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13 10:3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6月 | 查看:842次
人物故事:
朱世群,男,1978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合肥学院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副处级组织员,2018年4月至今担任瓦坊镇陡张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朱世群本是合肥学院的一名大学教师,但他毅然放弃繁华的城市生活,奔赴偏远乡村工作;他选择到贫困村担任选派第一书记,将双脚深深扎根在泥土中,把自己与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事业,忙碌的工作让他不能经常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可爱的儿子;他尽心尽力为村里办实事、谋发展,却因突发疾病倒在岗位上,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2岁……他用生命书写忠诚、用奉献诠释追求、用行动践行誓言,树立了扶贫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正如当初他在向组织交心谈话时所说,“我本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愿意去做一个农民儿子该做的事。”
他本是合肥学院的一名大学教师,毅然放弃繁华的城市生活,奔赴偏远乡村工作;他选择到贫困村担任选派第一书记,将双脚深深扎根在泥土中,把自己与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事业,忙碌的工作让他不能经常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可爱的儿子;他尽心尽力为村里办实事、谋发展,却因突发疾病倒在岗位上,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2岁……
他就是泗县瓦坊镇陡张村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朱世群。他用生命书写忠诚、用奉献诠释追求、用行动践行誓言,树立了扶贫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正如当初他在向组织交心谈话时所说,“我本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愿意去做一个农民儿子该做的事。”
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
陡张村位于泗县东北部,多年前是个典型的“三无村”,无特色产业,无厂矿企业,无集体经济收入。该村是泗县人口最多的一个行政村,2223户7783人,全村247户贫困户致贫原因多种多样,贫困家庭遇到的困难也不尽相同,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2018年4月,朱世群从合肥学院下派到这里,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作为从乡村成长起来的党的干部,他始终保持着农民儿子的质朴本色,对农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从内心深处就有一种想为群众做点实事的想法。他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让自己的足迹踏遍陡张村的角角落落。
为了方便入户走访,一入村,朱世群就特地买了一辆电瓶车。从此以后,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村民们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穿梭在各个庄组之中,来往于贫困户之间。
陡张村由17个自然庄合并组成,村组路况复杂,有时走访晚了,朱世群就只能靠卫星导航返回村部住地。
翻开他的工作日志,每一页都记得密密麻麻,涉及村民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意见建议等方方面面。正是靠着扎实的走访调研,不到三个月时间,他便熟悉了村情民情,对全村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更是如数家珍。
时间久了,朱世群与群众的关系越拉越近。对于这位省城来的扶贫干部,大家对他的称呼有很多,有的喊他朱书记、朱队长,有的叫他朱主任、朱老师,也有的称呼他老朱、小朱,只要有人喊,他都是很爽快地答应。群众有事也都爱找这位上头来的扶贫干部帮忙解决。三年间,他帮农户修过手机,调过网络,安装过电脑,甚至还做起了“老本行”——给贫困户家孩子辅导功课。
在做好群众工作的同时,朱世群更加注重抓班子、带队伍,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他以争创“五面红旗村”为抓手,带头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注重理论学习,带领村组干部参观考察脱贫攻坚先进村,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从致富能手、优秀扶贫小组长中发展党员3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人、后备干部3人,切实提升村级党组织战斗力;他经常与村干部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拉近距离、赢得信任。渐渐地,陡张村“两委”干部的精气神更足了,班子更团结了,陡张村发展的步子也更快了。
每逢朱世群周末不回家,村里的干部群众都会盛情邀请他做客吃饭,但他每次都以这样那样的“借口”婉拒了。在他住地门口,时常会发现几把蔬菜、些许瓜果,或者是一小袋鸡蛋。他曾说:“农村工作是辛苦的,但群众的心意是暖的。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会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真情和汗水浇灌这片热土。”
让精准扶贫的花朵盛开在陡张村的热土上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句话朱世群铭记于心,也经常在村级扶贫工作例会上说。
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没有统一的药方,也不会立即“药到病除”。“有的家庭经济状况好一些,自力更生能力较强,帮扶效果很明显;还有的家庭条件复杂一些,就需要多做工作才能实现稳定脱贫。”朱世群曾说。经过反复思考,他摸索出一个工作方法,就是把自己想像成贫困户,把“你家”变成“我家”,去设身处地寻找对策:我家有几亩地,我家有几口人,我有什么,我懂什么,我能够做什么。
