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18 22:0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1月18日 08 版 | 查看:946次
阿依邓身披伪装衣,正在进行反器材狙击步枪隐蔽射击。张永进/摄
阿依邓(左二)和队员一起进行现地核查,展开战术分析作业。常宇宇/摄
扫一扫 看视频
第一眼见到新疆军区某特战旅特种技术队队长阿依邓·吐尔逊别克时,四级军士长武峰就知道,他“是个天生当特种兵的料”。
来自哈萨克族的阿依邓有着1米88的大高个儿,皮肤被晒成典型的高原红,走起路来脚下生风。一身迷彩服下,23处伤疤见证着这位特战精兵的勇气与血性。他最近一次受伤是在右手手腕,那是去年的一场演练,阿依邓带头冲锋,直到任务结束后才发现右手手腕骨折,身上多处肌肉损伤。
入伍13年,阿依邓9次参加各级比武夺冠,先后13次圆满完成“狙击边界”国际军事比赛、中巴“勇士”系列驻训联演等大项任务,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然而在这位“天山雄鹰”眼中,诸多荣誉只是起点。
“特种兵的最高荣誉只有一个,就是在战场上取得胜利。”阿依邓说,“为了这个目标,我只有不断冲锋、再冲锋。”
从标兵连长到特战精兵
与身边的战友相比,阿依邓的特战生涯并不算长。他30岁才开始踏入特战领域,用武峰的话来说,“阿依邓在这一专业是个大龄‘新兵’”。
2014年年底,已经在步兵连当了3年连长的阿依邓得到消息,某特战旅在新疆军区范围内抽调骨干,组织特战集训。从小向往战场的他感觉热血一下被“点燃”了,立刻递交报名申请。
“这种集训任务可不简单,很苦很累还可能有危险,你行不行?”上级领导问他。阿依邓没有犹豫,拍着胸脯保证,“这有啥不行,我就喜欢挑战!”
于是,这位年近30岁的“标兵连长”从这一天起,变成了一名普通的特战队员。伞降、攀登、轻武器射击……特战课目从头学起,一切重新开始。
比阿依邓小6岁的武峰在那时候与他相识。在武峰看来,这个“大有前途”的连长作了个“傻瓜”决定。“放着好好的连长不做,这个年纪又跑来当特战队员,真是不可思议。”他曾感叹。
但很快,阿依邓的刻苦就让武峰忘记了他们之间的年龄差。学习轻武器射击,动作不明白的地方,阿依邓便缠着教员一遍遍询问,有时还来请教武峰。别人休息的时候装备空出,阿依邓会抓紧“抢占”,自我加练。
攀登课目是阿依邓感觉最难啃的“硬骨头”,背着超过15公斤的背囊爬上10米高的绳索,对于一名“老兵”而言是不小的挑战。为了尽快跟上战友们的进度,阿依邓每天午休时加练。夏天的新疆室外温度高达40摄氏度,阿依邓的作训服不一会儿就被汗水浸透,双手则磨出血泡,“长了烂,烂了再长”。
“没有与生俱来的强者。大家都是练出来的,我为什么不行?”阿依邓坦言,他也曾因为成绩落后感到失落,但心里“就是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想要证明自己”。
半年时间里,阿依邓的手上总是缠着绷带,血痂最终变成了老茧。他坚持每天加练,还制订了一套“5+”训练目标,即“多一次攀登、多练一次据枪、多学一个战例、多跑一公里、多训一小时”。
很快,阿依邓的成绩从及格提升到优秀。后来,他成了集训队的“小教员”,队友们有什么问题,他会主动帮忙讲解演示。
“他的拼劲儿常常让人忘记了他的年龄。看到他,就会明白一个敢打敢冲的特种兵该是什么样子。”武峰说。
武峰忘不了,一次军区组织七昼夜地狱魔鬼周极限训练,不少特战老兵都望而却步,阿依邓却第一个报名参加。气温降至冰点的深夜,作为保障人员的武峰穿着厚厚的军大衣,阿依邓却光着膀子,直接趴在刺骨的冰水里,嘴唇冻得发紫。
