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玉先雕心——玉雕大师李克生和他的“水上漂”鼻烟壶(组图)

发布时间:2022-01-29 20:11 | 来源:中工网 2017-10-09 20:15:28 | 查看:893次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雕玉先雕心——玉雕大师李克生和他的“水上漂”鼻烟壶

伦晓璇

  对于玉雕手艺人来说,制作鼻烟壶并非难事,但要想做成“水上漂”,就不容易了。本为西洋之物的鼻烟壶在传入中国后,融入了中国艺术风格,在清代美学工艺上大放异彩,成为清代艺术的重要表徵之一。瓶身轻盈,壁如薄纸,内侧还要被打磨地晶莹剔透才是合格的“水上漂”鼻烟壶。“水上漂”鼻烟壶的制作技艺在明清之后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曾一度断代断层。李克生经过多年钻研试验,查阅各种资料,寻访民间手艺人,用古法结合新工艺,终于复原失传已久的鼻烟壶掏膛工艺,从而达到了“水上漂”的效果。

  广东揭阳,因其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而被广为知晓;但不为人知的是,揭阳还着有“亚洲玉都”的称号。这里不是玉石产地,却有着巨大的玉器产业,每年营业额达到480亿元以上。像很多扎根揭阳的手工匠人一样,来自潮州的南派玉雕名家李克生,也在这里创办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

  在位于揭阳市阳美村的工作室里,李克生和徒弟们正在忙碌着,而他有项拿手绝活:制作可以“水上漂”的鼻烟壶。

  对于玉雕手艺人来说,制作鼻烟壶并非难事,但要想做成“水上漂”,就不容易了。本为西洋之物的鼻烟壶在传入中国后,融入了中国艺术风格,在清代美学工艺上大放异彩,成为清代艺术的重要表徵之一。瓶身轻盈,壁如薄纸,内侧还要被打磨地晶莹剔透才是合格的“水上漂”鼻烟壶。“水上漂”鼻烟壶的制作技艺在明清之后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曾一度断代断层。李克生经过多年钻研试验,查阅各种资料,寻访民间手艺人,用古法结合新工艺,终于复原失传已久的鼻烟壶掏膛工艺,从而达到了“水上漂”的效果。

  李克生复原这项失传已久且断代的技艺,是偶然也是必然。李克生出生在崇尚工艺的古城潮州,父亲是制作潮州大锣鼓的手艺人,从小李克生便耳濡目染,看各种木材经过各种工具的精雕细琢,在父亲手中变幻成精致的大锣鼓。父亲常常对李克生说,不要小看他那些制作大锣鼓的工具,每一件都有很大的作用。后来,为复原掏膛工艺一筹莫展的李克生偶然想起父亲留下的工具,看到安置在鼓内的钢丝时突受启发,研制出了具有弹性的掏针,而经他复原重新焕发生机的整套制作技艺,也慢慢在潮汕地区流传开。

  制作一个能够“水上漂”的鼻烟壶,大约需要选料、切料、打胚、掏膛、设计、雕刻等几项工序。

  拿到一块玉石材料后,要根据成色和完整度等判断是否适合制作鼻烟壶,再画出轮廓。如果在切割后发现里面有裂痕,那选料就是失败的。因此要先了解透玉石,这在热爱玉石的李克生眼中,就是“与玉石交流、交心”。

  在看到一块玉石材料时,想要制作什么作品,李克生心中便有了大致的想法。要根据每块玉石的质地和纹理,设计不同的图案。受父亲影响,李克生对潮州大锣鼓有着特殊的情感,在潮州地区敲锣打鼓也寓意着吉祥,因此他根据这块和田玉籽料的形状设计出以振国威、振家声为主题,孩童敲锣打鼓的图案。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原料选好后,要把多余的地方切割掉。材料切好后,便进行打胚,也就是打磨出鼻烟壶的形状,随后便是“水上漂”技艺的秘诀所在:掏膛。将壶身掏至薄胎,手感圆润、轻若无物、壁如薄纸,方可漂浮水面。

