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13 22:0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8月 | 查看:916次
人物故事:
周天池,男,1931年10月生,贵州省遵义市铁合金厂离休干部。
1931年,周天池出生在安徽省巢湖市,1938年随父母逃难到湖南再至重庆,1946年去了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周天池成为西进入黔干部中的一员,进入了遵义铁合金厂工作。周天池在单位无论从事何种工种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还考取了“经济师”的职称。周天池时刻保持军人本色,始终牢记军人的优良传统,把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带到他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退伍不褪色,铁血铸军魂,在工作的几十年中,他每天都是早来晚走,经党加班加点,别人干不了的活他干,工作中坚持原则、勇挑重担,在艰苦的岗位上无怨无悔的付出。他用军人特有的人格魅力,践行劳模工匠精神,影响和带动了他身边工作的同事。周天池工作几十年来,获取了数十个“优秀职工”“优秀干部”等光荣称号。
周天池在生活中勤俭节约,含辛茹苦养育了四个儿女,经常用省下的钱对身边的困难职工进行经济上的帮助。老人1991年离休后,每天还义务打扫居民楼道,除此之外便是读书、看报、看电视等。2005年的一天,老人看电视上报道贫困山区学生不仅上学困难,有的连每月18元的生活费也交不起,这些贫困的孩子因家庭经济拮据而过早地承受着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在求学的道路中艰难前行。为了帮助那些想读书、爱读书的贫困农村学子完成学业,周天池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在经济上捐助贫困学生。他怀着忐忑的心和老伴商量,没想到老伴极力支持。老两口协商后,找到共青团遵义市委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办理了捐助手续,然后拿出省吃俭用的500块钱,虽然不多,但已经是周天池每月退休金不到1000元的一大部分了。第一次捐助让周天池仿佛听见了失学儿童重新进入教室后传来的读书声,这“声音”也让老人心情无比舒畅!感慨后,老人想到还有无数的孩子怀着期盼读书的心。想到这些,老人决定:将继续捐助!此后,老人就成了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常客”,每年3月、9月开学时,他都会到团市委捐款。2008年老伴去世了,他便一个人坚守着两人的决定。随着退休金的增长,捐助金额也从当初的每次500元到现在的每次5000元。随着年龄的增长,捐赠方式从一开始的辗转几次公交车现场捐款到如今每年如约而至的邮政汇款单捐款。
十多年来,每次捐款,他都一个人出门乘坐8路公交车到丁字口,再转乘6路公交车到厦门路团市委,而他的行为,家人并不知道。不过,老人从不认为他做了多么伟大的事,甚至都不愿意提及,他认为自己的捐助是微不足道的。
随着年龄增大,老人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出门捐款也有些吃力,但他表示就算走不动了也会坚持下去:“如果我走不动了,可以邮寄,也可以请他们上门来拿,还可以让我的儿子去捐。只要我还在,就会坚持捐助下去。”从2018年起,老人便通过邮寄汇款单的方式来进行捐赠,他的汇款单总是会在每年的3月和9月如期而至。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可坚持十几年不间断地做这件好事,却很难。周天池做到了,从2005年到现在,16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资助贫困学生。
如今,周天池资助的贫困学生遍布了偏远山区的好多地方,有的已学有所成,有的工作在大江南北,有的正在大学苦修学业成绩优异。16年来,周天池老人累计为偏远山区的贫困学生捐助达12万余元。
“认真做事,好好做人。”是周天池对受资助孩子们唯一的要求。在周天池无私援助下,不少孩子用自己的努力摆脱了贫困,不少孩子更是在一线城市找到了优秀的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
孩子们也不忘周天池爷爷的资助,平时电话、信件不断,每逢过年过节都要从五湖四海赶回来,看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老爷爷。一些孩子甚至还想着用物质回报周天池爷爷,但都被周天池婉言谢绝。他说,助学不图回报,如果你们真的心怀感恩,那就用你们的力量,继续将爱心传递下去。
来源:贵州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