那一刻武峰感到眼眶一阵酸涩。“眼前看到的就是一位真正的特战队员,为了完成任务不惜一切代价。”武峰从心底认定,“他就是我值得生死相托的战友。”
从训练场走向战场
成为特战队员后,阿依邓是出了名的“能折腾”“胆子大”。去年,阿依邓带红方特战队员赴雪域高原进行实兵对抗演练。演练途中,阿依邓突然收到导调信息,“蓝军夜间偷袭,红方指挥员意外‘受伤’,必须立刻送去抢救,否则将有生命危险。”
阿依邓立刻带队出发,陌生地域里地形复杂,阿依邓走在最前面探路。护送转移途中,他们遇到一条近20米宽的季节性河流,水深情况不了解。时间紧迫,阿依邓第一个跳进水中,冰冷刺骨的河水瞬间没过他的腰部。
确认水深后,阿依邓带领队员迅速渡河。那一晚,指挥员被顺利后送,“抢救”成功,阿依邓自己却因为在探路时不慎滑倒,造成右臂受伤。
“打仗难免要受伤,这没有什么。要想将来在战场上取胜,训练中就必须要对自己狠一点!”阿依邓说,如今,他的身上有大大小小23处伤疤,大多是成为特战队员后留下的。
在阿依邓看来,“战场离训练场并不遥远”。“时刻有作战的意识,把每一次训练当打仗,才能练出真本事,确保需要的时候冲得上、打得赢。”
成为特战旅特种技术队队长后,每次队里组织拉练,出发前,阿依邓都要一一检查装备,包括水壶里的水有没有装满、能不能喝,他都要亲自确认。
随行的野战帐篷则要检查到组装零件。每个帐篷的门能不能打开,支撑杆会不会被风吹歪,他都要一一看过。“地处边疆,我们随时可能去沙漠、高原执行任务,战士们的水壶里有没有水、住的帐篷漏不漏风,这些小事都可能决定任务的成败。”
为了让队员们适应各类恶劣环境,阿依邓想了不少办法。他在队里定期组织高原拉练,最远的一次,他们在海拔超过4500米的雪域高原徒步行军近70公里,其间穿插多课目考核,以此模拟高原地区长途作战任务。
那是武峰经历的“最艰难”的一次拉练。他记得阿依邓让小队每人除了原有装备,又多背了5公斤炸药,为的是“万一需要单兵作战,每个人都可以单独进行爆破”。
队员们在高原上走了一天一夜。到了晚上,寒冷、缺氧让所有人都筋疲力尽,阿依邓却不见疲态。他一直走在最前面开路,大声为战友加油鼓劲儿。有谁累了困了,阿依邓会主动帮忙分担重量,他一次次架起战友,终于带领大家完成了挑战。
“任务途中会抱怨他,这么狠,‘没人性’。但任务结束,大家都由衷地感谢他。”武峰说,“训练中经历过了,今后心里就有底了。有时候不逼自己一把,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为了适应各种野外条件下作战,阿依邓还带头研究起新战法。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他开始“玩儿”起无人机,创造性地提出用无人机吊起炸药,远程遥控进行爆破。既能提高在陌生地域快速准备爆破的效率,还能避免人员受伤。
阿依邓找来摩托车的遥控钥匙,通过自学将它改装,与无人机操纵系统进行连接。此外,他还尝试用暖壶、电话等30多种日常用品制作简易爆破装置,通过手机遥控爆炸。
“在野外环境下,有时候就需要就地取材。一个水壶、一截雷管,只要掌握方法,都可以成为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阿依邓说。
今年夏天的一次集训中,阿依邓首次试验无人机遥控爆破。通过自己改装连接的遥控器,阿依邓操纵无人机降落在指定位置,对任务目标实施精准打击,一次便取得了成功。巨大的爆炸声过后,完好无损的无人机再次升空折返,阿依邓激动地和战友们拥抱在一起。
“训练场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有可能在实战中发挥重要作用。”阿依邓认真地说,“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战场上的胜利!”
