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24 19:4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11月 | 查看:729次
张惠荣,女,汉族,1966年3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医近30年,主要从事儿科临床疾病包括新生儿及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防治,尤其是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擅长于新生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小儿生长发育的指导,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荣获全国抗击疫情三八红旗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巾帼建功标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抗击疫情优秀党员等称号。
奉献、担当的优秀儿科医生
她常说:“医生不是万能的,但必须竭尽所能”。儿科一直“人满为患”,一天的门诊量要80余人次。在患儿家长们心中,这位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医师”是他们的“定心丸”。在多年的临床一线工作中,她已不记得多少次半夜被叫至科室抢救危重患者。工作中,对年轻医生手把手地传、帮、带,是大家的“知心姐姐”。31年来她扎根边疆、坚守在临床第一线,对儿科急危重症,新生儿疾病及呼吸、神经等系统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她带领她的团队,以精湛过硬的技术、严谨扎实的作风,使最早只有普通儿科病区的科室,发展到建立了普通病区、NICU(神经科重症监护室)、PICU(儿科重症监护室)三大病区的规模,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守护着边疆各族患儿的安康。
张惠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大学教改课题2项,院级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担任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儿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张惠荣热心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利用媒体多方推广普及医学健康知识,开展科普讲座,坚持深入新疆偏远地区进行专业质控、义诊、体检,协助医疗水平较落后的医院开展诊疗工作,服务于基层。
白衣执甲 方舱里的白衣勇士
在武汉疫情最严峻的时刻,由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承建的第39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踏上了援鄂征程。张惠荣是兵团援鄂队中年龄最大的一线医务工作者,54岁的她和90后的同事们一起值夜班,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模糊不清的护目镜,时间长了会有缺氧、头痛等不适症状。尽管如此,她并没有因为年龄大、工作量大等问题而掉队,她全程坚持值班,在方舱医院连续工作数小时,直至“极限时间”,都不敢喝口水,也不敢上厕所,虽然经常体力透支,但她始终没有退缩。有些患者心事重重,查房的重要任务是疏导患者的心理,给他们鼓励,配合治疗,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那天,我开出了从医30年来最长的医嘱单。面对那么多病人,我深深地体会到,医护人员对病人的鼓励,是治疗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张惠荣说。辛苦工作的同时,张惠荣和队友们也被各种感动包围着。2月29日在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轮班的张惠荣听到患者这句话“各位病友,进行核酸检测的人多,大家要保持秩序,主动配合医生和护士,他们都是我们的客人……”她眼睛顿时湿润了。“我们会更加努力为武汉人民多做些事情,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方舱医院里的患者尽快治愈,让他们恢复健康,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去享受这世间的美好和爱。”张惠荣说。为缓解病人焦虑情绪,她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带领病人跳起维吾尔族舞蹈,每次都是浑身湿透,得到舱内病人和同事们的赞许。在1月余的方舱工作中,她收治病人约200人次,查房及下医嘱近1000次,完成病人咨询及心理疏导100余次;竭尽全力为病人解除痛苦。
在援鄂期间张惠荣作为援鄂队临时党总支的生活委员,她像亲人一样关心每位队友,给队友过生日,既给队友们鼓舞斗志,又给寿星们带来惊喜,大家备受感动。不仅如此,她还承担了整理发放各种生活用品的工作,不管是下夜班还是休息,她都是随叫随到,执行力超强。或许正是因为她的性格使然,她是一个很热情,愿意帮助他人的人;她总是带给人正能量,鼓舞人心,激励大家勇往直前,直面困难,战胜疫情。
穿上防护服,她是方舱里的战士;穿上白衣,她是一名儿科专家,在救死扶伤的征程中,张惠荣一如既往,践行着医者的神圣职责。(责任编辑:王楠 吴楠)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