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1“最美职工”乌鲁木齐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工程EPC项目部克服诸多难题,将图纸变为现实(图)

发布时间:2021-11-28 11:31 | 来源:中工网 2021-05-15 07:23:48 | 查看:945次

90天创造“陆港速度”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开行线路达21条,覆盖1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开行4000余列。货物从最初的日用百货、服装拓展到机械设备、水暖建材等200多个品类的产品……这是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交出的“成绩单”。

  将图纸变为现实,背后有一个建设团队在持续付出。它就是新疆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工程EPC项目部。在短短90天内,项目部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创造了“陆港速度”。近期,该项目部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

  形成最佳方案

  “40天完成设计,整个项目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工作难度很大。”集结中心EPC项目设计负责人张洪涛回忆道。

  在“一带一路”系列规划中,位于亚欧腹地的新疆,以“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建设为抓手,推动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和口岸经济转变。在交通物流方面,为提高进出口货物的运输效率,乌鲁木齐计划建设一座国际陆港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新疆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发挥专长,着手设计这项工程。

  “这个项目设计既要掌握中欧班列的发展趋势,又要了解需求量。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满足作业需求和长远发展的场站。”张洪涛说。

  选址是设计的首要任务。结合新疆地质地貌、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整体布局和周边场站功能衔接,参考中欧班列的运行条件和运输资源,最终将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选定在乌鲁木齐西站。这里既是国内外货物流通的必经之站,也是新疆最大的编组站,在这里能够将同一去向的班列进行整合,统一发出。

  为确保工程的施工进度,该项目依托技术优势,采取EPC模式,即设计、施工同步进行的方式。在初步构想提出后,由新疆铁道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路基专业院副总工程师牵头,协调联动路基、地质等技术指导组成员和设计人员,勘探现场,进行设计。围绕节约投资、节约用地、绿色环保等要素反复论证,研究方案多达35个,经过10余天奋战,最终形成最佳方案。

  精准的设计方案不仅为现场施工节约了时间,还为一期工程提前开通创造了条件。

  确保施工不扰民

  整体设计方案中,集结中心工程占地面积960亩,涉及一些建筑物的拆迁工作。

  项目施工团队全程秉持着“宁愿超负荷运转,也要确保施工不扰民”的原则。在拆迁过程中,施工要经过一家劳务公司的仓库院子,将院子一分为二,集结中心EPC项目施工副经理高科带领施工团队帮助劳务公司找新场地,用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该公司的物资全部搬离。

  不仅如此,在项目开展期间,EPC项目部进行了实地调研,摸清了工地附近机关、企业、居民分布状况后,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和交通情况,尽可能减少对周边单位和居民的打扰。

  对于不可避免的情况,项目部主动寻找相关部门,与铁路、交警、电力、环卫、供水等部门协调解决专用线改造、施工运输、临时用电、环保和施工用水等诸多难题。7天时间,项目部跑遍所有涉及集结中心工程建设的市政部门,协调解决问题达800多个。

  克服施工难题

  如此大的施工面,如此多的施工人数,现场组织难度很高。仅土方挖运一项就达320余万立方米,动员了80多台挖掘机、800多辆土方车,24小时换工不停车的干,历经40天,才完成了挖运工作。

  “工程越到后面,需要协调的部门就越多。工期短,工种之间会产生工作冲突,需要不停协调。”高科说,在现场还要满足装卸区集装箱堆场和挡土墙混凝土浇筑、铁路线铺设等工程。

  除此之外,最难的还是营业线施工。施工队得利用好火车空档期,抓紧时间插入道岔,这就像电工带电接线一样,要在断电的瞬间接好线路。该工程有43组道岔需要安装,每一次都要申请1~2个小时的火车“空档期”。就这样,来来回回一个多月,43个道岔才全部安装完成。

  “最难的时候我们工人3班倒,24小时作业,还要确保工程质量。”高科说道。

  进入冬季后,乌鲁木齐连续降雪,气温骤降,对混凝土浇筑作业影响很大。EPC项目部就会同施工单位研究冬季施工方案,紧急采购8000条棉被给大桥施工区和挡土墙“穿衣盖被”,搭设保温棚,24小时供应暖风。采用早强混凝土和速凝剂等有效措施,确保冬季正常施工。

  2000多名施工人员、1000多台设备、短短90天的时间,EPC项目部完成了16.5公里轨道和组道岔铺设、320万方土方挖掘,在零下18摄氏度下完成道岔拨接的工程。

  2020年,从乌鲁木齐集结开行的国际班列有1060列,跃居全国班列第5位。其中,中亚班列1028列,位居全国首位。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