  李克生十六岁那年进入潮州二轻玉雕厂成为了一名学徒,懵懂间从此与玉雕结下了半生的不解之缘。

  李克生展示了他进行掏膛的工具:一根头部弯曲的掏针。掏针的硬度要适中,太硬无法调节弯曲角度,太软则无法着力。掏膛时,要先挖一个小孔,然后用工具一点点掏空膛内,还要及时调整力度和弯曲角度。

  掏膛时,要先挖一个小孔,然后用工具一点点掏空膛内,还要及时调整力度和弯曲角度。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随后在瓶内灌入金刚砂,通过高速转动让砂撞击瓶壁,反复打磨抛光,这个过程需要至少五种粗细程度不同的金刚砂,随着工艺深入,放入的金刚砂由粗至细,难度也越来越大。工匠不但要技艺高超,还要心如止水,稍有分神便很容易破坏瓶身,前功尽弃。

  李克生在传承传统鼻烟壶制作的同时,与时俱进创作了很多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作品。在这块名为《羊城•印象》的玉牌上,珠江分隔两岸,一侧是象征羊城历史文化的五羊雕像,一侧是象征广州蓬勃发展新貌的广州塔,作品背面则在玉雕中传统的“子冈牌”上巧妙雕刻广州市花——木棉花。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除了内容创新,李克生也在技艺上不断创新。鼻烟壶的图案在灯光下变得栩栩如生,富有立体感。中国网记者伦晓璇摄

  在欣赏李克生的作品时,不难发现这些新颖的想法。玉雕除了要有扎实的绘画、雕刻、书法等基本功底,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呈现在作品上的,是创作者在文化、历史等领域的积淀。李克生很多玉雕作品灵感都来源于潮州文化,也与时俱进创作了很多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作品,这得益于李克生长期以来的积累和学习。从未停止过学习,积极接受新事物的他在儿子眼中就是一位“终生学习者”。

  尽管已经硕果累累,但李克生还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匠心对待每一件作品。而在他看来,所谓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坚持,凭借发自内心的热爱,不断完善自己,发掘自己,做到极致。每雕好一件作品,都是为后人留下的瑰宝。

  如今,在李克生的徒弟中,很多人都是慕名前来,主动拜师学艺,他们中有功底深厚的工匠,也有年仅十几岁,白纸一样的“00后”。徒弟许泽荣,被认为是目前深得李克生真传的一位。已经成家的他在潮州也有自己的加工作坊,慕名而来往返两地学艺。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根据徒弟们的功底和性格,李克生会因材施教,发掘每个人的特长。但不管资质如何,李克生总要叮嘱徒弟们先把自己的素养和思想修行好,“雕玉先雕心”。工作室的墙上挂着徒弟们的绘画习作。晚饭后,李克生经常指导徒弟们进行绘画练习。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在潮汕地区,很多掌握“水上漂”技艺的工匠,都是李克生的徒子徒孙,开枝散叶,发扬广大。除了“徒子徒孙”的传承,李克生两个儿子也都进入了玉雕行业。小儿子李楚从小经过父亲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培养,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水到渠成,加入了玉雕行业。

  91年出生的李楚坦言,自己与同龄人相比,多了一份成熟。起初,他也有过徘徊,那些从小看到大的技艺,到自己操作时却发现并不容易,一切也要从新开始。如今,技艺愈发娴熟的他常与父亲商讨创作思路,而大学学习的中文专业,也为他创作提供了更好的文化基础。在他眼中,父亲的一些创作思路,甚至比年轻人更有创意。而对于李楚而言,自己也似乎肩负了使命。出生在信息爆炸年代的他始终坚信,手工艺仍是无法替代的,好的东西永远会被人们接受。对于未来,这个年轻人希望自己能在父亲原有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出自己的风格,把玉雕传承下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