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22 12:52 |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21年12月16日 第5版 | 查看:7784次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埃博拉前线》通过一个个精彩的人生故事,将钻石走私这条故事线和医疗队的日常救治相融合,带着人们在虚实相生的故事里,感受了生死、战争、灾难交织的困境下的人性与温情。
■ 钟玲
“我们与疫情,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在卡巴利亚,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生命的起点,他们在另一个世间重新相遇,这难道不圆满吗?”
……
一时是紧张刺激的生死竞速,一时是从容和缓的温情瞬间,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中频繁切换。沉浸在电视剧《埃博拉前线》的异国故事里,脑海中总是浮现一幅幅或虐心或暖心的画面,耳边也总是回荡着一句句令人难忘的台词,那其中,有中国援非医生的壮语豪言,也有卡巴利亚医生盖斯姆对《梁祝》是否属于悲剧的超凡定义和他豁达的生死观……
由腾讯视频出品,无止境文化承制,方芳、茅熠担任总制片人,南柯总编剧,杨文军总导演,罗晋、毛晓彤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埃博拉前线》目前正在腾讯视频热播中。这是一个以2014年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的事迹为核心原型,讲述病毒学家郑书鹏和他所在的中国援非医疗队,成功遏制病毒蔓延,圆满完成任务的故事。但,这不是一个单纯以灾难为切口歌咏大爱的主旋律正剧,在加入悬疑、动作、战争等元素后,《埃博拉前线》所呈现的是多重维度——有一线医护人员抗击埃博拉病毒的点滴,有中非友谊的历史渊源,有逆行者的英勇无畏,还有劫后余生的欢喜、生离死别的悲痛。
以一艘“幽灵船”在海上的出现为开篇的《埃博拉前线》,初见时颇具电影质感——
精致的构图,流畅的运镜,紧张的节奏,惊悚的氛围……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了解,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残酷“战场”。这场抗疫战争,不仅仅是无声的,还伴随着不曾停歇的硝烟。
在虚构的国度卡巴利亚,围绕着人们的是疾病、战争、死亡,人们的生命随时面临着危险。以郑书鹏的视角展开叙事的《埃博拉前线》,让人们在短暂的时间内从他的独白里,了解到西非当地的风土人情,也从中得知被称作“生命黑板擦”的埃博拉病毒,如何让人们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
埃博拉病毒,一种致死性极高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感染者死亡率在50%~90%之间,感染者可在感染后的24小时内死亡。
没有疫苗,无药可治,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即便没有过多的血腥画面渲染埃博拉病毒的凶残,《埃博拉前线》营造出的氛围感已足够让人不寒而栗。熙熙攘攘的异域市井,不时有人病倒在街头;刚刚入院的18号床病人,还未接受诊治病床已空;不久前还与郑书鹏谈笑风生的同事,转眼便阴阳两隔……
《埃博拉前线》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与严峻的“生态环境”下,抗疫前线医护人员的工作日常:接诊、急救、隔离、消杀、检测病毒样本、安抚病人……仅在前两集,这部剧就已再现抗疫战线的各种环节。而对于不同专业领域的医护人员于一线奋战时紧张的工作状态的描绘,不仅仅包括行动,还有心理。
这个过程,和我们看过的类型剧的描绘方式大相径庭。
探针镜头生动地呈现厚厚的防护服里医疗队员们汗如雨下、毛孔翕张的状态,头盔摄影机构建出了第一视角,让观者能够身临其境,体会剧中人物的情绪。于是,从那些写实的画面中,人们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恐惧,他们的焦虑,他们的艰辛,他们的无奈。剧集也并不局限于树立抗疫医护的英勇无畏:被隔离的护士王雯茜得知自己有可能被感染,一个人崩溃地痛哭;谢云虎医生发现自己触碰了盖斯姆摸过的栅栏,惊慌失措之后选择了自我隔离;防疫意识极强的郑书鹏,面对非洲朋友的热情也会无可奈何,面对好友盖斯姆的离世也会感到惊愕无助……
