3-11 17:09:38 | 查看:2670次

  朱自明,男,71岁,浏阳市张坊镇茶林村人。从1983年开始,他将自己的大部分工资及拾荒所得近16万元全部用于捐资助学和建校修路,资助学生58人。他每天坚持步行十来公里,一路上回收破烂,将获得的收入用于资助他人;1998年正式退休后,他把全部退休工资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自己则每天出去捡垃圾维持生活基本开销。他多次被评为“尊师重教先进个人”、“重教乐捐先进个人”,荣获“十佳感动张坊人物”、“浏阳市十佳道德模范”、“长沙市文明市民标兵”荣誉称号,获“湖南省慈善奖”。 

  正如曾经得到过朱自明资助的张继莲所说:“在充满物质诱惑的社会里,像朱老先生这样甘于平淡,一心为他人、为社会的人实在太少了。朱老先生始终坚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极尽节俭 为扶贫助学节约每一分钱 

  驱车赶到家住张坊镇茶林村洪屋组的朱自明家,正赶上开餐时间。桌上摆着四个菜:酸菜、小竹笋、莴苣和一碗可以数得出多少肉片来的咸菜炒肉。我不禁感慨,这就是一位退休的正科级干部的生活吗?但从他洋溢着真诚笑意的脸上不难看出,他对自己的生活还是挺满意的。 

  朱自明有一个习惯,每天在吃完早餐后,坚持步行5公里。可别小看这5公里,他们老两口子的全部生活开支就在这5公里上。他一路上看见有可以回收的破烂,全部捡起来带回家,在整理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卖一次,一年下来能够获得千来元的收入。“我每个月的开支都控制在一百元之内,有这些钱就足够我和老伴过日子的了。”朱自明自豪地说,“我们家自己种田,自己种菜,典型的自然经济,其它就没什么特别的开支了。” 

  走进朱自明的卧室,他对卧室里每一件都称得上古董的陈设如数家珍:床是我和老伴结婚时请木匠做的;床上的毛毯是1962年,我在省粮校学习时买的,到现在还挺暖和;衣柜是当年土改时分到的,据说是地主的东西,比我的年龄还大;那一对木柜是1957年结婚时妻子的嫁妆……唯一能够称道的是那一身西服,是1993年做的,当时价值190元。“当时都是经过家庭讨论过的,他被逼得没办法才添置的,一般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才穿。”他的老伴补充说。

  他还拿出一样“宝贝”,就是他们家的账本。几十年来的节俭生活,让朱自明养成了记账的习惯。翻开这个账簿,上个月的开支一目了然:电费5元、电视收视费10元、座机电话费25元……算起来总共还不到100元。他说,一般来说,每个月的正常开支一般在70元左右,不过他还留了些余地,就是如果有重要客人来了,是要到街上买一些菜的,但在总量上一定得控制在100元之内。 

  没有洗衣机、冰箱,没有使用过手机,30年来家里没添过什么家具,15年来没有添置过新衣服,最新的衣服便是在上文中提到过的1993年他在担任乡镇领导干部时做的一件西装。 

  朱自明还有一“怪”,就是对子女很“吝啬”,四个孩子,三子一女,买车、建房,他从未掏过一分钱。就连最小的儿子建新房也不例外。1997年,朱自明最小的儿子决定建新房,儿媳有心想要父亲支持一下,就对朱自明说:“爸爸,你曾在乡上当领导,在外面熟,帮我们去买点钢筋水泥来吧。”朱自明满口答应,结果还是让儿子和儿媳自掏腰包了。甚至连一路上的开支(坐车、吃饭、住宿等)都让儿子买了单。 

  朱自明1998年退休后,享受正科级退休待遇,每个月退休工资有1890元,四个孩子都有工作,为什么却要“吝啬”到连家庭开支都要靠拾荒来解决、孩子成家立业建房娶亲都舍不得花一分钱呢? 

  无私奉献 助学26年资助58人花去近15万 

  作为一名乡镇领导干部,分管教育工作多年的朱自明深知教育的重要,他理解一些求知若渴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读不起书的痛苦和无奈。26年来,朱自明用于助学的钱达145700多元,资助学生58人。翁开明是朱自明的第一批资助的学生中的一个。那还是1983年,在张坊担任乡镇干部的朱自明分管文教卫工作,他从工资中拿出200元为当地6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了奖学金。而那时候,他每个月的工资仅有40元。 

  “为了扶贫助学,节省每壹分钱”,一张这样用毛笔书写的条幅贴在朱自明卧室门边,这张条幅是朱自明1982年10月1日书写的。20多年来,虽然条幅纸张的红色底子已经褪色,但它仍然原地不动地贴在其最初位置。“看到它,我内心就有一份责任,这也是我最初助学时发下的誓言。”朱自明说。 

  “普九”刚刚开始时,调到小河工作的朱自明,觉得让孩子们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更重要,从此他每年捐出一半工资,资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随着工资的提高,朱自明每年资助的金额也在增加,从500元达到3300元,一直到1998年他退休,从没有间断过。 

  退休之后,儿女们也各自成家立业了,没有了什么负担,朱自明干脆捐出了每年的全部工资。现在每个月的1890元退休工资, 全部送到了贫困学生手中。26年来,他共捐资145700多元,在他资助的58人中,有14人考上了大学,有两人正在读研。 

