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塔:“红色后代”的身份不是光环是责任(图)

发布时间:2021-07-20 21:0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7月09日 03 版 | 查看:760次

  一根红线系三代,一种家风传初心。

  在“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宏塔看来,“红色后代”这个身份带给自己的更多是责任感,而不是光环,它时刻警醒自己要把工作做得更好。

  李宏塔的祖父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革命烈士李大钊,他的父亲李葆华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职,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一生。

  李宏塔是安徽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民政系统工作18年,他“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政对象为亲人”,每年至少一半时间在基层度过。

  在身边的工作人员看来,李宏塔是共产党人革命传统、优良家风的传承人,始终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以严治家,秉持了“革命传统代代传,坚持宗旨为人民”的不变信念。

  每当提及先辈,李宏塔都会感慨:唯有不忘初心,才能牢记使命;唯有履行使命,才能使初心变成一件件与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好事。

  1987年,38岁的李宏塔面临着人生重要抉择。当时,他已从事青年工作多年,组织上打算安排他转岗。征求意见时,他毅然选择了安徽省民政厅,理由是:“我喜欢直接与困难百姓打交道,给老百姓多办实事好事最合我意。”

  民政救灾期间,往往是李宏塔最忙的时候。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前,针对历年安徽水灾频繁的状况,他提前在沿江地市推行救灾预案。面临百年未遇的洪水,安徽提前应对、有备而战,受灾群众安置妥当,得到民政部的高度评价。

  “我们多一点辛苦,群众就会减少几分痛苦。”这是李宏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3年夏天,淮河、滁河流域发生汛情,为了摸清受灾详情,他连续20多天奔走在灾区。他走进安置点一处帐篷,发现暑热难忍,赶紧让工作人员设计新安置方案,寻找集体房屋、闲置校舍重新转移安置。

  李宏塔工作实事求是,从不搞形式主义。在民政系统,他的“反向工作法”广为人知:下乡不搞接接送送,直接让司机“把车子开到送不进去的地方”,步行进村入户了解情况。从百姓家出来,再去乡镇、县市座谈。各级民政部门向他汇报时,有一说一,丝毫不敢“掺水”。

  他曾风趣地总结调查研究的经验:“层层陪同,只能看到那些精心打造的‘盆景’,只有离开公路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在困难群众家中,他总是掀锅盖、查米缸、看存折,详细了解政策落实和救助金兑现情况,如发现没落实,现场打电话给当地民政部门,当即解决问题。

  担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后,李宏塔长期分管机关扶贫工作。据身边的工作人员反映,李宏塔带队的调研,不仅行程满、节奏快,而且喜欢“寻丑”“揭短”,哪里条件差就往哪里去。

  农村的寄宿学校、城郊的养老院、城里的老旧小区,自然成为他的关注重点。李宏塔在全国两会上,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精准扶贫的制度化保障”等主题提交多份提案,为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积极建言献策。

  建党初期,李大钊曾拿出教授的大部分工资用于革命活动,资助困难学生,以至于家里时常揭不开锅。李葆华也是如此,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并经常教育子女“不能吃苦,就不能成人”。

  李宏塔继承了这一廉洁简朴的家风。他在安徽省民政厅担任厅长时,房子是50多平方米、陈设简陋的两居室,他曾先后4次主持分房工作,却从未给自己要过一套。他的交通工具最初是自行车,一骑就是十几年,后来才“与时俱进”地换成了电动自行车。

  李宏塔家并没有多少积蓄,但在基层调研遇到困难群众,他就会想起祖父李大钊救济穷人的事情,情不自禁地自掏腰包帮一把。“对我来说,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革命传统代代传,坚持宗旨为人民。”李宏塔经常用这副自撰的对联自勉,并以此教育子女,要把李大钊的良好家风传承下去,沿着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行。

聂扬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