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29 14:5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5月24日 | 查看:512次
人物故事:
袁清山,男,江西九江共青城人。自1976年执教以来已有44年的时光。自1999年被委派到观长小学教学点以来,21年的时间里,一人坚守在这里,并在妻子的帮助下完善学校硬件,用爱来感化孩子、用知识来浇灌“花朵”。先后荣获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2018年度“九江好人”、共青城市“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泽泉小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观音桥村是一个位于共青城市泽泉乡深处的村庄,由于离泽泉乡中心小学较远,观音桥村便有了一个教学点。今年61岁的袁清山是土生土长的泽泉乡人。1976年,袁清山高中毕业,他回到曾经的母校观音桥村完小,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回顾四十余载的教师生涯,期间的辛苦一般人很难真正体会。
扎根乡村铸师魂,克服万难意更坚
当时的泽泉乡不仅缺老师,还缺教室。袁清山同时教二年级和三年级,两个年级挤在一间教室里,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做作业。“要兼顾两个年级,那个时候确实辛苦。”袁清山说道。
让初登讲台的袁清山没想到的是,更辛苦的还在后头。1998年,观音桥村完小遭遇洪水,受灾严重,在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于1999年新建立了一个教学点——观长小学,袁清山是唯一被委任到该校的教师。这种一人一校的模式,他一守就是二十年。观长小学很小,小到除了操场只能再建包括厕所在内的6个房间;但这所学校也可以很大,大到要承载起观音桥村孩子们的全部希望。
2010年,因为老教学点教室的瓦顶损毁,在中心小学和袁清山的共同努力下,观长小学面貌焕然一新。新的教学点有摄像头保障学生安全,还有公共卫生间、小操场、自来水,唯独袁清山手动敲的铁铃一直没有换,袁清山敲响跟随自己几十年的铁铃,诠释自己的爱:“在这个社会,没有知识是不行的。我留在乡村,可以尽我最大的努力为那些贫困的孩子传授知识,虽然吃苦,但心里挺甜的。”
初心不改守杏坛,使命不怠育桃李
袁清山一个人最多的时候要教68个学生,但他没有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在他的勤勉教学,悉心照料下,学生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经常是全乡前几名。”让他记忆犹新的是,1999级的八个学生里,有四个学生考进了县中学唯一的重点班。
袁清山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都是他一个人教。他爱唱歌,喜欢画画,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村里的孩子大多都跟随着父母进城读书了,近几年学生越来越少。2015年教学点还有40多名学生,2016年时减少到只有8名,再到2017年剩下5名,到2018年秋季就剩下两名学生。泽泉乡中心小学校长曾经考虑过撤掉这个教学点,让袁老师和两个孩子到中心小学来。但袁清山不放心让这两个孩子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5公里外上课,在袁清山的一再坚持下,这个只有三名师生的教学点保留了下来。于是,一位老师、两个学生就组成了共青城市的最小教学点。
春风化雨花两支,潜心治学写大爱
“九江好人”、“共青城市道德模范”、“乡村从教30年”、“优秀教师”……这是袁清山坚守讲台43年的足迹,但最让他牵挂的还是留下的这对“姐妹花”。姐妹俩的父母都有智力障碍,她们从小也被发现智力低下,没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学习。既然留下来,就要教下去。缺少正常家庭教育的姐妹俩刚到学校的时候“就像是脱缰的野马,什么都不懂”。从生活常识,到读书写字,这一切都要从头教起。一般只要教三五遍的课文,教了她们二十几遍,也还只能是跟着老师读;更难教的是写字,因为不理解字的意思,写字对她们而言与涂鸦无异。姐妹俩写完的每一个本子,袁清山都留着,准备等小学毕业之后给她们作纪念。翻开这些生字本,可以看到两个孩子从“一”到“玉”的进步。孩子的进步,奶奶也感受到了,“吃饭的时候,妹妹现在还知道把东西让给我吃,姐姐看到妹妹让,也跟着学。”
知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这两个孩子更需要的是关心与守护。为了照顾好俩姐妹,他的办公室也成了医务室,各类应急药物总是一应俱全。
2020年1月,袁清山老师正式退休了,但是属于他的教育事业并没有结束。因学校缺教师,被返聘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只要学校还有学生来上学,他就会坚守岗位。
来源:江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