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6 20:3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10月 | 查看:655次
人物故事:
唐八十,男,1950年8月生,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布力彦嘎查村民。在过去的30年里,他以汗水耕耘、热血浇灌,在茫茫沙海营造出一片绿洲。他曾先后被评为赤峰市、内蒙古自治区、全国劳动模范,并先后获得“全区绿化造林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沙窝垒房 誓与沙丘打持久战
在一条不足4米宽的水泥路上,乘车快速前行,树林、庄稼、树林……透过车窗,眼里满是绿色。
“这就是乌丹镇布力彦嘎查。”赤峰市翁牛特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玉英介绍,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海,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绿意盎然,要感谢一位治沙英雄,他就是布力彦嘎查老支书唐八十。
从水泥路下来,向南拐入一条沙土路。在路的尽头,就是唐八十的庭院。这个庭院,有5间砖瓦房,四周被沙丘环绕,沙丘之上,植被茂密,杨柳婆娑。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这儿非常美。”我们的到访,勾起唐八十儿时的美好回忆,用他的话讲,那时的家乡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唐八十1948年出生,几乎和内蒙古自治区同龄,18岁就当选为嘎查党支部书记。
他回忆说,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人口增多、干旱少雨、过度放牧等原因,布力彦嘎查的草地沙化变得日趋严重。到后来,几乎没法住了,许多人不得已搬到村东的草甸子去了。
1984年,唐八十也在村东的草甸子上盖了4间砖瓦房。然而,虽然搬进新居,但看着肆虐的沙丘无情地侵蚀着自己的美丽家园,他怎么也乐不起来。
“大家知道沙进人退、人进沙退的道理吧。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行动起来,为子孙后代再造一个秀美家园。”在村民大会上,唐八十苦口婆心地作动员。
为了表明自己的治沙决心,他在沙窝子里选择了一处位置较高的地方,又垒起了3间土房。他说要在这儿住下来,和沙丘来一个持久战。
唐八十要住进沙窝的想法,首先招致家人的反对。妻子因身体不太好,住惯了新盖的砖瓦房,不愿跟着他到沙窝子里受罪。两个孝顺的儿子虽然也不愿到沙窝子里生活,但是他们了解父亲的性格,不参与也不反对,而是选择参军离开了家。
最终,妻子还是没拗过他。1987年一开春,唐八十就带领一家人搬进了沙窝。
人进沙退 沙窝变绿洲
“唐八十有病吧,嘴上说说得了,还动真格的!”“谁投资谁受益?说得好听,只怕是到头来政策一变,岂不是白弄吗?”一段时间,唐八十搬进沙窝的消息,成了村民们热议的话题。
“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土地,不能在我们手里毁了。”唐八十没有理会村民们的议论,一门心思治沙造林。
一开始,他围封了500亩沙地。没有树苗,就赶着毛驴车到50公里之外的乌丹镇买。“买一次来回就得3天时间。”唐八十说,那时候,没有现在的交通条件,不通车,路也不好走,到处是沙坑。为此,他自己专门准备了一副帮套,到了难走的地方,他得帮衬一下,小毛驴才能走出沙坑。
植树得用水,他就自己打井。由于是在沙丘上植树,所以灌溉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夫妻俩只能靠挑水,一个树坑、一个树坑地浇灌树苗。
为防止牲畜过来践踏树苗,唐八十花费1万多元,从旗里买回铁丝网罩和木桩,和老伴一根桩、一根桩地立,一米、一米地围封。几个月下来,夫妻俩就像变了人似的,嘴上都起了泡,脸和身上全都爆了皮。
树植上了,围栏封上了,两人总算可以喘口气了。可谁曾想,半夜一场大风过后,1米多高的铁丝网罩连同木桩一起被埋到了沙土里,刚栽进去的树苗有的被连根拔起。
望着茫茫大漠,唐八十欲哭无泪。老两口只好咬着牙,一个一个地把桩子扒出来,埋牢固,再把树苗重新栽进去。就这样,他们早出晚归,风餐露宿,渴了喝口凉开水,饿了茶水泡炒米,春秋两季,月余下山。
肆虐的沙丘终于低下了头。3年后,在他们的土屋前,齐刷刷地长出一片新绿来。由于生态植被的大大改观,动物有了栖息之地,1990年,在他们治理的沙地里,跑来了1只公野鸡,这让唐八十欣喜若狂。随后,他又从旗里买回5对家养的野鸡放在小树林里。
1年后,小树林里不仅野鸡成群,就连多年不见的狐狸、野兔等动物也频频造访他的小树林。有了这道绿色屏障,唐八十就在林间开垦出一块田地,种上了蔬菜、西瓜、玉米等。
第4年,唐八十乘胜追击,又围封了700亩沙地。3年一跨越,到了第10年,唐八十围封的沙地达到2000多亩。
唐八十活生生地给村民们演绎了一把“敢叫沙漠变绿洲的传奇”,也荣获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等诸多荣誉。村民们在无比折服的同时,也开始纷纷效仿。后来,唐八十又和村里的两个本家兄弟合作围封沙地8500亩。
保护生态 久久为功
在唐八十的树林里,野鸡等野生动物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也吸引了社会上一些好猎者的目光。唐八十发现,经常有周边的村民到他的林子里寻猎。
为了保护好这些野生动物,唐八十每年都要宴请这些邻村村民,希望他们“枪下留情”。人们感动于唐八十的动物情结,也自发地替他保护起野生动物来。只要看到有人偷猎,他们就会喊:“那是八十的野鸡,不能打。”
“一年至少收入30多万元吧。”在这座方圆2000多亩的“绿色庄园”里,唐八十光肉牛、奶牛就饲养了100多头,马50多匹。
“这些年,固沙造林累计投入20多万元,现在1年就能挣回来了!”唐八十高兴地说,付出肯定有回报!
“面积不扩了,要在现有基础上争取最大经济效益。”按照唐八十的构想,他现在的任务是使林木的品种逐渐多样化,在延伸产业链同时,把生态保护得更好,为子孙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我今年已经69岁了。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治沙,另一个就是治病。由于过去只顾治沙植树,没顾上给老伴儿好好看病,致使她现在多种疾病缠身。”说起老伴儿,唐八十流露出些许愧疚。
这就是唐八十,在他看来,荣誉和夸奖都不重要,“留给子孙一片绿水青山”才是最重要的。(责任编辑:贺子桓 郭慧文)
来源:内蒙古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