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评:坠毁的F-35C,对美军影响有多大?(组图)

发布时间:2022-02-03 20:22 |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1-30 09:14:46 | 查看:702次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国际安全领域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大概就要数美国海军在南海演习时不小心坠入海里的那架F-35C战机了。作为美国海军最先进的舰载机,且是首次投入部署任务,F-35C在南海这样一个靠近中国的地方坠海,不由让美国人担忧自己的先进科技遭遇“泄密”风险,而如何处置这种风险,自然成了美国现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与此同时,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围绕乌克兰的命运与“战”“和”展开了激烈的全方位行动,随着加入乌克兰问题的国家越来越多,这场原本被认为无比安全的博弈是否会诱发意想不到的结局,无疑也是各方关注乃至担忧的重点。

一张带微博水印的图,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小编的调查这张泄密照片出现在国内社交媒体的时间比国外社交媒体要早 图源:社交媒体

众说纷纭的F-35C坠海

1月24日,美国海军发布消息称,一架F-35C舰载机当天在“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甲板上降落时发生“降落事故”,飞机与航母甲板发生碰撞,造成7名航母船员受伤,F-35C的飞行员“安全弹射”,但是飞机却落入海中。

坠毁的F-35C隶属于“卡尔·文森”号航母上的第2舰载机联队第147战斗机中队,去年8月与航母一起开始了其服役后的首次海上部署。该中队下辖10架F-35C战机,也是美国海军第一批投入实际部署的F-35C战机之一。

作为美军首款第五代舰载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战斗机,F-35C的坠海对美军而言无疑是一大损失。更重要的是,这架F-35C坠入了中国南海水域,不仅距离中国沿海很近,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相当强深海探测和打捞能力的国家,也具备打捞这架飞机残骸的可能,而这一情况无疑是美国极力想要避免的。正因如此,F-35C的飞行事故造成的后续影响非但没有因为舰员无人死亡就轻易过去,而是围绕坠海的飞机展开了新的剧情。


事发位置,疑似深水区

对美国海军来说,刚服役没多久的F-35C无疑承载了太多的军事机密,因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它被中国获得,这在历史上是有深刻教训的:1965年4月9日,一架美军F-4B“鬼怪”战机在海南地区上空的空战中被友机发射的导弹击中后坠入海中,随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根据聂荣臻副总理的指示,联合当海南地驻军和地方政府,经过25天的努力,将F-4B飞机残骸和随机携带的“麻雀3”空空导弹残骸合计42项打捞上来,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

相关的研究成果里,对F-4B残骸的分析推动了歼-8和歼-9系列歼击机的研制,对J79发动机的分析推动了涡扇-6等国产航发的研制,对麻雀3空空导弹和雷达系统的分析推动了红旗-61和霹雳-4两款对空导弹的研制……尽管当时中国的技术基础薄弱,加上后来陷入文革,正常的科研生产秩序被打乱,这些得到参考的装备多数并未定型服役,但眼下的中国无论是技术基础还是科研环境都大为改善,若是F-35C被整个捞起,造成的损失自是难以估量。

这些“残骸修复”项目中,最著名的就是采用涡喷11发动机作为动力的“无侦-5”型无人机 图源:北航官网

其项目负责人,陈大光先生1月25日逝世,斯人已逝,精神不朽,风范长存

即使是“以己度人”,美国也觉得中国不会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好像1968年苏联K129号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在太平洋上失事沉没后,美国为获取潜艇上的苏联技术和机密,曾经耗资5.5亿美元执行“亚述尔人计划”,建造一艘36000吨的打捞船,打着勘探海底锰结核资源的名义去打捞潜艇,虽然最终只打捞上了价值比较低的艇艏部分,但也对苏联潜艇建造工艺技术有了不少了解。

正因如此,“在中国之前捞起F-35C”就成了美国毫无疑问的第一选择。历史上美国确实也干过类似的打捞战机活动。1976年,一架隶属于“肯尼迪”号航空母舰的F-14战机坠毁在斯卡帕湾附近,并沉入了大约580米深的水下。由于机上还携带有当时属于新锐高技术的AIM-54“不死鸟”空空导弹,而当时美军认为北海水域已经有了苏联海军舰艇的频繁活动,沉入海底的导弹和战机很有可能会被苏联捞走,为了防止这款服役仅仅两年的战机的技术外泄,美国海军动用了包括NR-1深潜核潜艇在内的大量搜救力量,耗资数百万美元将战机和导弹一并打捞上来。

从海底条件看,南海水域的深度比斯卡帕湾要大得多,解放军在南海的活动能力也要比北海方向的苏联强得多,即使美国有历史上打捞F-14以及最近协助英国打捞F-35B的经验,要在短时间内打捞起这架F-35C依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

