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张启东 平凡如沙粒,坚守如磐石(3图)

发布时间:2022-03-04 20:04 | 来源:辽宁日报 2022年3月4日 第 10版 | 查看:802次

浓浓“敬老情”,让“夕阳”灿烂如花。 本报记者 赵敬东 摄

在宽敞的放映室里,张启东(左)正在回顾往昔。本报记者 赵敬东 摄

2021 新闻回顾 刊发时间 2021年3月10日7版 作者 王卢莎 报道摘录 “这里就是你们的家,我就是你们的儿子。”这是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敬老院院长张启东对院里所有老人郑重的承诺。“谁家没有老人,谁没有老的那一天,我所做的无非是希望老人们幸福。”在谈到敬老院的老人时,张启东动情地说。他自幼缺失右手,却在五龙背敬老院照顾老人40年,用一只手为老人打造出幸福晚年。

本报记者 张晓丽

与人初识,张启东总是大方地用左手和人握手,很多人不习惯,但每个人都无条件地理解和接受,因为张启东先天没有右手。

发牌的是上天,出牌的是自己。虽然只有一只手,但是张启东却打出了属于自己的别样精彩。他是“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辽宁省人民好干部”“辽宁好人”,2018年3月,他被评为第四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在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张启东的名字妇孺皆知,他的事迹有口皆碑。这得益于张启东身兼数职,他是五龙背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是残联理事长,是敬老院院长,是丹东市人大代表,还当过十年的民政助理……他的足迹遍布五龙背的沟沟坎坎,百姓称他为“新时代的活雷锋”。

“守”是大山儿女的选择

2月10日下午5点多,张启东准时来到敬老院,他会挨个房间去看看老人,和他们说说话,这已经成了张启东每天雷打不动的大事。患有白内障的由桂兰老人能够辨别张启东的脚步声,“每次刚到门口,老人就会打招呼:院长来了呀!那一刻,我的心里特别暖。”张启东说。

记者对于张启东的了解,要从辽宁日报去年3月份的一篇文章《“雷锋院长”只手丹心敬老40年》说起。文章的开头就是张启东作为敬老院院长对老人们的承诺:“这里就是你们的家,我就是你们的儿子。”那时的张启东才27岁,意气风发,是丹东市最年轻的敬老院院长。

择一事,终一生。

1981年高中毕业后,18岁的张启东误打误撞成为敬老院里的一名会计。“那时候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对于民政工作也没有多少认识。”张启东将最初的选择看作是命运的安排。

时光荏苒,一晃四十余载,对于在五龙背土生土长的张启东来说,镇上的民政事业已经成了他一生的坚守。

记得上班头一天,张启东就赶上了两个老人打架,他上前拉架,却被一个老爷子拍了两巴掌。晚上回家,他委屈地说不想干了。朴实善良的父亲说:“为老人做事是福分,你就把敬老院里的老人当作自己的爷爷奶奶!”

从此,敬老院成了张启东的又一个家,张启东将父亲的话记在心中几十年。他在岗位上兢兢业业,表现突出,被提拔成为院长。

重压之下,必有成长。养老院这个“大家庭”的重担一下落到了张启东的肩上,这种压力是他始料未及的。“我天天都犯愁,资金有限,敬老院的条件又差,怎么养活这么多人?”每当看到老人们期盼的目光,父亲的叮嘱犹在耳畔,张启东一次次选择坚持。

如今为之奋斗数十年,张启东与亲如父母的老人们结下了深厚的情感,对这份工作产生了不舍之情。这些年来,镇里调他到政府工作,先后担任党政办主任、民政助理等职,但是敬老院院长这个担子一直没撂。平时在镇政府上班,下班后、节假日他就回到敬老院忙院里的事。2015年底,区里调他去民政局任职,在常人眼里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他毅然选择留下来。