脱贫攻坚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朱世群更是一户一户为贫困群众想办法、定举措。岳宅庄贫困户朱晓飞,因病导致右手残疾不能干太重的体力活,一直跟着其父亲放羊,积累了丰富的山羊养殖经验。朱世群在得知情况后,积极协调合肥学院生态养殖帮扶资金,购置繁殖力强、抗病力强、出肉多的“波尔山羊”交给朱晓飞喂养,并签订合同,由合肥学院组织教职工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捐购。现在,朱晓飞的养殖规模已经到了近80头,成为村里赶着“扶贫羊”致富奔小康的典型。在陡张村,类似朱晓飞这样通过自己搞养殖、种植实现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还有110户左右。
贫困户脱贫只是底线,带领全村致富才是目标。致富带头人郭杰在村里租了30亩耕地,建设了17个大棚,准备搞西瓜种植,但因为缺少技术、缺少销路,一直底气不足。朱世群知道了,一边联系县、镇农技工作人员,为郭杰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一边协调学校食堂,拓宽西瓜销售渠道。“感谢朱书记帮助解决技术和销售难题。我这一年不但能挣30多万元,还带动了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郭杰激动地说。在朱世群的帮助下,陡张村共培养了致富能手13人,累计带动6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朱世群习惯将更多的关心关爱传递给村里的孩子们。他主动对接合肥学院,推动落实“筑梦远航”活动,200余名在校大学生与村里贫困儿童“结对子”,通过网络辅导教学、邮寄爱心包裹等方式,为贫困学生送去温暖。每到暑假,他都积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陡张小学开展“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带头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知识大讲堂、体育、舞蹈、美术、书法等教学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留守儿童留下美好回忆。
点滴之间见初心,细微之处行使命。三年来,朱世群先后为愿意养殖的侯生祥制定了圈养家兔计划,为乐意种植的张步华申请了黑花生种植项目,为大侯庄身患脑瘫的侯娜娜联系了壹基金“海洋天堂”项目……扶贫路上,他把群众的幸福扛在肩上、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中,用真心换真情。驻村扶贫期间,共落实到户扶贫资金近1200万元,确保全村247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善作善成,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朱世群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增强村级“造血”功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
2020年4月,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羊倌”朱晓飞成功申办了泗县瓦坊晓飞养羊场,开始走上规模化养殖之路。
2020年6月,朱世群带着村“两委”干部南下巢湖,考察当地的食用菊花种植项目。在他的鼓励支持下,村主任陆敬斌率先引进种植20亩。目前,菊花长势喜人。
2020年10月,朱世群又去凤阳考察,引进该地的特色杨梅产业种植技术。
2021年2月,朱世群还在积极对接合肥学院,帮助销售黑塔镇“界牌”大米。
为了保障村里农产品销售,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朱世群把“主意”打到了合肥学院的食堂上。他提出“依托学校与泗县的‘农校对接’平台,大力实施消费扶贫”的帮扶模式,由供应1.8万名师生就餐的食堂,拿出40%的采购量优先采购陡张村及周边镇村农产品,实现农户增收和学校食品安全保障的双赢。
与此同时,朱世群每年春季都会主持召开特色种养动员会,在对接学院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为群众制定“订单式”种养殖计划,让贫困户“种什么心中有数、收多少心中有底、卖哪里心中无忧”。“脱贫致富的路子,工作队都给俺们铺好了。俺按照订单,种了2亩黑花生,养了6只小羊羔,估摸着能收2万元哩!”贫困户张步华乐呵呵地说。
三年来,朱世群通过“农校对接”及“订单式”消费扶贫模式,帮助农户销售蔬菜、畜禽等农产品107万元,促进陡张村近百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实现了从“扶上马送一程”到“甩开膀子加油干”的有效转变,农户自主发展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坚定了。
如今的陡张村,已建成现代种植农场400亩,引进培育了山羊、菊花、杨梅、金丝绞瓜、薄壳山核桃和梅花鹿等村级特色产业,扶持市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300多名群众就地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后,朱世群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仍然坚持吃住在村,主动站好最后一班岗,慎终如始,善作善成,持续保持毫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精心谋划编制陡张村“十四五”发展规划,为陡张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这个季节,正是油菜花盛开的时候。陡张村房前屋后,三三两两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簇一簇正迎风怒放。
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朱世群同志虽然走了,但他做的那一桩桩、一件件为民的好事、实事,陡张村的群众不会忘记。
一腔热血,一段青春,一次跋涉,一生征程。“朱书记的到来,改变了陡张,改变了陡张村干部的思维,更为陡张村未来发展规划好了新的蓝图!”陡张村包村干部付维德说。
2021年4月6日,中共泗县县委追授朱世群同志“泗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全县组织开展向朱世群同志学习活动。2021年5月6日,2021年4月份“安徽好人”榜单揭晓,朱世群入选4月份“安徽好人”。
来源:安徽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