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勋章”获得者丨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组图)

发布时间:2021-07-28 12:48 | 来源:新华网 2021 07/27 21:10:57 | 查看:803次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 题: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新华社记者

  从《北京人》里沉默寡言的曾文清,到《茶馆》里意气风发的秦二爷;从《蔡文姬》里风流倜傥的董祀,到《家》里道貌岸然的冯乐山……自1945年第一次登台出演话剧《雷雨》至今,他为人民文艺事业奉献了一辈子。

  他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演员、导演蓝天野。6月29日,94岁高龄、满头银发的他,作为戏剧界唯一代表荣获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时至今日,蓝天野依然用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18岁入党那年的庄严承诺。

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6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红心向党

  【“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戏剧是蓝天野一生钟爱的事业。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最早感兴趣的是绘画,走上戏剧这一行起初是为了做好党的工作。

  1945年,18岁的蓝天野正在国立北平艺专学习绘画。离家数年的三姐石梅从解放区回来,作为地下党员的她这次回家的一个任务就是在北平开展地下工作。“我们家就自然成为北平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三姐带来的《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等白纸封面的小册子,是我最早接触到的革命思想。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那篇《两个中国之命运》: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

  这些进步的思想,点燃了18岁蓝天野的热情。他开始主动为姐姐分担一些革命工作。姐姐用短波收音机收听解放区电台的信息时,蓝天野就负责记录,他还成为北平地下党的交通员,经常骑着自行车从西直门出发到西山,专门负责运输情报文件和物资。

  【“入党的日子就像生日,永远不会忘记”】

  谈及为什么要入党,蓝天野说:“自幼生活在沦陷区,我亲身经历过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老百姓的悲惨生活。三九天早晨起来,常能看到在路边冻死饿死的人。再长大一些,我看到了国共两党的不同,所以我入党是很质朴的想法。既深感不能再当亡国奴;更觉得,只有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有希望。”

  在旁人看来是高风险的工作,可在蓝天野看来并没有什么,唯独让他遗憾的是,“那时候自己年纪还小,不能为党做更多的工作”。

  因为身处敌占区的危险,蓝天野入党没有仪式,没有宣誓,但他至今清楚记得那个日子——1945年9月23日,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蓝天野加入中国共产党。

  “就像人会记得自己的生日,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蓝天野说,从那天起就对自己说,“你是个党员,你就把你自己的全部都交给党。一辈子听党的话。”

蓝天野在接受采访(6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献身话剧

  【扎根人民、体验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第一所艺术院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了。25岁的蓝天野成了北京人艺第一批演员。

  蓝天野没有马上排戏,而是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体验生活。他曾到北京琉璃河水泥厂干活。当烧制水泥的转炉出现故障时,他与工人师傅一起身穿石棉服,裹着湿透的棉被,冒着高温进入炉内,用钢钎击打水泥“结圈”。剧院演出不忙时,他主动申请到远郊区县做农活、喂牲口,与村民们相处半年多。

  为了演好老舍先生的力作《茶馆》,蓝天野不仅走遍了北京城的大小茶馆,深入观察茶馆里的“老北京”们、说书人、店伙计的一举一动,就连北京城内最后一位“老太监”都成为他的采访和观察对象。为了让“秦二爷”这一角色立得住,蓝天野接触京城里的企业家,通过不断地观察、领悟,反复地酝酿、排练,逐渐“触摸”到这个角色。

  1958年3月《茶馆》首演,“秦二爷”一亮相就震惊全场。

  【“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从《茶馆》到《北京人》《蔡文姬》《王昭君》,再到《钦差大臣》《罗密欧与朱丽叶》《小市民》……蓝天野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舞台,为人民文艺事业发光发热。

  2011年,北京人艺排演纪念建党90周年重点剧目《家》,84岁高龄的蓝天野重返舞台。他依旧保持着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只要有演出,下午四点多就到后台;演出结束后,慢慢卸妆,因此他总是来得最早、离开得最晚。

  在一次排练中,他不慎摔倒、手指骨折,起身后第一句话是:“对不住大家,让各位受惊了。”第二天,他又早早来到排练厅带伤排练,一刻也不肯耽搁。

  本着艺术为党、为人民的初心,蓝天野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人担心蓝天野的身体,他却说:“这是我的本分,有什么豁不出去的呢?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蓝天野在接受采访(6月16日摄) 。新华社发(缑宇 摄)

  德艺双馨

  【“搞艺术不要将就,要讲究。”】

  蓝天野最喜欢的地方是北京人艺的戏剧博物馆。“这里有人艺的灵魂人物焦菊隐先生。”蓝天野回忆说,“1963年,焦菊隐先生要重排《关汉卿》,想找一位副导演帮他,剧院提供了几个名单,也正是从那时,我才专职转为导演。”

  离休后,蓝天野仍心系话剧事业,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下一代人才的培养。

  2012年,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和纪念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剧院倾力创排了现实题材大戏《甲子园》,蓝天野受邀担任该剧艺术总监。在紧张排练演出的间隙,他总不忘向年轻演员言传“人艺人”应当具备的艺德和品性,教他们如何感受和体验角色。

  在青年演员眼中,蓝天野不仅是德高望重的前辈,更是一位一丝不苟的严师。他多年来坚持为一批又一批青年演员讲授戏剧表演理论和技巧。蓝天野常对青年演员交心:搞艺术不要将就,要讲究。

  “你表演,别飘在那里,表演最忌讳虚假造作。你们的戏要落在地上。”蓝天野还常建议演员多去现实中体验生活,“艺术创作扎根人民,要为人民服务。年轻人应坚持体验生活的创作传统。”在他的影响下,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等许多艺术家,传承发扬了体验生活、扎根人民的宝贵传统,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为戏剧界的中坚力量。

  【他的敬业精神不断敲击着年轻演员的心灵】

  身教重于言传。2015年,88岁高龄的蓝天野执导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的代表作《贵妇还乡》,他对每位演员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仔细推敲,认真讲解。一次,因为年轻演员的肢体动作始终不到位,站在一旁的他突然甩掉手里的拐棍儿,倒地进行示范。

  “只要他在排练厅,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严肃治戏的敬业精神就不断敲击着年轻演员的心灵。排戏时,老爷子的精神头儿比我们都好。”一提起蓝天野,身边的年轻人总是充满敬佩。

  他的挚友、北京人艺原导演苏民曾感慨,蓝天野身上拥有一种难得的高贵气质。如果不懂得什么叫作献身,什么是忠诚于自己的信仰,也就不懂得什么叫作崇高,也就不会拥有生命的激情与创造力,不会成就高贵的品格。

  “一辈子听党的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蓝天野用一生践行的承诺。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他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在北京人艺的新剧场导演一部戏,作为自己对党与新时代的献礼。(记者:乌梦达、张漫子、孙蕾、陈钟昊)

这是蓝天野肖像(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蓝天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向记者指出曾出演的剧目(6月16日摄)。新华社发(缑宇 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