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2 19:13 | 来源:中工网 2022-03-22 07:29:11 | 查看:702次
把卫星影像每一个像素包含的价值挖掘出来,高效服务各行各业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彭冰 通讯员 苏志坚
阅读提示
“吉林一号”由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该公司副总工程师朱瑞飞率领的遥感行业应用团队现有40余人,其中90%以上为“90后”。如何不断拓展“吉林一号”的应用范围,让卫星影像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就要看这个年轻的团队到底有多大本事了。
在浩瀚太空,当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41颗在轨“吉林一号”卫星正一遍遍扫描地球,将海量遥感影像以数据形式传输回地面。“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卫星影像每一个像素包含的价值挖掘出来,让它们‘活起来、会说话’,高效服务各行各业。”每天都在破解这些影像密码的朱瑞飞对记者说。
“吉林一号”由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80后”朱瑞飞是该公司副总工程师、数据中心三室主任,其率领的遥感行业应用团队现有40余人,其中90%以上为“90后”。可以说,如何不断拓展“吉林一号”的应用范围,让卫星影像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就要看这个年轻的团队到底有多大本事了。
赋能14个行业、150多个细分领域
松材线虫你可曾听说过?这是一种体长不足1毫米的外来入侵物种,被其感染后的松树会变色枯死。如今,这种毁灭性虫害正从南到北迅速扩展,对我国天然针叶林构成巨大威胁。
“松材线虫病堪称松树癌症,遏制其蔓延迫在眉睫。但林海中单靠人力排查无异于大海捞针,眼下我们就在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打造‘林业管家’,全力阻击松材线虫。”朱瑞飞说。
可是,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松材线虫,又如何被远在太空的“吉林一号”发现?团队成员曲春梅指着办公桌上的电脑屏幕为记者解惑:“感染松材线虫后,松针颜色会由绿变黄再变红,直至变成深褐色枯死。我们由此入手,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针叶树树冠的颜色异常变化,就可锁定松材线虫出没区域。”
立足于日复一日对卫星监测影像的跟踪分析与数据提取,曲春梅和同事研发出一款枯死变色立木核查软件,林业人员打开这个手机APP,就能按图索骥,前往虫灾区域进一步核查。
当然,“林业管家”的功能远不止于此。“比如,基于卫星遥感对温度非常敏感,经过研发相关算法,我们还开发出一套林火监测系统”。曲春梅话语干练。
“林业管家”“农业卫士”“保险帮手”……这个团队成立7年来,已在14个行业、150多个细分领域研发出一系列遥感卫星应用产品,使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在“卫星+”的赋能下,工作及运营效率大幅提高。
每一款产品的研发都饱含艰辛
“工作中遇到了哪些难题?”面对记者的问题,团队成员们的回答不谋而合:每天都有难题,每天都在攻克难题。
目前,“吉林一号”可实现对全球任意地点每天13到15次重访,这意味着每天有海量卫星影像传回地面。要从如此浩繁的影像中,针对每个客户的不同需求,提取出最能为其所用的那一小部分,并想办法放大它们的功效、赋予它们“生命”,当然不是一件易事。何况,为不同行业客户量身打造产品,还得跨过“隔行如隔山”这道坎。
以“裸土遥感监管服务系统”为例,这是长光卫星数据中心为长春市生态环境局研发的一款产品,旨在监测城市扬尘污染源。2020年初接到委托,团队成员立即全情投入,采样本、建模型、提精度,用两周时间就交付了首批成果。但当他们觉得大功告成之际,客户一口气提出了四五条建议,并要求在两天内完成优化升级。
“反思原因,主要是我们首次接触这个行业,不熟悉客户单位的工作流程,前期研发重心都在如何发现扬尘源,忽视了用户的监管运行体系。”负责该项目的王春月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当时我们压力山大,立即深入研究客户需求,恶补有关知识,连续几轮头脑风暴,晚上根本睡不着觉。”
经过集体攻坚,系统优化如期完成,产品流程从单一的“发现问题”升级为“发现、调查、审核、整改、追溯、考核”六大环节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其后,他们精益求精,又对系统进行了再升级。
这个“环保天眼”到底长啥样?只见王春月轻敲几下键盘,电脑屏幕上就出现了“吉林一号”抓取到的相关影像,施工工地、拆迁工地、物料堆场、裸露地面、非正规垃圾点……各类扬尘污染源的经纬度、裸土量等都一目了然。
每一款产品的研发都饱含艰辛。在“95后”武传昱的桌上,记者看到一个石杵臼,那是她用于研磨水稻种子的。因为手头项目与农业有关,这个遥感专业毕业的城市姑娘没少往农村跑,经常是“稻田里两脚泥,电脑前加班忙”。
不用扬鞭自奋蹄
“‘吉林一号’居高临下,一览无遗。用肉眼看,所有农作物都是绿色的,但其实它们反射的太阳光谱不同,由此可以区分出不同的作物类型,长势好坏也一目了然。您看,绿色区域长势较好,红色区域长势相对较差,反馈给农户,就知道哪里需施肥,哪里要浇水了……”指着电脑上一片花花绿绿的分析结果图,巩加龙推了推眼镜。
这时记者猛然发现,这个年轻团队几乎清一色戴着眼镜。“每天盯在电脑前,始终处于学习、解决问题,再迎来问题、再学习的状态,人人戴眼镜,正常!”曲春梅笑言。
虽然团队成员大部分至少拥有硕士学历,但大家仍然“不用扬鞭自奋蹄”。
擅长无人机航拍与视频制作的朱锡明是团队里唯一的本科生。刚来时,团队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压力很大,为了迎头赶上,他找资料、上微课、向同事请教……如今,这个帅小伙已在公司内刊发表项目论文3篇,还为团队编写了《外业核查技术规范》。
耐得住寂寞,不懈学习奋进,源于这群年轻人心中都跳跃着一团火。
“2020年八九月份,吉林省连遭3场台风袭击,不少玉米受灾倒伏。我们通过卫星影像分析发现,虽然倒伏面积很大,但并不会对收成造成太大影响,事实证明这一判断是正确的。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国之重器’服务百姓百业,非常有成就感。”巩加龙脸上透着自豪。
“我读书时,国内使用的遥感数据大多来自国外,因为是免费的,影像分辨率不高。如今能使用国产卫星传回的高质量遥感数据,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挑战行业最前沿,与祖国遥感事业共成长,我觉得很幸运。”曲春梅说。
“科研需要灵感,更需要激情。大伙对这份事业都很有追求,所以团队日常管理不用操太多心,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为他们进一步拓展成长空间。”朱瑞飞告诉记者,近年来,团队内已有不少骨干被公司委以重任。
据了解,按照长光卫星公司规划,“十四五”期间,“吉林一号”将实现138颗卫星组网,具备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内重访能力。而随着在轨卫星迅速增加,这个团队的规模也将继续扩大。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