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05 10:41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5日 02版 | 查看:2633次
“主任,有个一岁四五个月的小孩结膜充血伴眼屎多可以用什么眼药水?左氧氟沙星可以用吗?”“主任,村里有个小孩才出生24天,一直流眼泪,家人很着急,不知道什么原因?希望您给个建议。”……尽管结束援藏回到北京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但直到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学部派驻六中心副主任医师曹利群还不时收到类似的咨询,发消息的人却远在3000多公里外的西藏林芝。
为响应中央“关于支援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医疗健康救助”的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于2010年派出首支医疗队,深入西藏林芝开展对口医教研帮扶。11年来,第六医学中心先后派出13批100余名医疗专家骨干踏上雪域高原,为藏区同胞诊疗1.8万例次,开展手术130余例,健康宣教350余场次,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赠送药品更新援建医疗设备,新增52项医疗服务项目,引入23项新技术新业务,创设外科、妇产科、眼科、内镜室等7个专科门诊,建成林芝首个远程医学中心。
白内障多发地有了眼科
西藏高寒缺氧、紫外线辐射强烈,白内障是当地发病率最高的致盲眼病,当地患者往往四五十岁就得了白内障,患者年龄普遍比内地要小5~10岁,受限于医疗条件,大部分患者都得不到及时治疗,且患病超过10年的白内障患者比例较高。据林芝市巴宜区人民医院器械护士尼玛卓玛介绍,在她参与的手术中,10台里有7台是白内障手术。
“我们对口帮扶的巴宜区人民医院起初没有眼科。那时即使是林芝市人民医院,眼科也很不完备。大手术要么去拉萨做,要么就得去成都做,成本都很高。”曹利群说。
“去之前我了解到那边进药困难,因为进药量少的话,药厂是不愿意往西藏送的。”曹利群给记者展示她初次去西藏时写的工作计划,在需要准备的仪器一栏甚至写了“镊子”。
“泪道冲洗的针,我们拿了100多个,另外当时科里剩的眼用麻药也全拿上了。就连我们科里仅有的一台手持式的裂隙灯,也都拿上了。”曹利群说。
“在中心都是让技师验光,我下医嘱。但在西藏没有这么多人,这么细的分工。于是去之前我就找技师,我说我得再学验光。十几年没亲自上手了,生疏了太多,我要教巴宜区人民医院的医生,就必须自己完全学会。”
去往林芝前,曹利群给自己定的半年计划是接诊200例,而最终那半年接诊数在700多例。
记者问她,在这里接诊有何不同,她讲了两个故事。
“有一个是患泪囊炎的小孩儿,叫永日,两个眼睛常年流泪流脓,一直很痛苦,在我们的救治下,慢慢地脓没了,就只是流一点清泪,虽然没有痊愈,但是他已经非常开心了,就觉得他已经好几年没有看东西这么清楚了。刚来的时候每天低着头特别没精神,后来每次来都笑得特开心。”
“再就是有一天,有个8岁的孩子来验光,他家里人说孩子过来挺不容易的。我就问怎么了?他们说孩子家在墨脱县,他们那里冬天大雪封山无法进出,夏天雨季,路经常被冲毁,孩子其实已经两三年看不清黑板了。听说我们来了,他家里几个亲属翻山越岭接力把他送过来,一路上荆棘丛生,家属身上还被划破了流着血。”
“我们真的很感慨,觉得应该把一些技术、理论尽早尽量多地传授给他们。有的人被牛踢了,有的是劈柴时木料崩到了眼睛,像这种情况如果及时救治的话,有可能还是能够保留一部分视功能的,但是因为不能及时救治拖到后来就没有治疗的时机了。”
在曹利群和同事们的努力下,2020年4月,林芝市巴宜区人民医院新增设了眼科门诊。
“帮扶结出了硕果”
自2010年与西藏林芝县(现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医院结成对口支援单位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常年接收当地医生、护士到院区进行系统培训。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副主任王海涛说:“现在检验科、牙科、影像科等科室已经不需要我们每年再派医生去,人民医院的医生已经可以胜任,可以说帮扶结出了硕果。”
今年29岁的达珍就是“半路出家”从事眼科工作的内儿科医生。如今他在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学部派驻六中心学习。达珍说,不少医学中心的医生去巴宜区人民医院都会一对一帮带,曹利群就是她的“导师”。
“新增技术及项目名称:眼科疾病、视力检查、眼压检查……”从《巴宜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科室受专家指导后新增技术及项目》中,就可以看到帮扶的效果和像达珍一样的本地医护工作者的进步。
据达珍介绍,曹利群在林芝帮扶时,为她做了一些眼科教材的PPT,这样让她既有理论又有临床。后来为了能够让她更直观理解,曹利群又购置了眼球模型和验光的模型眼等,培养她的眼科思维。
“曹主任一点一点地教我,从眼科的基础知识,眼科的解剖是什么样的,它的正常结构是什么样,到诊断治疗,明白碰到什么样的症状,要想到眼睛的疾病,若不能医好至少不能耽误这个病人,要向更高级的医院咨询。还有一些小的外伤处理,比如我们当地有角膜异物的就比较多。”
对于达珍而言,在学习过程中最难的是部分疾病的诊断,她一开始不敢去确诊。“像当时遇到青光眼、高眼压症、圆锥角膜这些病心里就没底,觉得像又觉得不像。而现在,确诊没有太大问题。”达珍说。
与达珍同样学有所成的是尼玛卓玛。作为手术室的器械护士,她的工作是配合医生做好手术。
“在林芝的时候没见过心脏搭桥手术,在北京第一次见,护士长让我去,我光在旁边看就很紧张。”尼玛卓玛坦言,整个手术室的默契配合,让她大开眼界。
“在来北京前没接触过大手术,甚至甲状腺的手术、胆结石手术、眼科的手术都没见过。但在中心学习的时候,不仅见过,还亲自参与了,现在我已不再是那个躲在旁边看都害怕的人了。”尼玛卓玛说。
王海涛说:“10余年中,我们的医护人员有的高血压都到了180多仍然坚持问诊,有的同志10次进藏,每个人都想在短时间内更多奉献自我。”
(本报记者 尕玛多吉 黄小异)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