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04 21:40 | 来源:陕西文明网 2021-11-08 | 查看:471次
工作中的徐立平。 资料照片
11月5日下午,徐立平在航天科技四院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总装厂3车间,认真地查看着他参与研制的火药整形机的性能。作为大国工匠,徐立平始终心系生产一线。他说:“如何精益求精地干好工作是我最关心的。”
挑战高危行业极限
徐立平作为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总装厂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组的组长,30多年来不惧危险、执着坚守,勇于担当,练就一身绝技, 被誉为新时代“雕刻火药、为国铸剑的大国工匠”。
什么是雕刻火药呢,就是为火箭或导弹发动机的固体推进剂(混合固体火炸药)进行微整形,整个过程要用金属刀具将火箭或导弹发动机内装填好的固体火炸药一点一点地削切,修整至设计要求的型面。在此过程中,危险时刻相伴,敏感的火炸药一旦遭遇强力摩擦,便会剧烈燃烧甚至爆炸。而金属刀具削切火炸药,时时刻刻在发生摩擦,要避免箭毁人亡的爆炸,对削切力量和技巧的把握要求十分苛刻。徐立平的经验是:关键在于削切的力量要均匀,速度要缓慢,千万不可心浮气躁、用力过猛。
这是一个挑战个人意志力和忍耐力极限的岗位,就在这样一个高危岗位,徐立平一干就是30多年,挑战着行业的极限,保持着整形产品100%合格率和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
不惧危险 迎难而上
不惧危险,迎难而上,胆大心细,敢于挑战。这是徐立平在工作中的真实写照。
徐立平19岁从陕西航天技工学校毕业后,就和雕刻火药结下了缘。日复一日,徐立平不知道练坏了多少把刀具,但他的手感越来越好,工艺要求0.5毫米的误差,他硬是控制到了0.2毫米,一张纸的厚度。
1989年秋,一台即将试车的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脱粘,为确保研制进度,航天科技四院专家组在反复论证后决定:将发动机内装填在故障部位的火炸药挖出,查探修复。
就地挖药,意味着要钻进已经装填好烈性推进剂的发动机内,挖出其中的火炸药,充满危险。在国家利益面前,没有一个人退缩,一支挖药突击队迅速组成,这其中,就有徐立平。
挖药过程中,发动机燃烧室内数吨的推进剂散发着刺鼻的气味,狭窄的舱内只允许大家半躺或半跪着操作。为防止用力过大摩擦起火,队员们只能用木铲或铜铲小心翼翼地操作,每次最多只能挖几克。由于缺氧和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工厂规定每个队员每次只能干10分钟,然而,年轻的徐立平每次进去总要多坚持几分钟,好让其他师傅们多歇一会儿。
连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突击队员们一次次钻进装有数吨烈性火炸药的发动机内,蚂蚁啃骨头般挖出300多公斤火炸药,成功帮助专家组找到了故障原因。但他们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大家都不同程度出现了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徐立平更是双腿疼痛,几乎不能行走,后来经过高强度锻炼,双腿才逐渐康复。
不断创新 追求卓越
曾经有一次事故,至今徐立平回想起来仍心如刀割。一位徐立平的工友,在削切发动机内的火炸药时,刀具不慎碰到金属壳体产生火花,瞬间引起火炸药剧烈燃烧,工友当场牺牲。
徐立平暗暗发誓,一定要改进设备和工艺,最大限度让操作者远离危险。
2010年,航天科技四院通过招标,设计了一台大型立式火药整形机,设备运抵生产现场后,安装、调试、实验,徐立平没日没夜地“伺候”着这台设备,并在安装调试中提升了设备的安全保障系统,从源头确保了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可控。
设备验收之后,他又承担起最核心的、复杂的整形程序编制任务。他白天蹲在整形机边反复琢磨,晚上通宵达旦计算各项参数,最终用一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发动机所有整形参数的编写,并针对其特殊型面设计了专用刀具。
试验那天,随着设备的快速旋转,刀片在电脑的操控下平稳地削切着发动机内的火炸药,一个完美的整形端面逐渐出现在远程监控显示器上,仅仅10多分钟,产品的整形任务就顺利完成。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是工厂几十年火药整形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近年来,徐立平在刀具创新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他根据不同类型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几十种刀具,其中九种申请了国家专利,两种已获授权,一种获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职工创新奖。
徐立平的工友们评价他说:“徐立平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以国为重的高尚情操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舍小家为大国,成就了大国工匠的品质。他淡泊平和却胸怀报国雄心,他身上坚毅专注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和对岗位的挚爱,是激励大家永远向上的精神力量。”(陕西日报记者 沈谦)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