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6 17:4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10月 | 查看:547次
人物故事:
李化武,男,汉族,1933年1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云雾村村民。他17岁参军,1952年12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负伤,失去双手和右眼,后被评定为“一级伤残军人”。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期间,他主动帮助医护人员照顾伤残战友,帮助他们重获生活信心。1963年,李化武回乡带头搞生产,凡事都冲锋在前。哪家有困难他总是全力帮助,哪家有矛盾他主动调解。作为义务宣讲员,他数十年来在成都、绵阳、达州等地的部队、厂矿、学校宣讲百余场。近年来,他积极参与退役士兵适应性技能培训,以亲身经历鼓励学员发扬能吃苦、能战斗的精神,在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李化武曾荣获“四川好人”称号。
身残志坚,乐观助人
李化武在十八九岁时身负重伤,人生跌入谷底。不久后,他把手帕系在残存的半截右臂上,将勺子插入其间,开始学习自己吃饭;慢慢地他又学会了用残臂穿衣、洗漱、上厕所。
1956年,李化武进入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他用布条绑着笔练习写字,几年的时间他学会了读书、看报、写信,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文化达到了初中水平。
当时,休养院集中了上千名重残伤员,看到有的战友情绪悲观,李化武就给他们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用前苏联卫国战争英雄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激励他们。李化武说:“一个人身体残废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思想残废。”在此期间,李化武还踊跃参加团体活动,帮医护人员照顾伤病员,领失明的战友遛弯、给他们讲身边的新事……在李化武的日复一日的陪伴下,战友们变得积极向上,对生活也重拾了信心。1956年,李化武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党员就该这样干”
1957年5月,四川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成立业余演出队,李化武随演出队到北京作汇报演出,他以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故事,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好评。李化武的故事被媒体发掘报道后,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他摄制了电影纪录片《最坚强的人》。在这过程中,李化武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他萌生了建设家乡的念头。1963年3月,经省民政厅批准,李化武办理了分散供养手续,携妻子回到故乡。
回乡后,他带头搞农业生产。在学习耕田耙地时,残缺的胳膊时常磨破了皮、磨出了血,肿得像馒头;学习挑粪时,常常因为掌握不了平衡而弄脏全身……凡是青壮劳力能干的活,他都冲锋在前抢着干。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不管遇到什么坎坷,他从不曾抱怨。
有一年妻子和小儿子同时生病住院,需要李化武的照顾。就在同时,大队支部书记查出患病,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需要到绵阳医治。李化武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毅然决定陪同支部书记去绵阳就医。办理入院时,医院要求交一百斤粮票,李化武连夜搭乘火车返回广元借粮票,又马不停蹄回到医院,给支部书记办理入院手续。安顿好病人,他这才赶回去照顾妻儿。他说:“妻儿需要我的肩膀,人民更需要我的脊梁。”别人的困难,他从来都倾尽所有。哪家有了家庭矛盾纠纷,他都主动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于他的公正和热心,有利地调节了当地的干群关系。
1991年,李化武搬到广元,广元市民政局为他协调了一套廉租房,安排在一楼,方便他行动。他了解到家住七楼的一位老干部,上楼也很吃力,李化武果断同这位老干部换了房子,自己去住七楼。有人说他傻,可又拿他没办法,因为他们知道,李化武心里永远想着别人。也正因为这样,他得到了所有人的信任与尊重。
一声“到”,一生到。绿色军营教给李化武的不仅仅是服从,更是坚定的信仰。面对别人的称赞,李化武总是说:“党员就该这样干。”
驰骋征程未下鞍,义务宣讲数十年
1966年起,李化武先后在达州、绵阳、成都、广元等地的部队、厂矿、学校等作巡回报告100余场。他作的题为《立志做最坚强的人》的报告,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成为那个独特年代的人生坐标和精神旗帜。
2019年以来,李化武作为义务宣讲员,先后在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小学、昭化职中等学校,市电视台、市天然气公司、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和区教育局等单位作公益报告30余场。他的经历感人肺腑,又贴合时代气息,演讲时总能引发听众共鸣,掌声经久不息。
2020年秋季,元坝中学新生接受军训时,不少学生抱怨不已,87岁的李化武顶着烈日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励他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
此外,李化武还积极参与退役士兵适应性技能培训,以切身经历鼓励学员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尽快融入新的社会生活。2021年6月29日,广元市昭化区举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大会,李化武被授予“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李化武说,他要继续当好党的宣讲员,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责任编辑:贺子桓 朱鸿瑜)
来源:四川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