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29 18:1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6月24日 | 查看:741次
人物故事:
梁娥,女,1940年生,阜阳市阜南县公桥乡孟寨村大周郢庄村民。阜南县有这样一对婆媳,相处60年没有红过脸,被称为“金牌好婆媳”。婆婆代克英今年108岁,儿媳梁娥今年81岁,在代克英眼中,梁娥依旧是那个不嫌自己家贫嫁进来的好姑娘;在梁娥心里,永远忘不了她跟丈夫吵架时,代克英护住自己的样子。婆婆病倒了,不能下床,梁娥就像女儿一样照顾她,婆婆喊一声,她一听到就立马赶过来,将水果捣成泥,一点点喂给她吃,他们床挨床一起睡,只为夜里方便照顾她。谁说婆媳难以相处,水火不容?这对婆媳像亲娘俩一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梁娥多次被评为孝老爱亲的典型,她们的故事在当地成为美谈。在她们的言传身教下,孝道在这个家庭中传承,更带动了周边的群众孝老爱亲,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在阜南县公桥乡孟寨村,有这样一对婆媳,她们的年龄相加接近190岁,百岁婆婆代克英108岁,儿媳梁娥也已经81岁了,而两人相处了60年,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架!几十年来,儿媳一直悉心照顾婆婆。代克英听力不好,梁娥总会贴心地贴在她的耳边大声说话,可婆婆想说什么,只要一个眼神,梁娥就能马上感知婆婆的冷暖,察觉婆婆的需要。她们之间,感情比亲母女更亲,也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清贫相伴,勤劳孝敬成家风
生于1940年的梁娥是阜南县新村镇人,与当时很多同龄人一样,1958年,读完小学后的梁娥没有继续求学,来到县城机械厂成为一名工人。在那儿,她通过工友介绍,认识了当时在阜南师范学校上学的王传军。
没有什么花前月下,1961年初,相处了一年多的梁娥和王传军结了婚。虽然时隔60年,提到当时的场景,梁娥还记忆犹新。“我知道他家里穷啊,可禁不住他对我好。”梁娥说,两人确定恋爱关系的那年春节,王传军是靠着亲戚家东拼西凑的3斤大葱和几斤肥肉,才算勉强过了年。可王传君的老实可靠让梁娥决定托付终身。进了正月,两人就决定把婚事给办了。正月十九清早,梁娥简单穿了件新褂子,揣着大哥给的14元嫁妆钱,拎了个小木箱,独自一人来到公桥乡的大桥上,被王传军的表姐迎回了家。
可到了家,眼前的“新房”却让她吃了一惊,王传军家的土坯房早已年久失修不能住人,他和母亲借助在亲戚家的两间小破屋内。看着有些羞赧的王传军,梁娥反而安慰起丈夫,“日子苦点算啥,只要咱们好好干,总能吃上饭。”
一年后,梁娥离开了机械厂,王传军也离开了学校,夫妻俩一起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养家,母亲则在家里收拾家务照顾孩子。尽管日子过的清贫,可两人和和美美相依相伴走过了几十年。
改革开放后,日子慢慢变得好了起来。家里有了闲钱,王传军偶尔喜欢喝点小酒,有时候酒劲上来容易耍脾气,每到这时,梁娥总是默默相让,从不与丈夫相争。
对待日渐高龄的代克英,梁娥则是一如既往的孝顺贤惠,有好吃的好喝的,总是第一时间让婆婆先尝。2012年,王传军因病去世,家里只剩下72岁的梁娥和已经98岁的婆婆生活。子女们多次表示,要把梁娥和奶奶一起接到县城里生活。梁娥却总是说,自己身体还好,能照顾,孩子们都有各自的家庭和工作,让他们不用为长辈们分心。
因为媳妇照顾的周到,代克英身体一直很硬朗,她还有一手编织的绝活,年轻时,就经常用高粱秆编织些篦子、锅盖卖钱补贴家用。儿子离世后,不忍儿媳独自操劳,代克英又拾起年轻时的手艺,编织厨具让儿媳带到集市上去卖。
可天有不测风云,在102岁那年,代克英刚做完当天的编织活计准备出门,却不慎在门槛跌倒,而这一倒就再也没起来,卧床休养至今。婆婆最后编好的厨具,被梁娥精心保管起来,用塑料袋封好挂在门后,“我想让子孙们看看,他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勤劳能干的。日子再好,劳动的本色不能丢。”
