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14 20:0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7月 | 查看:674次
人物故事:
匡安亮,男,出生于1970年2月,中共党员,铜梁区蒲吕街道大坪社区平安员。
平凡岗位践初心,火海救人传佳话
2020年,铜梁区整合资源,将城区城管协管员、综治巡逻员、专职网格员、禁毒社工、驻所调解员、司法协管员、市场协管员等7支队伍人员整合为平安员,负责收录网格信息,巡查发现、及时制止、妥善处置涉及市容市貌、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等不安全因素,帮扶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扶和管控,做好疫情防控、防范电信诈骗宣传等工作。
在铜梁区蒲吕街道停车场,51岁的平安员匡安亮正在指挥着车辆的停靠。“老匡为救人差点把命丢了,病情刚有好转,就急忙忙跑出来上班,太感人了。”几位居民投去了赞许的眼光。“没事。现在正是停车高峰,待这会忙过了,就回医院去。”匡安亮丢下一句话,仍然聚精会神指挥着车辆。
两入火海勇救人
今年3月6日,时值周六,匡安亮在家休息,读大学的小儿子也刚好在家。上午9时许,匡安亮突然闻到一股焦糊味。“这味从哪里来的,莫非是什么东西烧起来了。”身为平安员的职责敏感让他马上警觉起来,他迅速查看自家厨房并排除了自家起火的情况。顺着焦糊味四处寻找起火来源,他发现楼下窗户黑烟滚滚。
“不好!楼下有情况。”他和儿子立即转身出门,几个大跨步冲到楼下门前。“砰砰砰!”用力敲门,没有人应。使劲推门,门被锁着。情急之下,匡安亮在拨打报警电话的同时,和儿子用肩膀合力撞开了房门。撞开房门,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客厅里燃起了明火,滚滚浓烟在屋里弥漫,匡安亮用衣袖捂着口鼻在黑烟缭绕的屋内四处寻找,发现一名老人昏倒在床,他和儿子赶紧合力将老人抬出屋外。
随即,匡安亮再次返回屋内灭火,经过奋力扑打,火势得到了控制,但因为他在救人灭火过程中吸入了过多浓烟,昏倒在地。瞧见火势的社区干部、当地群众也很快赶到了起火现场,将火扑灭,并将昏迷的匡安亮及老人迅速送往医院。
事后得知,楼下老人独自在家,起火的原因是家中老式影碟机发生线路故障,从而引发了火灾。“要不是匡队长救援及时,不但我老父将葬身火海,还将殃及整栋楼层。”事后,老人的儿子将一面绣有“临危救人,一心为民”的锦旗送到了匡安亮家中,并执意拿出5000元现金用于恢复身体。
“我是社区的平安员,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的责任。这笔钱,我不能收。”正在医院治疗的匡安亮婉言谢绝了。在医疗条件较好的区医院刚住院3天,匡安亮就不听医生劝阻,执意出院回到蒲吕街道卫生院治疗。“我是中队长,好多的事需要我去安排。在蒲吕卫生院治疗,离家近,也好料理些工作。”他说。每天,他输完液就回到街头,巡护在车站、市场、街市,尽心尽职做好市政管理工作。
“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我还是会第一时间冲上去,我是一名党员,党员就要做出样子,干出点名堂。市民们不要把过多的杂物等堆积在家,这样容易引发火灾,同时老式电器也要注意检查,用电时务必谨慎小心,家中一定要注意消防安全。”匡安亮说。
尽职尽责护平安
2013年,匡安亮被蒲吕街道聘为合同工,先后干过消防、路政、市政、环卫、综治等工作。由于工作出色,2013年,他被提拔为市政大队中队长。职位变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要求别人做的,首先自已要带头做好。他严于律己,兢兢业业,赢得了组织的肯定和同事的尊重。
10年前的一天,几个小孩在池塘边嬉戏、钓虾,一个小孩不慎掉入池塘里,情形万分危险。正巧路过池塘的匡安亮听到呼救声,二话不说就跳下池塘奋力救起小孩,并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由于抢救及时,小孩最终转危为安。
2014年,蒲吕街道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征地拆迁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匡安亮主动挑起了工作重担。他每天早出晚归走进一户户居民和村民家中,用政策和道理说服群众,用真情感动群众,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被评为先进个人。
“老匡事事服从组织安排,从不讲价钱,干任何事都带头干,并且力求干好,做出成绩,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街道党工委书记唐健说。
2019年清明节,刚端起盒饭的匡安亮得知山上发生火情,他立马放下饭盒,连走带跑赶往现场,和干部群众一起奋战一个多小时。刚把山火扑灭,人和场一家民营企业又发生了火灾,匡安亮和同事们又马不停蹄赶往起火现场。直至扑灭了最后一丝火星,匡安亮才像垮了架似的累坐在地上。
心系家乡助脱贫
2006年,匡安亮带上一家6口随三峡移民落户到铜梁蒲吕大坪村。老匡为了家庭生计一天奔波在外,妻子每天忙碌家里的农活,还要照顾4个孩子,生活辛苦而又满足。勤劳苦干、任劳任怨的老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了移民学习的榜样,也赢得了乡邻的一致好评。
身在铜梁第二故乡,不忘家乡养育之恩。匡安亮的老家在国家级贫困县——巫山县下辖的大溪乡沙落村。2014年,回到老家访亲的匡安亮见到村里吃水困难,毅然捐出积攒的3万元资助村里改水,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虽然孩子在上学,妻子也没有工作,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看到老家村里的乡亲还在为吃水发愁,心里总不是滋味,就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钱捐了出去。”匡安亮说。
来源:重庆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