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30 09:0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6月24日 | 查看:693次
人物故事:
邓巧林,女,1986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重庆市梁平区袁驿镇响滩完全小学教师,区级骨干教师。
她扎根基层任教9年,“走教”2000多公里,将600多名学生送出大山。她关爱特殊儿童,坚持每周星期三下午为无法上学的残疾儿童送去温暖与心理辅导;她推动乡村教学创新,积极探索并创建了“春芽”德育品牌。她用责任和担当铸就岗位的华彩,先后被评为“重庆市最美高校毕业生”“重庆市优秀教师”,以奉献和敬业精神诠释着师德的真正内涵。
2011年8月至今,邓巧林一直在梁平区响滩完小任教,从事中高段语、数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工作。一直以来该同志秉承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扎根在乡村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她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铸就岗位的华彩,以奉献和敬业的精神诠释着师德的真正内涵。
扎根边远山区,不忘教育初心
2009年,该同志大学毕业,放弃了父母为她安排在重庆主城的工作,毅然选择了教育事业。2011年,她通过公招到离梁平县城56公里的响滩完小任教。当时学校没有教师周转房,她只能租住在离学校3公里外的袁驿镇,每天早晚都得花上近1个小时步行往返于镇上和学校之间。前来探亲的母亲心疼不已,劝她放弃这份工作,回主城上班,她坚定地说:“这里有我的理想,这里的孩子需要我,我不会回去!”2013年,丈夫为了支持她的工作,辞职考调到袁驿中学任教(现已在西南大学附属重庆市梁平区实验中学任教)。2014年,年迈的公婆为了解决她的后顾之忧,也从万州来到梁平,帮她照顾年幼的孩子。有了他们的支持,她扎根乡村教育的信念也更加坚定。
勇挑教学重担,教学成绩显著
刚到响滩完小的邓巧林就加入到了学校的“走教”队伍,每周二和周四,该同志上午在本部上完课,下午便到村小去上道德与法治课。如果走公路,单程就需要70分钟;如果走小路,单程仅需40分钟。为了节约时间,她每次都选择走一条荒废多年的小路,这条小路要经过土路、石板路、发电站引水渠、河流、坟地荒山、田坎小道,还要从有狗的农家地坝经过。这对于一个柔弱的女教师,个中艰辛不言而喻,但她从未退缩,并参研完成了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均衡发展“走教”策略研究》。九年来,她走了2000多公里路,将600多名学生送出大山。
引领科研创新,务求德育实效
为了建设更优质的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她探索创建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学校“春芽”德育品牌,如:春芽展示栏、春芽志愿者、春芽艺术节等。2017年暑假,她自编“春芽阅读手册”,记录学生课外“一日三读”成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她又开设了“春芽问吧”,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你问我答,让学生脑洞大开,喜欢不已。
一次班会课,留守学生陈世源在《给父母的一封信》中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及埋怨。信中的心酸和无奈,让邓巧林潸然泪下。从此,她的工作中就多了一份母爱情怀。她的办公室总备着几把雨伞,供雨天没带伞的孩子使用;她定期向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架起孩子和父母情感交流的“热线”。每个周末,她把家访当作是一种“走教”,走遍了学校辖区的5个村35个组,走进了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家庭,走进了学生和家长的心里。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学校的家校共育工作如火如荼,全区中小学常规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响滩完小召开,区政府、区教委、全区中小学共两百多人到校参观指导。
“送教上门”,助力脱贫攻坚
先天性脑残且癫痫病严重的王芳,生活无法自理,尽管已经十几岁,智商不及1岁。其爸爸常年在外打零工,母亲忙农活期间,只好将其锁在屋内。2017年9月,该同志第一次给她送教上门时,孩子妈妈说:“老师,别来了,她什么都不会。”可她没有放弃,三年来,无论刮风下雨,坚持每周星期三下午到家里和孩子做游戏、教说话、讲故事,同时也为这个家庭送去温暖与心理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她正在反复教一个字:“爱”。孩子妈妈从地里回来,她马上跑过去抱着妈妈说,“爱”。那一刻,孩子妈妈幸福得泪流满面,把脸紧紧地贴在孩子的脸上,尽情享受着迟到的爱。
扎根基层终不悔,奋斗为本展情怀。该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青年教师对于基层教育事业的热爱,以自己的行动服务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尽绵薄之力!
来源:重庆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