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8 17:03 | 来源:科技日报 2022年01月28日 第06版 | 查看:1078次
杨必武与技术骨干一起研究解决技术难题 刘明松摄
军中典型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 讯 员 李永飞 李兵峰 张常伟
火箭军某部副所长杨必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干。他个头不高、板寸短发、平时话不多,可提起所从事的导弹科研专业,就会滔滔不绝,眼中光芒四射。
近日,在火箭军的“在党旗下成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杨必武从白山黑水到南国密林跋涉攻坚的科研故事,通过“云端”传遍座座导弹营盘: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他参与研制的武器装备精彩亮相,令世界瞩目、国人振奋;西北大漠演训场上,他领衔完成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大国长剑扬眉出鞘、亮剑生威;高手云集的科技创新赛场上,他帮带培养的科研新锐一路过关斩将,杀出重围、摘金而归。
带着光环进部队,迅速成长“干大事”
这段时间,杨必武格外繁忙,笔记本上记着他满满当当的工作安排:某系统研究通过立项审查,10多项工作全面铺开;一项重大科研项目进入关键阶段,百日攻坚吹响“集结号”……
那一年,完成11年本硕博连读的杨必武,带着满身光环走进某部大门。这些光环包括大学期间发表论文27篇,获4项发明专利授权,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担任博士班班长,当选全国学联代表。
室主任赵敬民想试试这个新分来的学习尖子的“火候”,于是交给杨必武一个课题:野战条件下人工消雾技术研究。同事一听便乐了,对他说:“这可是个大难题,哪是你这个毛头小伙儿能解决的?”
可杨必武不信这个邪。他跑遍国内几座雾城采集数据,走进基层部队了解需求,踏访气象部门求教取经,半年后就拿出一份详尽的课题报告。赵敬民看了后称赞道:“有思路对策、有数据支撑、有装备构想,虽说按现有手段难以实现,但我喜欢你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
科研如登山,每次抬脚都充满困难、挑战和风险。作为科研团队中最年轻的“选手”,在开展导弹发射车底盘课题研究期间,杨必武和团队进行了60多次会商、40多轮方案修改,最终研发的导弹发射车底盘,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通过了全天候多地域考验,帮他们捧回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为解决大型装备野外抢修难题,杨必武历时几年研制出某型装备,一举破解“老大难”,成果获国家2项发明专利。
这些年,杨必武干了很多“大事”,虽然这些成绩很多并不为人所知,但他很喜欢“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感觉。
铆定地面装备攻坚,率领团队不断“升级”
杨必武所在单位的实验室外墙上,一块科技创新团队的标牌格外醒目。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面专业团队,如今成了单位科研攻关的“金字招牌”。在科技创新团队标牌的揭牌仪式上,领导说:“杨必武把‘冷板凳’坐出了热度,也彰显了一名科研人的党性温度。”
导弹要飞天,“底座”是关键。干导弹科研的人都知道,“底座”上的事大多与地面专业有关,但要想在地面专业干出彩并不容易。正当杨必武在导弹武器研究领域干得风风火火的时候,一项地面装备改造攻关任务摆到了他的面前。
那年夏天,一次发射演练鸣金复盘,武器装备的故障大多出在地面装备。单位领导几经研究论证,决定改进地面装备性能,可这个任务要谁来担纲领衔?物色了一圈,大家把目光落在年轻的杨必武身上。
“这个任务,我接了!”没等领导动员,杨必武倒先表了态。第二天,他就带着团队出发,上高原、钻深山,到阵地、进班排,用了大半年时间对演练中暴露的故障点进行全面复盘,终于找到了“病灶”。
杨必武决定给地面装备来一次“大手术”,实现“多型归一”。他毫不犹豫地让出某型号导弹副总师头衔,带着几个年轻骨干,从零开始铆定“地面”打响攻坚战。
鏖战4个多月、开展700多次测试、对比分析了20余万条数据……再赴发射场后,杨必武和他的团队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地面装备完好率大幅提升。
当年底,他们捧回所在室历史上第一张集体二等功奖状,全室欢欣鼓舞、士气大增。
这些年,杨必武带领的创新团队不断“升级”,被火箭军树立为“十大砺剑堡垒”,多人被评为火箭军导弹专家、进入专家型人才方阵。
高标准严要求,守护大国重器
采访中,杨必武的老领导、研究员候立平说:“有些人对杨必武有意见,我听了不少他的‘缺点’。”记者一愣,可候立平却笑着不紧不慢地解释说,“他太‘苛刻’了,老是盯着性能极限、参数边界搞科研,因为标准太高,经常把合作单位逼得叫苦连天;他太‘犟’了,有一回因为研究确定技术指标,他与一位型号总师争得面红耳赤,我好心劝他们各退一步,没想到被他‘怼’了回来;他‘架子大’,有的人想与他‘坐一坐’,有的人想请他到学术活动‘应应景’,他都不留情面地拒绝。”
候立平讲的这些“缺点”,不正是一名科研人应有的境界追求吗?
杨必武为人谦和,给人的第一印象有些“书生气”,可一搞科研他就立马“变脸”。
一次,某型导弹装备进行质量评估和性能检测,杨必武作为现场负责人,一双眼睛鹰隼般注视着每个细节。果然,他发现一个部件的外观尺寸误差超过几毫米,当即叫停。
“对于这么大的装备车,几毫米相当于万分之一,没啥大事的。”装备生产单位的同志赶紧“说情”。
“差了这万分之一,哪来的万无一失?”面对现场数十位权威专家,杨必武毫不留情,为大国重器的质量和性能“守底”。
2020年3月,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名单出炉,全国15名科研才俊获奖,杨必武名列其中。他说:“作为科研人,实事求是重于生命,这份荣誉是褒奖勉励,更是鞭策警醒。”
常年早出晚归、超负荷运转,杨必武身体屡屡亮起“红灯”。他干脆在钥匙扣上挂个“宝葫芦”,随身带着“救心丸”。和杨必武打了10多年交道的专家黎兰得知此事,送给他一句话:“胸有激情不躺平,个子不高敢顶天!”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