就在外界对事件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F-35C坠海后的搜索和打捞工作的时候,一系列莫名泄出的照片和视频则让有关事故原因的推测再度引人注意。其中一张是疑似F-35C战机事故后落入海中,尚未完全沉没的照片,能够依稀识别出坠海的F-35C是147中队的407号机;另一份素材则是一份视频,视频中疑似是此次坠海的F-35C以类似小航线着陆的方式切入着舰航线,随后因为调整失误且复飞失败,最终撞上飞行甲板的情况。

由于这两样内容并非来自美国海军官方,甚至最先出现在网络上的途径都不是英文社交媒体,加上清晰度有限,以至于第一时间各方甚至无法确认相关内容的真实性。直到一天以后,美国海军才公开承认,二者都是美国海军水兵在“卡尔·文森”号航母上拍摄所得,也因此可以借此推测一番这次F-35C战机坠海的大致经过。

从坠海漂浮在海上的F-35C来看,该机整体结构基本完整,机头、机身、主翼、尾翼等部件表面上看都大致完好,只有座舱内的弹射座椅和座舱盖不翼而飞。这表明战机在着舰的过程中虽然与甲板发生碰撞,但是大部分结构没有严重受损。

而从视频来看,根据出现在画面中的内容,可以推测出视频拍摄者当时所处的位置是“卡尔·文森”号航母舰尾靠右舷位置,位于飞行甲板下方一座带有光电转塔的MK38型25毫米机关炮所在平台,表明F-35C在着舰过程中确实对准了航母的着舰跑道,而当F-35C在画面右侧进入飞行甲板上消失后,有大量粉尘和部分碎片从飞行甲板方向喷出,也表明舰载机在着舰后与甲板发生碰撞,导致舰、机产生碎片的情况。

玩砸了

以美国海军典型的“大黄蜂”多用途战斗机在航母上着舰的流程来说,一般有使用自动着舰系统着舰和飞行员操作着舰两种形式。二者都要求飞机沿着斜角甲板的方向从舰尾进入,并且在控制速度的同时不断下降高度。使用自动着舰系统时,飞机会在高度1200英尺(约合365米),距离航母3.5到5英里(5.6到8公里)的位置上开始进一步的减速降高和下滑,而飞行员人工操作着舰时,这一调整过程更加迅速,飞行员在高度600英尺(约合183米),距离航母1.25英里(2公里)的位置上开始调整。

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将舰载机以时速120-140节(220-260公里/小时)左右的速度降落到航母上,并用着舰钩挂上航母阻拦索实施减速,而如果钩挂阻拦索失败,飞机就应该迅速开加力复飞,并且向左回转,沿着航母左舷上空向航母舰尾方向飞行,并以小航线转弯重新回到着舰动作的起点,再次尝试在航母上着舰。

视频中的F-35C在视距范围内进行小航线转弯,很有可能表明这是该机在一次着舰复飞后的再次着舰尝试。而让笔者感到不正常的,是视频中F-35C从小角度切入着陆航线到在甲板末端的画面上消失的时间大约为18秒,而这一时间比一些传统舰载机的着舰流程耗时都要短。按照前述的美国海军两类着舰方式中,从3.5到5英里(5.6到8公里)的位置上开始的自动着舰大约要耗时50秒以上,从1.25英里(2公里)的位置上也需要30秒左右。

这表明F-35C这次失败的着舰要么是开始调整的距离太近,要么是着舰的速度太快,加上该机在触舰最后阶段的剧烈调整未能奏效,应该是这次事故的几个直接原因。

尽管航空母舰的着舰是一门由舰载机、航母、飞行员、着舰指挥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的系统科学,但飞行员在其中的核心地位依然是毋庸置疑的。作为美国海军第一个进行部署的F-35C战机中队,第147中队的飞行员们显然不会是训练不足的菜鸟,在着舰阶段出现如此明显的失误,很显然飞行员在当时的精神状态和反应水平都很不正常。至于引发这一系列不正常的原因,以美国海军眼下对这一事件的保密态度来看,想要彻底解开怕是颇有难度。

不正常的原因有可能只是太累了

无论如何,美国海军目前处理这一事件的重点在于尽快实现坠海F-35C的打捞回收。目前,已经有数艘参与打捞与水下搜索的美国调查船启航前往南海;为了掌握南海方向解放军的动态,美军也派出了大量的反潜巡逻机、电子侦察机和无人机;而在1月24日解放军大规模机群出动在南海展开实战化演训之后,美国航母编队目前应该也不会距离战机坠海位置太远,以便出现相关情况及时应对。考虑到搜索和打捞F-35C战机几乎必定旷日持久,未来几个月中美两国在南海上的博弈也自然将充满变数。