  现在长沙工作的朱学明,最动情的记忆是小时候到朱老家量米度饥荒的事。“读书时我虽然成绩很好,但家里很困难,眼看就读不起了。朱老的女儿比我低一个年级,回家就把我的情况跟朱老说了。第二天朱老就步行十几里山路到了学校,后来又去我家看了,从此便开始资助我。朱老对我很好,不但给我缴学费,给我买课外书,还叮嘱我要是家里没吃的了,就去他家量米。有一天家里真的什么吃的都没了,我就找到他家,当时他在乡政府上班,只有黄阿姨在家。我不好意思说,只盯着墙上看。黄姨知道我是受助学生后,就说老朱交代过了的,你去量就是……” 

  朱自明资助当地不少学生顺利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詹秀明就是第一批资助对象中的一名。“要不是朱老资助了我三千元,我恐怕连初中的门都进不了。朱老就像我的父亲一样,对我很关心。那时候我患有眼疾,朱老带我去官渡医院找卜继普医生治,一连去了四次,终于把我的眼睛治好了。那时候我家里很穷,连来往的路费都是他出的!” 

  不图回报 要求受助学生做到“三要”“三不要” 

  一名受助学生考上大学后,给朱自明来了一封信,信中说看到同学们穿着运动服、运动鞋在操场上活动,而他自己只能打着赤脚,很是羡慕。朱自明明白这个学生的意思,从刚领到的40元工资中,拿出15元寄给了这名学生。收到钱后,这名学生马上回信表达谢意,这封信朱自明没有保存下来:“我不是要他们记住我,没必要嘛!” 

  现在正在读研的黄春根对朱自明满怀感激之情,如果不是朱自明的慷慨相助,他恐怕连高中都不能读完了。2003年下半年,学习成绩很好的黄春根就要升入高三了,但贫困的家庭实在供不起。黄春根的初中校长与朱自明谈起此事,说黄春根的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父亲腿脚不便丧失劳动能力,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如果不能参加高考实在太可惜了。 

  朱自明二话没说,当即拿出两千多元送到了黄家。第二年高考前夕,朱自明来到三中看望黄春根,又给他送去了两千多元和两盒补品,嘱咐黄春根沉着应考。黄春根说希望能考取军校,那读大学就可以省下不少学费。幸运的是他心想事成,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跑到朱自明家,告诉朱自明,他终于考上了合肥炮兵学院! 

  家住高坪镇石湾村的邹武现在正在广州实习,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他非常感激朱自明:“如果不是朱爷爷在我读高三时资助我5000元,我连大学的门都进不了。” 

  对于贫困学生的求助,朱自明几乎是“有求必应”,但受助是有条件的。他每次都特别交代受助学生要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努力学习、要勤俭生活、要为社会作贡献;不要往来、不要宣传、不要回报。如果有受助学生或者家长到他家表示感谢,朱自明都会坚决拒绝。 

  1995年到2002年,现是云南大学研究生的张继莲得到过朱老总共3934元资助。张继莲说,朱老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从不要虚名,不求回报,我参加工作后,有一次回家要还朱老资助给我的钱,他说什么也不要,他说:“我支持你,帮助你,不是要你回报,只要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看着你有出息也就高兴啦!” 

  朱自明今年有个计划,就是资助小河乡的10名贫困学生。“我祖上三代没有进过学堂门,我自己也只读了四年半书,希望孩子们能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多为社会作点贡献。”质朴的朱自明,说出了自己质朴的心愿,也正是这个心愿,支撑着他26年连续的助学,哪怕自己要去拾荒,他都会一直坚持下去。 

  朱自明的妻子黄彩莲今年68岁,17岁嫁给朱自明后,家里的大小事情几乎全归她管。“几个孩子上学,家里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是我在搞,他从来都不过问”。1983年,丈夫开始资助贫困学生上学,黄彩莲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全家收入的一半用来资助贫困学生,而家里的4个孩子也正是上学年纪,自家孩子读书的钱、全家人的生活费,就靠着朱自明工资的一半来维持。黄彩莲不止一次埋怨过丈夫。 

  1998年朱自明正式退休后,决定把全部退休工资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自己则每天出去捡垃圾卖给废品站来维持生活基本开销,“当时我是不同意的,但是他太倔了,也拿他没有办法”。现在,黄彩莲也理解丈夫的举动了,“我们俩都没有读过什么书,他喜欢读书的人”。 

  回报社会 受助学生接过助学爱心棒 

  在朱老的资助下,邹武终于读完了大学,现在在广东某地工作。“他是我最感激的人,也是我最尊重的人,我觉得朱伯伯是一位品德高尚,充满爱心,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从他身上我体会到了什么叫无私,什么叫人生意义。我觉得他真的很伟大,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榜样,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精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朱自明扶助的学生有很多都已经成为了社会建设的优秀人才,在他资助的58人中,除了十几名在读的学生外,有14人考上大学,有两人研究生在读。有的成为了单位的业务精英,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在这些学生的身上,朱自明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升华。 

  现在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工作的翁开明,是朱自明的第一批资助的学生中的一个。“这么多年来,我的内心里对朱老一直充满感激,也一直被朱老爱心力量感召着。”在朱老无私大爱的影响下,翁开明等人早就接过了爱心接力棒。目前他和朋友正资助着张坊中学的18名贫困学生,“我们要一直资助他们大学毕业!” 

  朱学明认为,感谢朱自明的最好办法,除了做到朱自明要求的“三要”外,就是好好弘扬他的精神,传承他的善举。朱学明表示,他也将像翁开明一样,接过朱自明的爱心接力棒,加入到爱心助学行列。 

  朱自明继续着他爱心助学的事业。在他的感召下,爱心也在传递。接受过资助的学生正延续着他的助学之路,一个规模更大的助学行动在悄然进行着。

(责任编辑:杨晓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