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29 16:5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6月24日 | 查看:644次
人物故事:
姚宝熙今年85岁,他久居外地,却情系家乡,以公益事业为己任,累累献资不声张。最近10多年间,先后为兰溪及姚村的公益事业捐出自己的毕生积蓄,捐款累计超过1500多万元。
助学敬老 心系家乡发展大局
家乡一直都有乐善好施、惠及桑梓的传统。年幼的时候,家里贫困,他的学费是好心人出的,逢年过节还发肉。现在自己有能力了,最大的心愿就是家乡能发展得更好,家乡人能生活得更好。
听说兰溪一中要迁建,姚宝熙毫不犹豫地捐助一百万。并设立助学教育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奖励优秀中小学师生,勉励好学上进,绝老少赞其贤。家乡的殿山初中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中学,听说学校有一些孩子家里经济条件困难,姚宝熙又和孩子们结成了助学对子。2007年在村里设有扶学金30万元。
2004年,姚宝熙以“木寸”的名字给位于兰溪市和平公园的兰溪市老年宫建设捐款150万元,之后又追加捐款至300多万元,让城里的老年朋友从此有了一个高规格的文化活动中心。姚村的老人们过重阳节时,姚宝熙也会送上自己的关怀。他说,自己有退休金,不愁吃穿,理应多帮助一些困难乡亲。许多村的村民也获得过资助,鳏寡孤独及贫困家庭群众困难的给予恤惠资助,以解燃眉之急,其中不一一例举。
“老年宫建了以后,我感到很开心。尤其是老年宫不断兴旺起来,这是让我最开心的。”姚老笑着说。
姚老反哺家乡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助学殿山初中的贫困学生,重阳节给姚村的老人送上关怀……10多年时间里,姚老先后为兰溪及姚村的公益事业捐赠累计超过1500多万元。
重修祠堂 重视历史遗产传承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古建筑——姚村姚氏家庙,7年前进行复建,姚宝熙老人共捐助一千万左右重建了宗祠。
姚老修缮古建筑,要从10多年前说起。姚村“恭洁堂”始建于明朝。十年前,村里想重建这座祠堂,姚老听说资金缺口还有500多万元。他二话不说,一人独捐400多万元。姚老每次回到这里,都能想起自己刚刚上学时的场景。在这座祠堂,他第一次用上了纸笔;在这座祠堂,他得到了启蒙;在这座祠堂,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人的暴行。
“我7岁上学,上了一年,日本鬼子就来了,把祠堂也烧掉了。”姚老说。也正因为此,当大家提议重建祠堂时,他二话不说捐了钱。如今,祠堂基本上按他记忆中的模样重新造了起来。
前几年,姚村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这是这座被称为“城市厢房”村子的一件大事。姚老听闻这个消息,特别高兴。在老人的脑海里,姚村的十厅三祠堂还历历在目,蜜枣时节空气中甜甜的香味还念念不忘。他想尽自己所能,把古建筑慢慢都修回去。
因为年纪大了,其他的也干不了了,我还有一点钱,叫他们把姚村的金字招牌修修好,希望‘中国传统古村落’的牌子能够一直保持千年百年。”姚老说。
热心公益 源自不忘桑梓初心
谈起公益事业,姚老也很是谦虚,这是自己作为一名在外工作多年的远方游子,对家乡所能做的力所能及的回报,别无他意。如今,子女都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他和老伴想叶落归根,回家乡生活。他们10多年前就商量,把自己这些年的积蓄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为家乡做些敬老助学的公益慈善事业。“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够用就行,我如果把钱财留给子女,反而是害了他们。”
众所周知,姚老生活很节俭的。别看姚老一捐就是几百万,其实他身上一根皮带用了20多年,现在还在用;有时在家里喝点小酒,竟然是一块钱一包的糯米料酒,衣服也是好几年才买一件。老人把能省下的钱都省下来捐给家乡公益了。
姚老20多岁考上了西安的石油学校,从此一直在外地工作,但他的一口乡音至今没改,满腔乡情始终不减。
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总归是要报恩的,有的恩情还不完。”姚老说,现在年纪大了,也做不了什么事了,能做的只是尽他最大的力量来回馈家乡。
来源:浙江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