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9-15 07:05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年09月07日 08:04 | 查看:1024次
江苏常熟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中国好人网配图)
个头儿不高,黑黑瘦瘦,总穿着双布鞋,每天要到村里走上一圈,查看每个角落,遇到村民,总是一脸谦和真诚的笑,这就是江苏常熟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让这位自称“蒋巷村大伙计”的共产党员,四十四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
苦与乐——
“看到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环境越来越优美,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1966年,23岁的常德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认为,‘入了党、当了干部,是党组织和群众给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数十年来,常德盛始终把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和疾苦,看做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作为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终生奋斗的使命。
“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在常德盛的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在一起拟订了改变蒋巷村穷乡僻壤、穷山恶水面貌的计划,开始了大办农业的艰苦奋斗历程。常德盛个子不高,可干活不落后,挑担不比别人少。白天,他和村民一起干,晚上检查进度和质量,凭着一根扁担两只筐,治水改土、开挖河道、通畅水流。有一年的春节,正是平整土地最紧张的时候,常德盛大年初一凌晨4点就起床挑土。村民发现后,也纷纷跟着下田忙碌。这个春节,全村人没有休息一天。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常德盛带领村民,不仅把1700亩土地抬高了1米,还成功改良了土壤,把全村农田建成田林路沟渠站配套,田块成方,树木成行,沟渠成网,土壤肥沃,生态优良,水泥道路通畅的高产稳产吨粮田。早在1979年,蒋巷村的水稻单产就超过千斤,最高亩产达到650多公斤。看着一颗颗饱满的稻米入仓,看着村民得到一年比一年好的收成,常德盛乐开了花。
“无论在什么年代,当干部都要以身作则,‘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干部看支部’,我们共产党员就是要坚持‘将领兵’、‘跟我上’的精神,无论什么事,只要干部带了头,群众就有劲头,就能一呼百应。”常德盛感慨地说,自己辛苦一点,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环境越来越优美,看到蓝图在他手里慢慢变成了现实,就是最大的幸福。
失与得——
“名利不要,要的是农民长期得到实惠,安居乐业,要的是蒋巷人对一个老党员的理解和认同”
如果按照名利来计算,常德盛可谓失去很多。
上世纪70年代初,上级组织选调常德盛参加县工作队,这是当干部的一个好台阶。但当时在蒋巷村,常德盛刚摸到发展门路,不舍得放弃,就没有去。
还有一次,乡里老书记调走,上级希望常德盛接手担任乡主要领导,征求意见时被他谢绝。当时蒋巷村的农业生产上来了,在全省有了影响,发展逐步上了轨道,常德盛想一心一意搞下去。
1986年之后,常德盛还当过任阳镇党委副书记和支塘镇党委副书记,都是兼职的。实际上,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蒋巷。最近几年,蒋巷村党支部改成了党委,但常德盛觉得,不管叫什么,为老百姓服务的本质不能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蒋巷村各项事业快步发展,支塘镇批准的考核报酬,常德盛只拿一个零头,近12年来,常德盛共计少拿128万元,更没法结算他经手接洽的业务费用,如果按百分比结算业务费用,常德盛一年落实项目几千万,几年下来,至少可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钱是不现实的,但是钻到钱眼里的干部是没有前途的。”常德盛说。
不仅如此,常德盛兼任常盛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期间,工资报酬只领取镇党委考核的那一份,比起一些企业副总甚至业务骨干,收入要少一大截。
企业改制,按照章程规定,常德盛是董事长、总经理,可以名正言顺地持大股,一夜之间他就可以变成千万富翁。但常德盛不愿意这样做,他把上千万的股权全部给了村里。
常德盛常说,干部的口袋装得满满的,还能为村民群众做事吗?“我不要股份,就行得正,站得直,我就可以为蒋巷做更大更多的事情。”
常德盛对自己的亲属要求也严格。“我从没得到过哥哥的特别关照。”弟弟常德茂说,他曾想做回收常盛集团钢板废料的生意,却被哥哥极力劝阻。常德盛的女婿在改制中没有得到任何照顾,气得自己出去办厂了。
很多人不理解,问常德盛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这也不要那也不要,到底图个啥?常德盛回答说,这些钱他不要,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他要的是农民长期得到实惠,安居乐业,要的是蒋巷人对一个老党员的理解和认同,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在生活上,我与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比,一直有一种满足感,而在工作上与先进单位比,我永远不满足。”
“三不原则”——
“定这些自律原则,是希望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和理解,让我做更多的为大家服务的事”
40多年的实践,让常德盛明白了一个深刻道理:既然做了党员,当了干部,就要准备着吃苦、奉献;要求别人做到的,必须自己先做到,需要群众出力,自己就一定要比群众多出力,先出力。
工作中,常德盛为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则”——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收礼,不吃请,不徇私。蒋巷村有180多户人家,今天这个结婚,明天那个上大学,都要设宴请客,少不了要请常德盛去喝喜酒,但常德盛只道喜祝贺,吃请一一谢绝。“因为我不愿意把有限的时间放在这个方面。”不吃请并不是不近人情。有村民知道常德盛有胃病,时常煮了米粥,见常德盛在他们家门口路过,就端出热气腾腾的一小碗给常德盛喝。那时候,常德盛就会毫不客气地接过喝下,觉得胃里很舒服,村民见了也开心。
后来村里经济条件好了,常德盛又定下了新“三不原则”——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坐高档轿车。他一心帮别人建房,自己的新房却是全村最后建的。前来干活的泥瓦匠们,有心让他家的生活条件好一些,就自作主张,把墙基向外扩大了几平方米。“超了、超了”,常德盛用脚一量就发现了:“村干部宅基不能超过125平方米。”可梁都上了,怎么办?锯短!已经上了房的木梁,硬生生锯掉了1米长。后来村里统一建农民别墅,186幢小洋房,户均一套,每幢建筑面积220平方米,造价30多万元,却只收取村民12.8万元,老房子还可以估价抵钱。而常德盛一家却没有要别墅。
进入新世纪以来,常德盛又定下了“三不原则”——一是职务不搞终身制;二是职位不搞世袭制,不传自己人,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三是村厂班子不搞家族制,企业领导岗位全部采用竞争上岗。
常德盛说:“我定这些自律原则,是希望全村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村里出台全村规划、实施行动时,就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和理解,让我做更多的为大家服务的事。”(本报记者 王伟健)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