这才是《埃博拉前线》的动人之处。宏观视角,书写中国援非医疗队员和卡巴利亚人民共同面对的,与埃博拉病毒之间的生死对抗;微观视角,塑造一众鲜活的、有血肉的人,并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他们丰富的内心与情感世界。
他们是英雄,亦是凡人。
《埃博拉前线》,聚焦他们作为英雄的义无反顾、舍生忘死,也聚焦他们作为凡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正是这英雄的光环与普通人的日常,共同构成了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面,是他们为了职责、使命、担当而战时的无私;另一面,是他们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抑或是妻子、母亲、女儿时的平凡:一样有对爱情的渴望,对亲情的牵挂,对友情的惦念。
和埃博拉病毒带来的紧迫感、危机感相比,危难之中的人性光辉更具有俘获人心的能量,《埃博拉前线》中有太多感人至深的片段——
郑书鹏与盖斯姆深厚的友谊,让原本将要离开卡巴利亚的郑书鹏,因盖斯姆的离世而选择继续留下来参与抗疫。这既是为了完成盖斯姆的遗愿,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桑宜村,为了救治生命陷于危险之中的当地产妇,被武装分子用枪指头的危急时刻,郑书鹏仍然没有停止营救,而是在一声枪响,经历了短暂性耳鸣和失神后,继续帮助失血过多的产妇脱离生命危险。
中国援非医疗队里的何东医生,他的祖父也是援非医生,多年前来到非洲,后来埋葬在这片土地,何东一度是不能理解祖父的。他一直保持着作为医生的理性,但当他的面前是一个因车祸生命垂危的非洲孩童时,他已不再顾及伤者是否感染埃博拉病毒,而选择用人工呼吸挽救一个萍水相逢的生命。
善良勇敢、胆识过人,乔装成无国界医生来桑宜村调查钻石走私的记者何欢,也参与到这场抗疫战争中。当何欢照顾的一个病人,在战火纷飞中生命即将进入尽头时,何欢为了履行曾经对他的承诺,在枪林弹雨中奔跑着,只为圆他梦想——让他喝一口真正的可乐。
……
病毒的肆虐,是危险的;生命的逝去,是悲伤的。但偏偏在血泪交融间,本应凝重的《埃博拉前线》却有着明媚、温柔的底色。那大概就是因为,剧中处处都流露着人性的温度,以及对生命的悲悯。
所以,我们才会记得如此深刻吧,记得阳光的盖斯姆,不确定是否有风险仍愿意给患者一个温暖的拥抱;记得莽撞的罗启晗,体力不支仍坚持在一线战斗。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埃博拉前线》通过一个个精彩的人生故事,将钻石走私这条故事线和医疗队的日常救治相融合,带着人们在虚实相生的故事里,感受了生死、战争、灾难交织的困境下的人性与温情。
像是一首抒情诗,也如一曲咏叹调。《埃博拉前线》的这场“战争”,致敬医者仁心,也诠释着爱无疆界。
盖斯姆与女儿的中国情怀,中国援非医生的思乡之愁,不同肤色的人们生死与共的情谊,那些刻画中非友谊的种种细节,在剧中的镜头里,也在历史的记忆中——
剧中主人公郑书鹏的原型之一是中国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曹广。剧中的盖斯姆的原型是他在几内亚援助时的搭档,同样因为感染埃博拉病毒去世;
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市郊的中塞友好医院,至今仍可看到2014年中国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时留下的痕迹......
2014年远赴西非抗击埃博拉病毒,那并不是中国援非医疗队的第一次出征。
这份爱一直在传承。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今天,中国援非医疗队已有近60年的历史。60年间,一代代援非医疗人员坚守非洲、无私奉献,是他们的付出,为“爱无疆界”写下了美丽的注脚。
……
依旧如故,习惯在每集片尾曲结束后,回味那长存于心中的美好画面,有关他们在阳光下的欢颜,有关他们在死亡来临时的抉择。
喜欢《埃博拉前线》,这一次客观记录历史,又具有传奇色彩的柔软表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