从指挥员到“领路人”
在阿依邓看来,实操的进步离不开理论的积累与经验的总结,战场胜利的背后,是战术战法的深入研究。为此,阿依邓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搜集外军战例和新出版的各类战术战法教材,及时整理分析,归纳成自己的训练经验。
“现代战争不仅要技术过硬,还需要头脑制胜。要主动去研究战争,适应现代战场。”阿依邓解释,“技能上的进步离不开思维的转变。不但要能冲,更要知道怎么冲。”
一些外文图书买不到,阿依邓就想办法联系部队院校去借,“找了不少关系”。为了看懂外文书籍,他利用空闲时间自学外语,如今已能熟练掌握5种语言。
自2015年起,阿依邓连续4年参加中巴“勇士”系列驻训联演任务,在巴基斯坦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真实战例,也成了阿依邓“取经的富矿”。
阿依邓记得,一次与外军的交流中,听到一支特战小队任务失败的战例。那次任务中,外军特战队员计划爆破后突入房屋,但爆破手忽视了对墙体承重的预判,导致炸药爆炸后整个房屋坍塌,外军特战小队全部被压在废墟下。回来后,阿依邓总结经验,在特种技术队组织训练时提出爆破手不但要学会计算炸药数量,还要研究各类墙体、建筑材料的特性,以此规避风险。
为了更准确地记录真实战例,每次出国时,阿依邓都要随身携带一部相机。看到外军作战的场景或视频,阿依邓便随时记录下来。
回国后,阿依邓会根据联演联训的经历总结经验,形成书面材料,与战友们分享讨论。除了分析外军战例,他还找来队里各专业骨干,结合自身实际,抽丝剥茧地探寻适用于国内训练的有效战法。4年下来,阿依邓的笔记攒了十几本。
今年,阿依邓的总结材料派上了“大用场”。他与特种作战学院专家合作,联合编写了一本名为《联合特种作战基本技能》的专著,已被列为全军特种部队训练大纲指导教材。结合荒漠地形条件下野战生存组织难度大的问题,阿依邓又根据参加各级比武竞赛经验和日常训练心得,钻研部队野外生存训练技巧,梳理总结出一套现实可行的训练方法,如今已在全旅推广。
在阿依邓心中,一名合格指挥员不能满足于个人技能的提升,“你要带领一支队伍共同提高,就要把好的经验做法传达给大家,带领大家共同取得胜利。”
作为旅里的“先锋部队”,阿依邓所在的特种技术队时常担负全旅的教学任务与组织集训任务。为此,阿依邓要求队中每个专业都要制作一套精品教案,幻灯片、照片、小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都要用到。
三级军士长黎定波是侦察专业,过去他只会用电脑进行专业操作,对制作幻灯片和修图一窍不通。阿依邓知道后,主动找上门去帮忙教学。教案做出来后,阿依邓第一个观看,又根据自身学习体会提出意见,与黎定波共同修改。
黎定波看到自己的教案被阿依邓密密麻麻做满了批注,“那一刻深受触动,你能深切感受到,他不只是为了让别人学会,更是真正想要教好别人,把好的经验方法传递给更多人。”
阿依邓还鼓励黎定波在侦察专业上进行创新。作为从事这一专业10余年的老兵,起初黎定波觉得“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没什么发挥余地”,但阿依邓不同意。
“每一次任务的背后,都应该有经验方法的总结。你的一点进步,将来就可能帮助别人在这个专业上前进一大步。”阿依邓对他说。
在阿依邓的鼓励、帮助下,黎定波结合多年训练任务经验,于2018年起开始研究边境侦察的信息传播问题。他发现,在边境地区常常发生因地形复杂导致信号无法传输,出现“情况侦察到了,信息却发不出去”的问题。为此,他研究了好几种天线架设的方法,并向厂家提出生产意见。如今,和阿依邓商量后,他也打算“进军”无人机领域,尝试操纵无人机搭设天线。
“他就像一个领路人,不但带着我们打仗,而且告诉我们该怎么打仗。”黎定波说,一看到阿依邓,执行任务心里就有底气。
但阿依邓并不满足于此,时至今日,他仍然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训练中的本领还能再升级,战术战法还能再创新。要永不知足,才能一直保持拼劲儿。”
哈萨克族人崇尚雄鹰,在阿依邓心中,他希望自己能像天山上的雄鹰一样,“永远瞄向更高更远的天空,永远振翅高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黄宗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