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9 12:19 | 来源:中工网 2022-01-28 15:50:56 | 查看:754次
工匠档案
王芝文,男,1962年出生,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教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陶瓷微书)的代表性传承人。其陶瓷微书技艺获评“最受欢迎的中华十大绝技”,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金奖40多项,被国内外多家机构收藏,并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首脑。陶瓷微书代表作《三国志》获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匠心匠语
“我始终将陶瓷微书艺术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并把微书创作与研究当作一种修行,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自觉、一种神圣使命。”
在一块名片大小的陶瓷上,书写300首五言古诗;在一个高85厘米,直径29厘米的陶瓷箭筒,书写一整部《三国志》,共352963个繁体汉字,历时7年完成。他于方寸瓷片写下千言万语、绘就万千山水,寒来暑往笔耕不辍,以一人之力撑起一项国家非遗,成就“华夏一绝”,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
在古代,微书多写在绢、布或者纸上,而今天,王芝文独辟蹊径,以陶瓷为载体,仅凭肉眼裸视创作,成为了这个毫厘世界的主宰者。2014年,陶瓷微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项国家级非遗的特殊之处在于,王芝文既是它的传承人也是创造者,继承的是技艺,创新的是材料载体与表现风格。
王芝文在创作 陆松华 摄
心手合一
裸视挥毫独创陶瓷微书
王芝文从小就爱好书法和美术,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对古代经典著作颇有探究兴趣。上世纪80年代,王芝文在汕头市工艺美术学校美术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陶瓷厂负责陶瓷设计。一直热心写微书的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把微书与陶瓷结合起来?“古代人写微书是在纸上,不利于保存,如果书写到陶瓷上,烧制出来,至少可以保存一两千年。”于是,他开始尝试在陶瓷上写微书。
微书在纸上书写已经很不容易,在陶瓷上书写更是难上加难。令人惊奇的是,书写这些汉字的时候,王芝文没用放大镜而是裸视。
“微乎其微”一词用来形容微书还不确切,“一只蚂蚁爬过,就能占据六七个字”似乎才能说得更明白。“刚开始练的时候,我尝试用显微镜,可是发现这样下来半天写不了10个字,就把显微镜扔一边去了。”王芝文说:“写微书需要心手合一,既要沉得住气,又要耐得住寂寞。就像坐禅,在静态状态下,连呼吸都能感觉得到。另外,也需要耐力,不要被困难阻挠,靠的是定力。”
为了写好陶瓷微书,王芝文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定力。他经常从晚上开始创作到天亮,“年轻的时候工作到次日凌晨5点是常态,在这个时间点大部人还在沉睡,而我经常听到汕头市区清洁车作业时发出的声音。”在王芝文看来,肉眼裸视写微书不算是高超绝技,但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最主要是学会调整和控制心绪,“平日里,至少需要调整半小时才能完全静下心来进入创作状态,最难的是要做到心无杂念。”王芝文说。
艰难创作
成功展示中华文化自信
每一件陶瓷微书作品都需要经过3次烧制。第一次是烧成坯,第二次是上墨后再烧,第三次是上了颜色后再烧。
由于陶瓷烧制有很多不可控性,导致每一件成功作品背后都有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对王芝文来说,每一次烧制都是几天几夜的煎熬。“直到作品成功烧制出来,我才能放下心头的大石。”
纵观王芝文的微书,方寸千言,字字珠玑,有的精抄诗词,有的笔诵经文,还有的将微书融于彩瓷、绘画之中,形成独特的微书美学。诸如《千言诗》,远看是竹,近看内有乾坤,里头由一个一个针头大小的字组成,以点带线,以线组成面,与画成画,诗书画字于一体。“我曾带着这幅作品到近60个国家去交流和展览,感到一种文化自信,渴望向世界展示我们悠久的中华文明,展示我们日新月异的文化创新。”王芝文说。
王芝文的微书作品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金奖40多项,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钓鱼台国宾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美国贝克斯菲尔德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并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首脑。
尽心传承
以高技艺要求培养“接棒人”
其实,对陶瓷微书感兴趣、想学的人不少,但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要一个人踏踏实实静下心来钻研微书,太难了。”王芝文坦言,如果未能找到更多传承者,这项年轻的国家级非遗技艺就有失传的可能。
如今,王芝文把更多精力放在传承这项技艺上。“早几年我就有了传承的危机感。因为这项技艺需要考验一个人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比如身体条件、心理素质、美术功底、构图思维、书法功底、文学素养、陶瓷知识等,要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实在不容易。”如今,让王芝文欣喜的是,陶瓷微书有了“接棒人”。
弟子王璐冰和林赜继承了陶瓷微书的创作技艺。两人在2018年获评为汕头市市级非遗项目陶瓷微书代表性传承人。
王芝文既是王璐冰的父亲也是她的“师父”。在父亲的影响下,王璐冰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和美术功底。在王璐冰心里,王芝文是一位“严父”。“父亲对创作极其严格,不容马虎。作品摘抄不能少字、漏字、错字,要对作品负责……这些谆谆教导时刻警醒着我。”王璐冰告诉记者,未来希望结合潮汕地区的特色,以文创的形式实现陶瓷微书的市场化、品牌化,让陶瓷微书真正走向大众,走向市场。
(据南方工报消息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林婷玉)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