“拼”是乡镇干部的作为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梦想成真,唯有实干。

“我住进来四年了,再也没有回村,孩子接也不想回去,这里最好!”82岁的孙秀兰正在健身器械上锻炼,她和几个老人有说有笑,日子过得舒坦。

敬老院护理部主任彭杰是张启东的“老战友”,她22岁到敬老院工作,如今已有32个年头。在彭杰看来,“没有张院长,就没有今天的敬老院。”为了创收,张启东挖空心思。彭杰记得,他带领大家养蚕、养猪、养牛、盖蔬菜大棚……一年四季,农活繁忙。

张启东虽然右手残疾,可是春耕、夏锄、秋收,他都冲在前面。夏天锄地时,高温把他的塑料假肢晒得很热,与假肢接触处磨得又红又肿。大家劝他别干了,张启东说:“没事!我多出一点儿力,老人就能生活得好一些。”

在锲而不舍的打拼中,张启东利用五龙背的温泉资源,在全省率先开展异地养老业务,建成了一所集中心敬老院、温泉养老中心、托管服务中心、残疾人阳光家园、退役军人之家“五位一体”的养老福利中心,蹚出了一条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道路。

如今的敬老院早就不是当年的模样。几栋高标准电梯楼有序排列四周,仿佛护卫着这个美好的家园,环境清幽。进入院内,地板是防滑的,楼道两侧安装着不锈钢扶手,无障碍卫生间里设有浴缸可以随时泡温泉,还有宽敞的餐厅、康复训练室、医疗室、图书室、文体娱乐室……眼前是一派窗明几净,耳边是老人们的欢声笑语。

2013年10月,敬老院被评为“全国敬老文明号”,吸引了许多异地老人前来养老,敬老院成为五龙背镇一张闪亮的名片。

荣誉面前,张启东很清醒:“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就没有敬老院今天的发展。荣耀属于集体,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

“暖”是一名党员的初心

张启东是一个令人心生温暖的人。

拼搏实干,是张启东的工作底色。这些年来,张启东走上民政助理、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残联理事长等岗位,他更“拼”了。民政办的低保专干张鹤在镇里工作6年来,从未见过张启东休假,他总是脚踏实地地干好经手的每件事。

五龙背镇有五保户、低保户、优抚对象、残疾人近3000人,张启东每年都要走访这些民政对象,把他们的家庭情况印在脑海。他几乎爬遍了五龙背的沟沟坎坎,为无数家庭带去了希望,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协调安排工作。

“我的电话就是百姓的热线。”在采访中,张启东的电话时常响起,他对此习以为常。

在五龙背镇,凡特困户、低保户家里有个大事小情,张启东只要得知,定会赶去帮忙。镇政府的同事常打趣说,老张最爱“凑热闹”,平素一得空,他就去困难户家中串门,一唠就是大半晌。他总是和颜悦色,思虑周到,处处为他人着想。

残疾人孙朝发一家生活困难,27岁的女儿常年卧床需要照顾,张启东时常上门探访。他说:“老孙是个实在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给我打电话,我得经常去看看,帮帮他。”孙朝发红着眼眶告诉记者:“张主任心细,我们想不到的,他事事都能帮我们想周全。”

90后小伙温常卿因一场车祸小腿截肢,张启东就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励他,又帮他安排了工作。对于小伙子来说,张启东如师如父。他说:“没有张叔的鼓励,我不可能振作。”如今的温常卿循着张启东走过的路,立志要成为张启东那样的好人。

说起工作秘诀,张启东说:民政服务就是要暖民心。他在诗歌《关于温暖》中写道:“我必须把我自己的心暖和起来,于是,我先让我的语气温和下来,让我眼角深深的鱼尾纹里,堆满亲切的温度。”

“乡里乡亲都是有困难才来找我们,有的人来之前,可能一宿都没睡好,我们一定不能冷了百姓的心。”张启东朴实无华的话语中满满都是对百姓的理解和关心。从这一刻开始,记者心中“用心用情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这句话有了鲜活的注解。

“再过20个月,我就退休了。”对于退休后的生活,张启东已经做好了打算,他会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继续为养老助困事业发光发热。“从岗位上退休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退休。”说这话时,张启东眼角的鱼尾纹里堆满了亲切的温度。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