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经提:返乡创业反哺乡亲(图)

发布时间:2021-06-29 14:2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5月24日 | 查看:619次


人物故事:

  杨经提,男,1982年11月生,永泰县洑口乡吉坑村村民。儿时因家庭困难,他在乡邻的温暖扶助下成长。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早早远赴北京闯荡,业有所成。6年前,他毅然放弃了在京的高薪工作,返乡跟着养蜂人摸爬滚打从零开始学技术,干起了乡村“甜蜜”事业,逐渐成为养蜂“小能手”。他不忘反哺乡亲,开设培训班、收购销售土特产、成立专业合作社、开拓电商平台,带领乡亲共同致富。曾获评永泰县身边好人。

  每个人和家乡都有一个故事,属于永泰洑口返乡创业者杨经提的现实版《我和我的家乡》有着“先苦后甜”的特别滋味。

  吃百家饭的童年 

  1982年出生的杨经提,童年颇为苦涩。在他6岁、弟弟2岁时,母亲得了精神分裂症,重压之下父亲无暇顾及他们,饥饱冷暖只能听天由命。好在乡邻热心肠,东家一口汤,西家一口饭,他们在温暖的扶助下渐渐长大。上到中学,家里没能力给杨经提提供寄宿生活费和学杂费。尽管学习不错,早熟的杨经提还是决定跟别人外出打工。他谎报年龄去了邻近的德化南埕镇小作坊做木筷。因为年纪小经验少,在操作机器时,右手手指还差点被削掉一截,至今留有伤疤。

  3年后,杨经提决定去更远的地方闯荡。

  行万里路的少年 

  杨经提来到北京,摆过地摊,当过工人。尽管学历不高,但他勤快进取,学习能力强,很快脱颖而出。老板送他去浙江台州学技术,回京后从技术骨干迅速成长为管理骨干,接着又转型成销售骨干。在2014年,他的年薪就接近20万元。钱虽然挣到了,但杨经提仍觉得梦想未实现,他的目的地不在远方在家乡。

  在回乡创业之前,他精心做了准备与规划。山村不比北京,创业只能因地制宜,而洑口是永泰最偏远的山乡,最丰富的资源就是青山绿水。山高林密无污染,养蜂酿蜜是好选择。但杨家没有什么“祖传”的养蜂经验,只能去学。杨经提自此开始“跟踪”养蜂人的车队迁徙。“他们干活我就搭把手,他们吃饭我主动去买快餐来请他们一起吃。看多了就学了不少,慢慢他们也会主动告诉我一些养蜂的门道。”

  2018年,杨经提结束了20年的“北漂”生活,带着妻儿从北京返回家乡,成立了福建小杨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蜂、开设培训班、收购销售土特产,在乡里开辟出一条致富道路。

  筑梦乡土的中年 

  带着养蜂经验回到村里,杨经提成为另一类乡创客:没有高学历,没有时尚的创业模式,可他有对家乡亲人与土地的深切情感。他衷心希望自小就熟悉的那些叔伯婶婆也都过上好日子。

  在山里养蜂实践成功,“小杨家”蜂蜜让杨经提小有名气,媒体的报道更让他成为网红。但他并未就势开始搞直播赚快钱,而是着手传播经验:自掏腰包给村民办培训班,还管来听课的人一餐饭,帮忙为他们添置蜂箱、器具。乡亲们尝到了甜头,两年间,洑口乡已有23户农户跟着他干(其中8户贫困户),蜂群达到700多群。他计划这个数字到明年开春,还要翻上一番。

  杨新登是吉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起跟着杨经提养峰,十几个蜂箱就堆在山路边。“虽然养的不多,去年增收了3000多元,但对我们家来说也是一笔大钱!”杨新登说。另一名贫困户陈振添在杨经提的帮助下成功养殖了15群蜜蜂,仅半年就收获了100公斤的冬蜜,增收约1万元。如今,他又收获了250公斤的春蜜,预计可售出2万元-3万元。

  杨经提足迹遍布洑口乡各村,农户们亲切地叫他小杨。乡里老峰农也来向他学习新技术。“很多人笑我傻,说教会了别人,自己怎么赚钱?”面对质疑,杨经提不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地倾囊相授。他说:“要是大家都比我养得好,那致富的路就更宽了!”

  不久前,他组织乡亲入伙,成立“小杨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依靠展会、电商和政府助农,杨经提为全村人的土特产“带货”。“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把队伍带起来,让家乡的农产品和城市平台对接,这就是我一直在想着要做的事情。”

  不止有蜜之甜,还有竹笋、李干、山茶油等各种风味,杨经提要带更丰富的家乡滋味再次“进城”了!俗话说:“靠水吃水,靠山吃山”,不断努力依托当地的青山绿水资源,做起了“靠山吃山”的美丽经济。创业是梦想,脚踏实地朴实诚信是名片,提供品质优良产品是责任,携手乡里乡亲共同创业有效脱贫成为了主动担当。奋斗没有完成时,逐梦永远在路上!杨经提一直在努力!

来源:福建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