乌克兰押上欧洲棋局

本周,有关乌克兰局势的新闻可谓异常丰富。几乎所有的西方媒体都在报道所谓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几乎“一触即发”的氛围,同时西方国家则在以多种形式向乌克兰提供所谓的军事援助,而俄罗斯更是在多个战略方向上出动大规模的军事力量进行军事演习,作为对于西方言行的回应。原本在2021年12月末,俄罗斯已经宣布从俄乌边境撤出大量部队,但局势的发展却与这类行动背道而驰。

抛开各种纷繁的消息,眼下乌克兰地区所面临的局势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一环套一环的武装威慑: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自2014年以后就处于实质自治状态,并且与俄罗斯的关系日益加深,基辅的乌克兰当局为了收复这一地区,在重组了本国的武装力量之后就开始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周围开火和发动小规模进攻;

俄罗斯作为事实上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的幕后支持者,为了防止乌克兰军队对两地的大举进攻,也有针对性地在俄乌边境调集军力,以“围魏救赵”的态势试图影响基辅当局的决策;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则有不少将俄罗斯的军事力量集结看作俄罗斯恢复苏联疆界、征服欧洲的前奏,因而一方面对乌克兰给予军事援助,一方面也向欧洲东部增派机动兵力……

局势看起来似乎很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奥匈帝国决意对塞尔维亚宣战后俄国、德国、法国和英国接连卷入世界大战的捆绑,但毕竟人类已经从一战的悲剧中学习了不少教训,这种无脑的安全捆绑与互相动武早就不符合各国的国家利益,欧洲再度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乌克兰陆军也在集结,准备收复“顿巴斯分离地区”

饶是如此,当事各方依然在眼下开足了宣传机器,拼命渲染战争可能爆发的危险。西方媒体自然是强调俄罗斯在普京治下的“野蛮”,如同沙俄一般的“穷兵黩武”,以及对领土的无限“野心”,而俄罗斯媒体主要关注的则是北约东扩对于俄罗斯传统盟友的拉拢和对其势力范围的挤压。

乌克兰则对外着重宣扬俄罗斯对于乌克兰领土的野心和乌克兰被占领后的灾难性后果,以争取更多西方国家对其提供军事援助;对内强调俄罗斯不可能击败乌克兰,只是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威胁进一步强化基辅当局的坚强形象,以获得更多的民意支持。

为了渲染“战争的紧迫性”。乌克兰甚至从仓库里掏出了DP机枪

至于真刀真枪的大规模武装冲突甚至战争,乌克兰方面虽然经过了2015年以来的多年修正,也从北约多个国家里获得了不少有的没的武器装备,其可用武装力量的规模超过了2014年的乌克兰政府军,也明显多于当面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的东乌民兵,但这些部队中的大多数士气低落、装备落后,也缺乏信息化高技术战争的相关武器和训练,想要快速彻底压倒东乌民兵存在相当的难度,想要有效对抗各方面都显著占据优势的俄军更是痴人说梦。

俄罗斯倒是在作战准备上更加充分,却缺乏全面击败甚至吞并整个乌克兰的战略准备和兴趣;至于北约国家和西方,他们一方面寄希望于俄罗斯在于乌克兰的消耗战中折损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则担心乌克兰的战场失败会使其失去这个亲西方战略力量,同时更担心乌克兰将北约国家拖入与俄罗斯直接对抗的漩涡之中。

也正因此,北约国家包括美国虽然在背后积极煽风点火,也一直看起来积极地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但提供的多是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等侧重步兵使用的防御性武器,很难直接投入到进攻作战中,增强乌克兰军队的攻击能力。这一军援的意图很明确:北约希望赋予乌克兰军队以阻挡俄军(以俄军装甲部队为代表)的终极手段,但同时不希望过度投资乌克兰,甚至包办乌克兰对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进攻的各项开销,从而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顶住”

在这种“战”与“和”的决心都不坚决的情况下,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关系就显得颇为奇妙。一方面双方在边境上陈兵对峙、剑拔弩张;另一方面,俄罗斯联邦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冬奥会期间普京因新冠限制没有计划与包括泽连斯基在内的外国政要在北京进行双边会晤,但是不能完全排除,美国媒体则报道基辅对美国有关俄乌局势可能升级的言论感到不满。

也许最能够体现眼下西方国家对乌克兰态度的代表,依然是美国。目前的美国一方面借助美国驻德国大使艾米莉·哈伯之口,提出由于柏林在围绕乌克兰的局势中表现“克制”,美国开始视柏林为“不可靠伙伴”;一边又反复重申“拜登总统明确表示,无意向乌克兰派遣军队参加军事行动,美国在乌克兰境内没有常驻军队、基地以及攻击型武器”。在这种都指望别人火中取栗的情绪之下,围绕乌克兰的盘算和口水仗,无疑还要打很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