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兵王” ——记战略支援部队某部技师高玉华

发布时间:2021-08-20 12:3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8月20日 03 版 | 查看:818次

第一次看高玉华拆组柴油机的人,往往看一会儿就会流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一台柴油机几千个零件在他手里似乎都拥有自己的“姓名”,即使是外形相似的螺丝、密封环,他都能准确地记住它们原本的位置,并且熟练地进行拆卸和组装,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

  战略支援部队某大队一中队四队技师高玉华在部队里是个“名人”,从军32年,靠着一手精湛的机械修理手艺赢得了“兵王”的称号——他精通50余种装备的操作维修,发明了气门拆卸工具、汽缸套安装专用工具等20余件(套),总结“耳听判断油机故障”等机械设备维修经验10余条……不久前,他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评为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之一。

  他对“名”有自己的看法:“名”字一“夕”添一“口”,意思是,名气都是挂在嘴上的,一朝一夕都可能变成浮云,老老实实当个好兵才是真。

  这位“兵王”为人随和,1米75的个头,皮肤黝黑。最引人注意的是他身上的味道,经年累月的机械修理,让他身上总有股淡淡的柴油味儿,“洗几遍澡也去不掉,手上的油垢用刷子都刷不干净”。每次修理完机械,到吃饭时,他都会有意避开战友,独自找一个角落,“怕影响他们的食欲”。

  高玉华早已习惯了与油垢相处的日子,“干修理的,这些是避免不了的”。大型机械的修理往往耗时长,他有时一天都会泡在油和水里,“衣服被浸透,解放鞋像船一样是常事”。他最怕的是在修理时不小心划破手,油会顺着伤口流进去,又疼又难清理。

  32年来,他几乎天天都在和各种机械打交道,他试图去了解这些机械身上每个零件的作用。遇到修理难题时,他会跑各种修理厂,向老师傅请教,找各种相关的书看,再找机械一遍遍试验。他对柴油机的零部件如数家珍,不同的部件需要用不同的力度安装,否则就容易损毁。

  “爱护机器的零部件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高玉华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需要保养的机械,他除了手在动,身体则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眼睛都不怎么眨,极为仔细和专注。

  高玉华用了近30年,才练就了“耳听判断油机故障”的能力。比如,柴油机发动后,如果发出“嘀嗒、嘀嗒”清脆的撞击声,很可能是气门间隙过大,那就会导致发动机动力不足,机械作业时没有力量。

  慢慢地,他把自己修理机械的这些经验和技巧汇编成册,传授给战友们,也发明了一些工具来提高机械维修拆解的效率。针对单位机械型号老、故障多的特点,他坚持每年对机械设备进行一次普遍“巡诊”,平均每年维修机械60余台次,每年为部队节约经费300多万元。

  不过,战友眼中的“兵王”在家人面前却总有些底气不足。

  由于部队的特殊性,高玉华常年在深山里工作,妻子杨军华和他从1998年结婚至今,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两年。儿子刚出生时,高玉华见过他一面,等第二次再见时,儿子已经两岁多了。

  杨军华回忆,有一年,适逢中秋节丈夫休假,一家三口第一次一起过节。刚坐下准备吃饭,丈夫就接到单位的电话,说设备故障需要他返队,但也没有明确设定时间。妻子想让他吃完饭再去,但高玉华“就是吃不下”,于是,他当即就起程赶回了单位。

  这些年,杨军华几乎是独自撑着整个家的,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不觉得有什么,遇上孩子生病、自己做手术时,就觉得日子艰难,但最后还是挺过来了。她说:“既然选择当军嫂,有山靠山,无山自担。”

  其实,高玉华早就可以退役了,一次次留队是因为单位的挽留,更是因为对军营的热爱。有人曾开高薪邀请高玉华到修理厂工作,他不愿意离开。他觉得军营就是他的家。

  高玉华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他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一句话:一辈子真的很短,短到只能干好一件事。一辈子真的很长,长到任何时候都不能选择将就。他说,自己扎在大山里,就不想挪动了。

  后来,家人逐渐理解了他,儿子长大后更视父亲为“英雄”。杨军华现在只有一个愿望:等“兵王”退休后,两人能像正常家庭一样生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通讯员 陈兵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