婆媳情深,不离不弃六十年
丈夫去世至今已经是第9个年头,这对婆媳之间的生活却和以往没什么不同。
夏天婆婆怕热,梁娥就在屋里面安装了一台空调用来降温;冬天婆婆双脚冰冷,梁娥就把充好电的热水袋送到婆婆的脚边。为了方便照顾婆婆,梁娥和婆婆同住一间房。梁娥家的房子虽然不大,却非常干净,物品摆放的也比较整齐,屋里还有一台电视机,在平时为婆婆消解烦闷。
饮食方面,梁娥也是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婆婆。婆婆平时喜欢吃水果,梁娥就把买来的苹果切成小块,放到蒜臼子里一下一下捣成泥,亲自坐在床边一勺一勺喂到已经没有了牙齿的代克英的嘴里……梁娥说,自从婆婆瘫痪之后,每次照顾婆婆吃饭都是先把婆婆的饭盛到碗里,等到饭的温度可以入口之后,就坐在婆婆的床边一口一口地喂给婆婆吃,等到婆婆吃好了,梁娥再去吃饭。
年迈的婆婆有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为了方便婆婆就医,梁娥把村卫生室医生的电话抄写下来,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2020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婆婆夜里十二点钟突然发烧,村医的电话却找不到了,梁娥急出了一身汗,慌忙披上外衣往村卫生室跑。几经周折,找来医生,经过医生的治疗,凌晨两点,婆婆终于退烧了,梁娥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
梁娥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婆婆越发的离不开她。梁娥每次出门买菜之前都会跟婆婆交代自己出去一小会,如果超过了时间还没有回来,婆婆就会在床上唤着梁娥的名字。渐渐地,梁娥减少了外出的时间,就在房屋前面的空地上开辟出一块地用来种菜,菜地里面有芋头、油菜、葱、莴苣等等,纯天然的绿色蔬果一向是婆婆的心头好。房屋的左边搭了一个屋棚养殖鸡鸭,平时下的蛋可以给婆婆补补身子。
对于百岁老人代克英来说,每天躺卧在床,行动不便是很难熬的事。梁娥明白婆婆心里的苦闷,只要不忙,她都会坐在婆婆的床边与她聊天。虽然已是百岁高龄,婆婆一点也不糊涂,有时候也会埋怨自己拖累了梁娥。有一次吃完饭后,婆婆抓住梁娥的手,两眼噙着泪水说:“你也是七八十岁的人了啊!真不想拖累你,可你跟亲闺女一样对俺恁好,俺真舍不得死……”梁娥立刻把碗筷放到桌子上,坐到床边,拉起婆婆的手安慰她说说:“娘啊!你可别说这样的话!咱们都这样一辈子了,都高高兴兴的不好吗?有你陪着,我活着得劲。”
每隔两三天,梁娥就会趁婆婆熟睡,骑着车子到邻近的集上去转转,给婆婆代克英买点水果蔬菜改善胃口。 “我常买的就是苹果,婆婆胃口不太好,苹果比较健康也好消化” 。梁娥就是这样用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婆婆感受到家的温暖。
感动他人,孝老爱亲成风尚
如今梁娥已经81岁了,也到了该享点清福的时候,她的孩子们也想尽一份孝心,照顾她和奶奶。但是梁娥不愿意去,说婆婆还在,自己享福不着急。她常嘱咐孩子们,如果有一天自己照顾不动了,他们怎么样照顾自己,就要怎么样照顾奶奶,说不定自己会比奶奶先走,如果真的是那样,他们更要尽心尽力的照顾奶奶,别让她觉得一个人孤单。
梁娥照顾婆婆不离不弃,孝心感染了家人和周边村民。梁娥的三女儿王静家住在阜南县洪河桥镇截流村,17年前婆婆因病卧床后,她放弃了家里的饭店生意,在家照顾公公婆婆。3年前公公去世后,以母亲梁娥为榜样的王静每天精心照顾婆婆,在当地成为美谈。梁娥的邻居李学兰,精心照顾娘家老母亲李丁氏,比有儿子的家庭对老人还孝顺,续写着另一端孝老爱亲的故事。
来源:安徽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