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14 11:2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7月 | 查看:754次
人物故事:
郭德刚,男,1951年1月生,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鲁班街道隆堡社区居民。
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郭德刚被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守陵人刘付昌义务守陵27载的故事感动,于是萌生了参与守护烈士英灵的想法。1999年,郭德刚主动向民政部门申请,同刘付昌老人一起为烈士守陵。2016年,因刘付昌老人年事过高,不能继续守陵,便将守陵重任交给郭德刚,并嘱咐他把烈士守护好。自那时起,郭德刚立下承诺:“一定把这份坚守接力下去!”自守陵以来,他每天6点准时起床,打扫陵园、擦拭墓碑、管护绿植,8点准时开园、登记入园信息……他还主动向前往参观的游客讲述那段历史,让更多人了解红色故事,记住这些红军烈士。
时光回溯,1935年春天,“鲁班场战斗”虽然为红军第三次渡过赤水河、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铺平了胜利道路,但红军也付出较大伤亡代价。1953年,仁怀县人民政府在鲁班场宴家堡修建红军烈士公墓,集中安葬146名红军烈士遗骸。1967年改建为有墓坊的陵墓。
刘付昌于1948年随原部队起义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1955年退役回乡,在鲁班区小水乡担任武装干事,后到鲁班公社担任武装部长。为不给组织添麻烦,刘付昌辞去武装部长职务,回到老家当起农民。1968年,组织上准备请他维修烈士陵园,守护烈士墓。征求意见时,刘付昌爽快回答:“我一定守好,守到老死!”
就为这句承诺,刘付昌一守就是50年。
郭德刚1973年1月应征入伍,1979年退伍回到家乡。退伍后,郭德刚总想找个适当的岗位,为党和国家工作,作贡献。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知道了刘付昌义务守护烈士陵园的故事,便萌生了守护烈士英灵的想法。1999年,郭德刚主动向民政部门申请,同刘付昌老人一起守护好烈士陵园。这一善举得到民政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郭德刚便加入了守陵人的队伍,成为鲁班烈士陵园的第二位守陵人,也是第二代守陵人。
起初,郭德刚对刘付昌的起早贪黑十分不解,认为不大的陵园不需要如此频繁的清扫。渐渐在刘付昌的影响和带动下,郭德刚明白了那份虔诚的含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郭德刚很快适应了守陵人的生活,也逐渐加深了对红军烈士们的特殊感情。此后,两代守陵人相依相伴,打扫陵墓、擦拭墓碑、扶植花草、讲述历史……他们用守陵人的诚实、用对英烈的崇敬、用为党工作的忠诚,将一桩桩、一件件枯燥的工作演绎得庄严、崇高。
“我老家就在白家坳后面,当地老人和我爷爷,都曾目睹红军血战鲁班场,战役结束后还帮忙掩埋红军遗体……”郭德刚对这场在红军长征途中,特殊的成功战例记忆犹新。“爷爷生前多次告诉我,心中要永远对这些先烈怀有崇敬之心。”
鲁班场红军烈士陵园占地6300平方米、共计95级台阶,每天打扫下来至少要三四个小时。在郭德刚的储物室存放着七八种不同样式的扫把,他说要把卫生打扫干净,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类型的扫把,一年打扫下来,大概要用坏至少80余把。但他从没觉得累,他说因为有红军烈士们的护佑,自己的身体反而比以前更好了,打扫完卫生感觉“神清气爽”。
2018年7月,刘付昌老人去世,享年96岁,他用50年的时间践行了“守到死”的承诺。临走时对郭德刚千叮咛万嘱咐,希望他把陵园的烈士守护好。其时已经65岁的郭德刚十分悲痛,承诺一定会把这份坚守接力下去。
郭德刚每天6点起床后就开始工作,把陵园打扫得一尘不染,将烈士墓碑拜台上群众敬献的花圈、鲜花等祭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将墓碑擦拭得干干净净,8点准时开园、登记入园信息,无偿给前来祭扫的人员讲述鲁班场战斗,讲述长眠于此的英烈故事。
“没有这些烈士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已到古稀之年的郭德刚表示,他将会继续守好烈士陵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直到自己干不动那天。
鲁班场战斗是郭德刚这辈子最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是让他感触最深的故事,“鲁班场一战,红军共牺牲480余人,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愿意守陵到现在,我要把红军精神守护下去、传承下去。”
几十年来,两代守陵人习惯了人来人往,平日来这里参观陵园和悼念英烈的人络绎不绝,对这些祭拜者,他俩都会热情接待,向他们讲述这场战斗的故事。他们希望,所有的革命烈士忠魂,都能得到安放和守护,也希望前来瞻仰革命烈士的人员,能够铭记党的光辉历程,守好“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几十年来,没有丰厚待遇,只有起早贪黑,两代守陵人始终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坚守在鲁班场红军烈士陵园,诠释了守陵人诚实守信的初心与使命。
来源:贵州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