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宝:“渔民书记”让昔日“穷村”变成“网红村”(图)

发布时间:2021-08-13 10:2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6月 | 查看:558次



人物故事:

  刘德宝,男,1974年生,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

  从2004年上任以来,刘德宝带领干群充分挖掘沿湖资源优势,整荒滩、建小区、搞旅游、抓发展,将昔日“穷村”逐步变成如今的网红渔村。他推动构建“新渔民学习苑”“渔家学堂”“乡贤工作室”等特色载体,带领村民开拓出一条渔旅并举的乡村振兴之路。沿湖村先后荣获国家级“最美渔村”、江苏省“最美乡村”等称号。

  白鹭翩翩,湖光熠熠。白墙青瓦的小洋楼整齐地排列在沿湖大道的两旁。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扬州市邗江区的网红渔村——沿湖村,在仅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1800万元,村集体收入2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2万元。

  17年前,这里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1720人,仅有76亩地,家家户户只能蜗居在船上,靠捕捞湖里的鱼蟹勉强糊口。17年的时间,沿湖村实现了逆袭:从填塘造地到上岸定居,从靠天吃饭到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从贫瘠落后的“渔花子村”一跃成为享誉全国的“最美新渔村”。蝶变的背后,靠的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导,靠的是党员干部刘德宝17年如一日扎根沿湖村,带领渔民开启脱贫致富门。

  为渔民解困的破浪者

  他的选择,让小渔村有了大变样。

  1992年,土生土长的沿湖村渔民刘德宝中专毕业,在江苏油田找到了令人艳羡的好工作。然而老支书金光来冒着寒风划着船找上门来,恳请他留在村里:“你有知识、有思想,我知道将你留在村里对你不公平,但是这里确实需要你。”这一留,刘德宝便再也没有离开过。

  2004年,30岁的刘德宝成为沿湖村村支书。彼时的村情是“一穷二乱人心散”,村民靠打渔为生,连饭都吃不饱,村集体还欠了20万元外债。怀揣着要带着渔民一起上岸,为渔民找回尊严的志向,刘德宝开启了让一穷二白的“渔花子”村涅槃重生之路。

  作为村里的领头人,脱贫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上任后的一个月内,他钻渔舱、跑田头,挨家挨户了解每个村民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所思所盼。2007年,沿湖村启动“填塘整地、上岸定居”工程,填塘、筑地、安家,每天,他总是第一个到工地,晚上摸黑才回家,甚至还为此负了伤。整整6年,硬是将600多亩水塘荒地改造成土地,又用了3年时间,建起了渔民上岸集中小区,水电、网络、广场、停车场、雨污管网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而留给刘德宝的,则是他的小腿肚上两条长长的黑色疤痕。这看起来丑陋的疤痕,却是一个尽责尽心的基层党员干部的最美勋章!

  为渔民办事的领航者

  他很“抠”,但舍得“不惜血本”让群众赚大钱。

  熟悉刘德宝的人,都知道他很抠,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在村民心里,他却是一个为了沿湖未来发展,舍得“不惜血本”的人。2014年,刘德宝罕见的大手笔——80万元,买了张“纸”。

  刘德宝常说,沿湖村想把乡村旅游的“饭碗”端得稳、端得久,就要请专业的人来设计,要请就要请高手,为了沿湖村的未来,这钱花得值当。看着设计方案,大伙充满了信心和憧憬,没过多久,沿湖村渔家乐、“水上船家”、民宿客栈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了,20多家具有浓郁特色的渔家饭店、民宿客栈成了城里人体验乡土风情的最佳地,也成为沿湖乡村振兴新的注脚。

  紧跟潮流热点的刘德宝,还把沿湖村的“渔文化”“渔产品”打造成了“网红”。土特产搬上网,最远卖到云南、新疆,最大的一单成交额超过40万元。2014年,刘德宝还带领村里成立了腾浪渔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扬州“湖上人家”生态旅游观光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印象邵伯湖”系列商标,举办渔村“美食节”“放鱼节”“杀围节”等传统节庆活动,申报渔村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渔家乐”“水上船家”和民宿客栈,形成了渔村发展和渔民致富的新兴产业。

  刘德宝深知,沿湖村产业经济做起来,乡村文明建设也不能拖后腿。沿湖村“渔家书屋”如今成为村民“充电”学习的好地方,每周一主题的学习活动,此外,在刘德宝的大力推进下,不少专家学者被请到沿湖,当初难管理的“渔花子”,都在他的帮助下学文化、学技术、变思维,新渔民、俏渔娘、电商网红成了他们的新标签,比如大学生刘柳、屠苏都成了沿湖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依托渔村丰厚的生态、文化资源,沿湖村的村民开拓出了一条渔旅并举的乡村振兴之路。

  为渔民分忧的奋楫者

  他就像渔民的亲人,处处为渔民着想,事事为渔民操心,一心一意为渔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近年来退养还湖、渔民上岸、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和渔民燃油补贴等项目经费,经他手就达上亿元。但刘德宝从没让老支书失望,以两袖清风换得了村民的信任。

  捧出一颗真心,赢得一片民心。这么多年来,只要是沿湖村老百姓的事,刘德宝从不推脱。村民马长标开办农家乐,从设计到办手续,所有步骤都是刘德宝都亲自指导。生意不好时,刘德宝书记还帮忙介绍客人。

  “我认为基层干部要做好两件事,一个就是要让村民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想什么,另一个是干部要知道村民想什么、需要什么。”这是刘德宝始终坚持的两个原则。

  刘德宝每天都要走家串户,就看谁家有个急事难事需要帮助。他有30多本民情日记,他把每件事都记录下来,每一条都保证给一个答复,这个习惯坚持了10多年。

  村里有位叫孙其友的五保户(已去世),在世时的每年除夕,刘德宝都会将他接到家里吃顿饭,由于他身体虚弱,耳朵又背,生活无法自理,刘德宝一直坚持为他送医送药,送水送饭,打扫卫生,洗澡擦背。残疾低保户潘学才之前驾驶残疾车载客为生,残疾车报废后,潘学才生活一下子没了着落。刘德宝知道后,帮潘学才到企业找熟人赞助了2000元,又到镇民政科申请扶持资金,自己又掏了1500元,帮他买上了新车。村民邵如珍有严重的风湿病,手脚变形,行动不便,刘德宝随区里到台湾考察时,看到有特效风湿药膏卖,立即掏钱购买,回来送给邵如珍......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谈到刘德宝,村民都说:“刘书记,是咱们的贴心人。”

  此外,每年年初,刘德宝带着村“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拜年,议思路、话发展,平日里更是将“乡村夜话”活动作为 “必修课”,访民情、听民声、解民难,以实际行动当好村民的贴心人。

  江淮生态大走廊“退养还湖”和“263”专项行动中,邗江区范围内涉及124户6666亩围网养殖面积。“水上拆迁”,在别的地方是难事,可在沿湖村,仅仅15天,124户渔民全部签字同意,超六成渔民主动跑到村委会签字。为何渔民这么主动?大伙都说,“我们相信刘德宝,相信村集体,不会少我们一分钱!”

  17年日升日落,沧海桑田。

  刘德宝的心始终牵挂着渔村一草一木,那副并不宽阔的肩膀仍在挑着为渔村谋发展的重担继续前行,从未停歇。

来源:江苏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