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6 18:1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10月 | 查看:578次
人物故事:
兰培文,男,壮族,1994年4月出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人,壮锦文化推广人。为兑现对姑奶的承诺,90后小伙兰培文毅然辞掉大城市高薪工作,返乡创业。面对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他将壮锦元素融入日常用品、文创产品,使传统织锦工艺迸发新的魅力;他担纲山歌传唱习训工作,让壮族山歌涌现一批批年轻的传唱者。
为了一句承诺,90后小伙回乡创业
兰培文的姑奶是一位远近闻名绣娘,还唱得一口好山歌。兰培文从小就跟在姑奶身边,看她织锦、绣花、唱山歌。有一次看到姑奶帮人制作“背带”时,一边感慨道:我们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传统工艺,可能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失传咯。兰培文听后便急忙说道:“姑奶,以后我会接着做下去的!”
一句随口的承诺,促使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的他,结束了在外地从事医疗销售的工作,辞职回家跟着表哥经营起了壮锦店铺。然而,兑现承诺之路,一开始就碰到了困难。
只要肯努力,办法总比问题多
摸索了半年,兰培文发现锦织造过程枯燥复杂,成本售价高,生产物件局限于被套和床单,无法作为日用消费品推广使用。而创业初期,他们的壮锦几乎都没有卖出去,“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吧,都没人来买东西。”兰培文说。东西卖不出去,就没有生产经营的必要,当时整个忻城县只有三四个老人会织锦,不生产经营,那只会让从事壮锦技艺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他不忍美好的壮锦文化失传。
兰培文发现,他们所织的壮锦虽然美丽,但只有老三件,即床单、背带、被面。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创新才能打破僵局。于是,兰培文便想生产一些其他的物件。很快地,兰培文和表哥用壮锦制作了两个小的斜挎包,整个斜挎包主要以棉麻布为主,壮锦作为装饰。抱着忐忑的心情,兰培文拿到市面上去卖,结果很快就卖出一个,而剩下那个,兰培文不舍得卖了,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自主生产的物件,他想留着作纪念。在尝到这个独特壮锦包包带来的甜头之后,兰培文马上投入到壮锦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中,并生产出了系列创意产品。设计上,兰培文一改以壮锦为主、布料为辅的设计,而是以布料、其他物件为主,壮锦为辅。比如,一件衬衫,如果全部都是壮锦,会显得臃肿、不够大方,但如果用壮锦来稍作点缀,则会显出民族特色和个性美。
随着产品种类的增多,兰培文经营的店铺开始被大家熟知,销售的东西大都物美价廉,只要有新产品上市,就很快会热销甚至脱销。在这过程中,兰培文还发展了高端定制这一经营模式,即按照客人提出的要求来专门生产,比如一些顾客喜欢喝茶,便找他定制整套的茶杯垫和桌布,兰培文便按照对方提出的需求,进行特别设计。
随着店铺经营的好转,需要从事壮锦技艺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了。兰培文在推广壮锦文化上的辛勤努力,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2015年底,兰培文和表哥获得了有一个有关部门提供的免费场地,该场地位于当地著名旅游景点莫氏土司衙署边上,他们主要用来生产和展示壮锦。由于靠近旅游景点,许多游客都会到他们的展示点去参观,这也为他们推广壮锦打开了另一条路径。
经历了一年的摸索后,兰培文结合壮锦传统工艺元素设计了丰富多样、特色鲜明、有趣的创意产品,使得原本无人问津的壮锦在当地成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产品,成功打造成了当地知名的旅游品牌。
一抹乡愁,为文化传承探新路
在品牌打响以后,兰培文开始大力推广传统文化,为让织锦技艺传得到传承,他与表哥一起成立了壮族织锦技艺传承展示中心,随着产业规模扩大,他们成立公司,建立广西金绣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招收了一批“织娘”,其中包括80多名农户。兰培文不仅免费教授织锦技术,还替大家销售壮锦产品,他还组织开展壮锦织布技艺展示和体验,筹办织锦技艺培训班,带动就业。
兰培文深知孩子就是未来,传承传统文化要立足于校园,将希望寄托在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上,于是他积极联系县里的各个中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沟通把传统文化纳进校园的相关事宜。2019年至2021年间,兰培文开展多次公益性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他说想要继续推广壮锦,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文化的魅力,他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我希望将壮锦唱进山歌,让每个客人知道壮锦是我们家乡的骄傲。”兰培文说,除了壮锦,山歌也是他放不下的乡愁。2017年至2021年间,他在全国各地的旅游文化商品推介会上,边唱山歌边卖壮锦,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山歌传唱的形式,宣传家乡的壮锦。
结合文化、旅游、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兰培文担负起培养一批年轻山歌传唱者和宣传员的重任。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者,必须尽自己的一份力,让优秀的壮族文化传承下去。以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责任和使命,这不仅是兰培文对姑奶的承诺,更是对民族的承诺!(责任编辑:刘朝灵 杨立君)
来源:广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