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中:台式民主乱不乱?(图)

发布时间:2010-10-15 00:31 | 来源:南都周刊 2010-9-26 22:31:31 | 查看:975次

  说台湾民主化带来“乱”,是基于一个前提:台湾在政治转型以前很“静”,很有秩序,而且只要维持原来的威权体制,还会继续“静”下去。这个前提,根本不存在,不是事实。

  两岸议题 | 杨伟中

杨伟中,台湾记协主席

  “台湾民主很乱”,是很多大陆民众的看法。这个看法,往往来自央视四套的《海峡两岸》节目:立法院打架、陈水扁贪腐、蓝绿恶斗等等。龙应台8月1日在北大的演讲,特别谈了这个问题。她说,台湾民主的“乱”,不是乱,是必上的课。而且“表面上台湾被撕裂得很严重,但不要被这个表面骗了”,不管是蓝是绿,台湾社会存在非常结实的共识,比如要监督公权力和资本权力。

  不过,龙应台对“台湾民主很乱”的解释,似乎说服力不够。在海外华文评论界有一定知名度的“加拿大资深媒体人、温哥华M频道节目主持人,《亚洲周刊》特约记者”丁果,在《亚洲周刊》撰文批评龙应台简化和神化了台湾民主,合理化台湾民主的乱象,有为台湾涂脂抹粉之嫌。丁果认为这会误导中国大陆的精英,以为民主化的转型,必须经历“痛苦”的台湾式的乱象,这“反而给了统治者拒绝民主的借口”。丁果说得斩钉截铁:在中国大陆,“不要台湾那样的民主”成了许多民众的共识。

  龙应台和丁果,一来一往,显然是“鸡同鸭讲”,无法对话。其实,说台湾民主化带来“乱”,是基于一个前提:台湾在政治转型以前很“静”,很有秩序,而且只要维持原来的威权体制,还会继续“静”下去。这个前提,根本不存在,不是事实。

  一名海外归国学人,被情治机关约谈后陈尸校园;一位反对派领袖入狱后,老母女儿惨遭杀害;一个文人,写了本领导人的传记,最后被黑道杀手跨海枪决。这样的政治,乱不乱?

  或许你会说,这是极少数人的遭遇,只要我们安分守己,就会平安。但是,你家中摆了“马克·吐温”、“马克斯·韦伯”的书籍,可能会被特务认为你参与了马克思读书会;你得罪了长官,可能会被诬指为匪谍,送到绿岛;你发了些牢骚,或许竟会“涉嫌叛乱”;家中男孩去当兵,没准落个“意外死亡”。这是乱世,还是盛世?

  或许你会说,至少社会秩序是稳定的。然而,乘车买票不排队,行人随地吐痰便溺丢垃圾;看病、入学、求职、去官府办事,人人绞尽脑汁走后门;违章建筑到处盖,违规摊贩到处设。一位外国留学生投书媒体,痛陈在台湾的中国人“有人情味而没有公德心”,没有法治观念。20多年后,解严前夕,龙应台在《野火集》中还在说:“台北是我所见最缺乏气质、最丑陋、最杂乱的都市”,“充满暴戾与怨气”。当法律制定时缺乏真正民主程序,且权贵不守法、执法者枉法,又有多少人愿意真诚响应政府号召的守法、守秩序?

  有人说,解除戒严、开放集会游行,街头运动层出不穷,这还不够乱?其实,当工厂乱排放污染,法官和警察乱冤枉好人,政府以建设之名乱拆店铺房屋,忍无可忍的民众早在戒严时期就开始“自力救济”,围官署,堵工厂。追根究底,“维权”的民众究竟是乱源,还是受害者?

  台湾当局喊了几十年的“安定中求进步”,的确台湾经济进步了,不过是以牺牲环境和农工为代价,至于安定,并没有真的实现,至少国民党的统治是越来越不安定。至迟到1970年代,就有党内改革派人士出来说应该换个思维—“在进步中求安定”,希望当局广开言路,保障民权,厉行改革,消解民怨,而非一味高压,片面强调维稳,如此政治社会才能真安定。几十年后,回顾这段历史,两种思维,孰对孰错,应有定论。

  如今的台湾,政治的确未臻完善,有钱者掌实权,有权者易攒钱,这个资本主义金权政治的游戏正热烈地玩着,政党恶斗依然,政客口水乱喷,也都是大问题。不过,公权力可能很无能,又或者有时会显露它的霸道,社会不公不义的事情还是不断发生。然而,当你在媒体上看到这些乱象时,大概可以肯定会有一些人正在或即将关注此事,他们可能是一个小小的民间团体、一群志工,可能没钱没资源没太多话语权,但只要持续努力,他们关注的问题多少会得到一些改进,也不会有公权力敢出来剿灭他们。

  又或者,你在电视上看到党派互骂、立委打架,看到政客或作秀或颟顸或傲慢的丑态,你可能对此极度厌恶,不过,在绝大多数时候,你只要关上电视,照样可过自己的生活,不用担心公权力从你家后门溜进来,甚至从大门堂登入室,破坏你平凡的人生路。

  这或许也算是台湾民主小小的成就,也可以是未来再前进的基础。而这小小的成就,是我们用十几年的“民主之乱”换来的。若你问我,我会说,比起那威权高压下勉强制造出来的安定假象,付出这点代价,算不了什么。

(责任编辑:张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